彼得·阿克罗伊德小说的互文迷宫叙事——以《伦敦烈火》和《英国音乐》为例

2021年3月
第29卷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X 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r. 2021
Vol. 29. No. 1
彼得•阿克罗伊德小说的互文迷宫叙事
—以《伦敦烈火》和《英国音乐》为例
张浩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彼得•阿克罗伊德作为当代伦敦心理地理学文化的主要研究者和英国文学史家,在其小说《伦敦烈
火》与《英国音乐》中将玄秘主义哲学理念与互文迷宫叙事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挪用,建构了 一个新旧文本勾连的叙事迷宫,塑造了一个历史与当下、现实与幻想耦合的玄秘世界。本文指出《伦敦烈火》是指涉单一作者文本的互文迷宫,而《英国音乐》则是指涉多元文本的互文迷宫。互文迷宫为回答文学经典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空间形象的阐释模式。它表明前驱的经典文本并没有完全退出文学历史的舞台,也没有被抛入到历史的废纸篓中,它们不断被后 代重写,重塑,复活,从而获得新生而重新进入当下的文学语境,正是在这个戏仿和拼贴的过程中,个人才华和民族传统才实现了有机的融合,玄秘的世界得以创造性地呈现。
qpso关键词:互文;迷宫;《伦敦烈火》;《英国音乐》;玄秘;空间形象
中图分类号:1561.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21) 01-0124-05
A bstract ;As a major scholar of contemporary psychogeography and a historian of English literature, Peter Ackroyd combines the maze narrative of intertexutality and the occultism in his novels —The Great Fire o f London and English Music.By appropri­ating the classic literary texts, Ackroyd constructs an occult world which link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s well as fantasy and real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a maze of intertextuality from one author in The Great Fire o f London and a maze of inter- texuality from many authors in English Music.Metaphorically, this mode 文氏图
of narrative offers a spatial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t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classic and history. It shows that the literary classics do not vanish on the stage of literary history. Neither they are thrown into the wastebasket of history. Instead, they are rewritten, reimagined and revitalized, and remerge onto the stage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 is by means of parody and pastiche that the individual talent and national tradition are fused organically and the occult word is therefore creatively represented in Akroyd * s novels. Key w o rd s:intertextuality;maze;The Great Fire o f London;English Music \occult;spatial image
i.引言
在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 k r o y d)的处女作《伦 敦烈火》及其中期创作代表作《英国音乐》中,英国文学 经典作品的碎片和回声构成的互文迷宫叙事是本文论 述的焦点。尽管国外学界在阿克罗伊德学术研究领域,很早出现了以“迷宫”(labyrinthine)®为主题词的专著,但是并未对其具体小说作品的互文迷宫叙事展开深人 的论述。互文迷宫是阿氏小说营建玄秘世界最常见的 表征策略,但如此高频的书写策略并未得到充足重视,没有得以系统探讨。这些文本迷宫和小说的主题存在 什么关系?尤其是这些文本迷宫是否与阿克罗伊德小 说中玄秘(occult)®理念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小说 叙事策略与阿克罗伊德秉持的文学创作与传统之间的 理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是本文思考的起点和试 图探讨解决的问题。
彼得•阿克罗伊德是一位精通英国文学历史的学 者,他擅长挪用经典文本,从而营造自己的文本迷宫,为读者布下玄秘的阅读迷宫。笔者曾指出,“作为一个专 业文学史家和文学传记作家,阿氏文学历史知识丰富,功底深厚扎实;而作为一个小说家,其想象瑰丽奇崛,常 常把文学史中的人物巧妙地接榫到自己的改写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仿写风格……”(张浩2010:13)。为了阐明其迷宫写作的特,本文将这种写作风格用文本 迷宫的空间形象隐喻加以阐释。雅克•阿达利(Jacques Attali)指出,“迷宫图有史以来一直是美妙憧憬的关键 构图,早在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出现之前,人们就从中 获取了一种灵活的句法。谁能破译它,它就会揭示智慧 之路”(阿达利1999:13)。而阿克罗伊德的小说中也有 “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座迷宫”的观点(Ackroyd1993: 254)。迷宫这一空间形象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与其作 品中弥散的玄秘主义认知理念高度契合。“迷宫”在其
.124 .
作品中以语言符号的形式频繁出现,是折射其空间哲学 玄秘理念的主要空间形象,是其小说空间叙事中一个典 型的文化空间符号,也是构建其笔下玄秘世界的一种重 要空间形象元素,其意义值得深人探究。小说是叙事的 艺术,而阿克罗伊德小说“迷宫”叙事的背后也涉及其小 说创作理论中的叙事理念。他在其小说创作理念的散 文《世界中的时间》中坦言在自己的作品中“过去和现 在的世界在幽灵和迷宫般的世界中融为一体”(Ackroycl 2002a: 368)。可见,他对迷宫这一空间形象的认识是有 意识的,其小说实践也正是对此理念的虚构实践和再现。迷宫是阿克罗伊德小说写作一种拒斥单一性和一
元性的标志。托马斯.赖特(Thomas W right 200卜7)认 为“阿克罗伊德是创新性的互文文本迷宫的制造者(the ingenious artificer of intertextual labyrinths )"〇赖特是较 早使用互文迷宫描述其小说的书写特征的评论家,但是 作为其早期研究者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探 讨。
2.指涉单_作者文本的互文迷宫一一《伦敦烈火》
阿克罗伊德小说多以伦敦为背景,常被称为伦敦作 家,在其作品中也凸显了对经典伦敦作家如查尔斯•狄 更斯作品的关切。《伦敦烈火》中的互文迷宫涉及狄更 斯的小说《小杜丽》和《巴纳比•鲁奇》®。文本迷宫折 射了当代作家对超越“前驱作家”(B l o o m 1973:27)的一 种焦虑。评论家一般将改写视为当代作家面对传统作 家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是对他们作为作家的身份和文本 的合法性的一种思索。《伦敦烈火》是当代作家和其前 驱作家之间问题化的关系和元叙事的一个典型案例。由同一经典作家不同文本的语言碎片构建的文本迷宫,是阿克罗伊德小说自我指涉实验的一种典型的由语言 符号组成的文本空间。小说的文本往往指向若干历史 前文本,这样,小说的阐释和解读就无法脱离由其他文 本构成的“图书馆”这一文本迷宫。在“互文迷宫”中,其小说并不拘泥于先前的某一部经典小说文本,而且并 非只是某一部前文本小说的小说意象、人物、情节的挪 用和改写,而是根据当下文本的写作主题的需要挪用和 改写,那么阿克罗伊德新历史小说的所指就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既迎合了后现代元小说自我指涉叙事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历史小说模仿现实的创作原 则。可见,文本并非简单的使用前文本,而是改造它,赋 予它们一种克里斯蒂娃所谓的“置换位置”(thetic posi­tion),
即作者并不是从自己原创的头脑里创作出文本,“文本是多重文本的移位(a permutation of texts),一种在 给定文本的空间内的互文性,其中,来自其他文本的不 同发声(utterances),互相交错,并彼此中和”(Alien 2000: 35)。
互文迷宫涉及文学创作中的挪用(appropriation)空 间,是本文依据互文性概念与《伦敦烈火》和《小杜丽》之间的文本关系,提出的一种文本影响关系的假设。“时空”是任何存在包括文本的基本属性,互文性在后现 代语境中是一种“空间”概念,因为它将不同时代文本之 间的时间鸿沟弥合,“时间”不再是一个阻隔不同文本的 障碍,那么“空间”将在这场对话中扮演支配性的角,而写作空间的“零度"(Barthes 1968)隐喻也是互文迷宫 的一个核心内涵。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往往根据自己文学创作的需求,挪用经典文本,因为“世界是一个书海”(萨莫瓦约2003:113),经典文本是永远无法逃避的文本网络空间,作为T.S.艾略特的传记作家,阿克罗伊德衣鉢其文学 “传统”@观,即所有经典文本都有一个“同时的存在”,深受这一文学文本认知观念的影响,阿克罗伊德自觉地 通过经典文本的挪用,试图将个人的书写纳人到经典文 学的创作网络体系之中。正如他在《阿尔比恩•英国想 象力的起源》中所言:“我们从过去的作家那里汲取了一 半的力量和灵感。从他们的范例那里,我们了解到英国 想象力的历史就是适配和融合的历史”(Ackr o y d 2002c: 448)。为此,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如何按照自己的写 作需求利用它,挪用它,改造它,这里就涉及了互文空间 即写作自由度的问题,即巴尔特所谓的“零度写作”。阿 克罗伊德在他的小说处女作《伦敦烈火》
就已经开始了 这种文学创作实践。他对狄更斯的《小杜丽》的文本多 次挪用构成了迷宫般的文本空间。他对于经典文本的 有意识“使用”(u s e)和“滥用”(a b u s e),也正说明他为什 么被评论家纳人后现代作家的阵营之中®。这种文本空 间是前后文本对话,嬉戏的结果,可以说它是一种文本 间性在挪用,在文本改造维度上形成的空间,因此是一 种盘活经典文本的空间,从而使得《小杜丽》获得了一种 再生的活力,它像幽灵一样潜伏在《伦敦烈火》当下时间 维度的叙事中,这本质上代表了后现代小说在改造经典 文本时的一种态度问题,互文的空间维度表明经典具有 超越时间维度的永恒意义,至少提供了当下文本和经典 文本对话可资利用的一种契机。在这种互文迷宫中,当下文本戏仿原文本,即游戏性的使用和滥用,它表现出 对于经典的“熟知”后的细节“滥用”,体现着后现代小 说惯常喜好的“嬉戏”精神。
首先审视叙事篇章结构对比:狄更斯的《小杜丽》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36章,第二部分34章。1996 年沃兹沃斯(W o r d s w o r t h)出版社出版的《小杜丽》®故事 本体篇幅778页,牛津版正文688页,企鹅版826页,而 阿巴克斯(A b a c u s)系列中1982版本的《伦敦烈火》仅仅 169页,可见在篇幅上《伦敦烈火》远远少于《小杜丽》,仅从此点就可判断《伦敦烈火》不可能对《小杜丽》进行 彻底的仿写或改写。其次,通读小说,《伦敦烈火》的时 代背景已经推进至20世纪80年代的伦敦,文本所关注 的主题的改变是互文空间中新增的文本主题维度,即在 主题上《伦敦烈火》已经背离了《小杜丽》,表明互文迷
.
125•
宫中存在主题的置换和转喻问题。
在小说正式章节之前,有两段名为“到目前为止的 故事”(Ackroyd 1982)的前言,梗概地介绍了狄更斯小说 《小杜丽》的基本故事冲突和情节,点明杜丽父女因债务 在马夏尔西监狱的沉浮命运,尤其是小杜丽因能自由出 人马夏尔西监狱而被称为“马夏尔西监狱之子”。为了 帮助身陷囹圄的父亲偿还债务,小杜丽来到克莱南家做 工,却陷人其家族隐秘的纠葛之中。这两段具有铺垫意 义的叙述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文学历史氛围和熟悉与 陌生并置的“暗恐”(u n c a n n y)气息,不知不觉中读者被 引领至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小说的情节迷宫里。这意 味着该小说并不是一个背后没有历史的全新故事,而是 一个承启历史前文本的叙事文本,这样小说具有鲜明的 逆向历史文本的回指性,即狄更斯的《小杜丽》成为该小 说后现代意义上改写、挪用、指涉的对象,成为小说文本 意义阐释的经典参照文本,小说的所指具有面向同一能 指所指涉的其它所指,也意味着小说不仅反映一个新的 故事同时还会指向旧的故事即已知的所指,因此小说具 有后现代小说的自我指涉性,这种自我指涉并非直接的 元小说意义上的自说自话,更多的是一种变形和改造后 隐形的自我指涉,因为小说自我指涉的对象是基于小说 挪用和改写的历史前文本的,那么历史前文本就成为小 说改写和挪用的资源和影射的对象。此外,小说的叙述 者通过非自然叙事的声音提醒读者,对于即将发生的故 事而言,狄更斯小说《小杜丽》的第一部分是后面故事嵌 人的故事前文本。由此,这种迷宫构成了来自同一作家 的文本
迷宫。
3.指涉多元文本的互文迷宫—
—《英国音乐》
除了对单一作家作品的文本迷宫之外,在《英国音 乐》中,阿克罗伊德对迷宫这一空间形象的痴迷也并非 完全是具有对应实体的,有时这种空间形式的本体就相 对隐晦,具有玄秘样貌,如在《英国音乐》文本文类的多 样性构成的文本迷宫中,昭示英国文学多样性主题的诗 歌、亚瑟王传奇、《鲁滨逊漂流记》《爱丽丝漫游仙境》《天路历程》等多元文本碎片都融人到小说的叙事框架 之中。这么多文学经典片段的改写和重写,不禁让读者 产生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这些不同文类文本的轮番 出场又向读者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它与小说的主旨 有什么关联?本文认为,它所昭示的正是“想象共同 体” _(imagined c o m m u n i t y)的迷宫,即一种具有空间性 的虚构性整体,它是“英国性”®的一种文类再现形式,它在遮蔽英国性的同时,也展示了英国性的多样性和包 容性。高雅和通俗两股文化传统同时涌现在《英国音 乐》文本中。“英国音乐”并不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单一文 化整体,两种格调迥异的文化传统在主人公蒂莫西精神 成长中的塑造作用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的。迷宫是不列 颠民族在面临文化继承时的一种暧昧心态的空间形象折射。蒂莫西在个人孤独、平庸生活的困扰下,试图在 虚幻的世界里构建属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辉煌。
在《英国音乐》这座文化迷宫里,并不存在一个单一 的主导文化源头,事实上,剧中的化工剧场表演代表的 通俗和大众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身份的认同 上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蒂莫西父子正是英国文化 传承的一个微观的家庭寓言。蒂莫西父子,甚至包括祖 父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正是不列颠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 家庭版的图谱取样。面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追问和文化 遗产的继承问题,当代英国文化学者必须拿出一种应对 的方案,而出版于1992年的《英国音乐》正是在当代英 国社会面临尴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继承的“热点时刻”(T r i m m 2011:250)®时关于该问题的一部虚构作品。将 家族故事与民族文化传说杂糅在一起,是阿克罗伊德在 小说中实现民族文化继承、救赎的一种叙事策略。事实 上,在表面宣称继承英国主流文化的文本下,同时也涌 动着对于英国文化中另类地下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歌颂。
锁扣打破单一的文化经典神话,构建多元文化传统的民 族文化遗产,是确立新型英国民族身份的一种后现代方 案。《英国音乐》在民族文化继承问题上也暴露出一种 困境。一方面,小说丰富的典故和互文暗不了一种单一 的基于英格兰民族文化传统的经典民族文化;而另一方 面小说中采用的拼贴和改写既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 技法又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另辟蹊径,展示出一种非 同寻常的路径,即在改造文化传统文本的同时继承传统 民族文化,将其转变成永远可以重启的一潭活水。包罗 万象的各种英国文化艺术正是一座令人扑朔迷离的迷 宫。阿克罗伊德关注的正是这种迷宫文化的传承。英 国文学传统作为塑造英国民族身份和英国文化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解读往往涉及到文化资本的运
作,而 这些深层关切恰恰蕴涵在小说迷宫般的文本中。关于 这一点阿克罗伊德本人在小说的扉页中也有暗示(A k c-oryd 1992)。这种迷宫般的文本是由英国文学中的经典 和文化中的多元成分构成的。
文类的杂糅构成了《英国音乐》迷宫叙事的另一个 层面。迷宫正是承载这种杂糅性的文学母题,“从神话 想象到现在,迷宫一直被用来传达诸如寻觅、朝圣、旅 行、转折、变化、……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百科全书、文集、跨界…”(B l o o m2009: 81)。将传统文本切割并 重新植入自己的小说叙事章节之间,是小说中狂欢化的 叙事形态,读者在这种文本狂欢中可以领略英国文学经 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典人物、经典场景,重新激活英语 读者对自己民族文学传统的深层记忆。小说中的诗歌、传奇、自传将英国文化的传统以马赛克的形态呈现在读 者面前,展示了一种继承传统文化的新形态。文类的杂 糅正对应了多行迷宫的多元性,而这一过程中传统小说 文类的单一性被消解了。如果没有意识到阿克罗伊德 这种文类迷宫,就无法理解小说中寄寓的亚瑟与王子父
.126 •
嵌入式计算机
子背后民族继承的宏大主旨。
4.结语
在营建玄秘的世界时,阿克罗伊德的小说的玄秘主 义彩展示了他具有后现代互文性的独特文学再现理 念,这种再现是具有反传统现实主义的文本外指向性,而将文本的指涉朝向了文学的经典这个文学文本的网 络,这样,文本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联,正如迷宫中 错综复杂的路径一样,很难到一条可以贯穿始终的通 道。文本也是一个世界,文本的世界是一个迷宫的世界,文学文本之间的关联构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学文本迷宫正是由无数“镜像嵌套”(mise en a b y m e)的互为关照的文本组成。因此,在阿克罗伊德的小说世 界里通常的情况是一个故事里,读出了另外一个潜藏的 故事。正是在这种断裂式的关联中,阿克罗伊德小说实 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展现了玄秘的文本世界的神奇 与魅力。阿克罗伊德的互文迷宫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 纽带,这个纽带就是英语文学的伟大传统。
在阿克罗伊德小说里,民族与传统是作为一个整体 出现的,构成了民族文化遗产的共同体、传统与民族才 华D《伦敦烈火》的互文迷宫为回答文学经典与历史的 关系提供了一种空间形象的阐释模式。在《英国音乐》中,提摩太穿越多重文本的旅行,为英国文学文本提供 了一个迷宫般的呈现。互文迷宫折射了英国文学的历 史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对少年心灵成长的精神塑 造作用,这才是所谓“英国音乐”的伟大之处,治愈一个 缺乏母爱的创伤心灵,为迷茫的少年点亮生命的星空,这也是互文的迷宫给蒂莫西的真正精神力量。
在英国文学这座玄秘的世界里,一部部体现英国文 学传统的经典文本纷至沓来。当然这个互文迷宫的
设 置显然寄予着阿克罗伊德小说的文学史观念以及对文 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的认识。阿克罗伊德小说中的互 文迷宫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同时,昭示了一种超越时空 隧道的文学经典历史观念。它表明文学作品的魅力与 历史语境的相对独立性,经典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能 够超越特定历史时空的内在价值和魅力。过去的经典 文本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场域之中,也没有被投人 到历史的废纸篓中,它们不断被后代阅读,想象,激活,从而获得新生而重新进人当下的时代。而加人到当下 文本的经典文本自然呈现出当下文本的情景和彩,正 是在这个拼贴的过程中,个人才华和民族传统才实现了 有机的融合,玄秘的世界得以创造性地呈现。
注释:
① 吉布森等所著《彼得■阿克罗伊德:嬉戏和迷宫文本》即以“迷宫文
本”为关键词。(G ibson2000)
② “玄秘”一词英文为o c c u lt,它是心理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也
是认知阿克罗伊德小说创作思想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认知概念。
本论文使用的“玄秘”一词即英文的occultUdj. )8卩“保持隐秘、深 奥、玄奥、神秘、超越一般的知识领域;涉及超自然、神秘、魔术,非明 显能够察觉的。遮蔽(动词)由于在其正前方通过而被遮蔽(通
常 指天象学中指中遮蔽的星体远远大于被遮蔽的星体)”。参见C〇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1th ed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Coverley 2008 :11).
③ 小说标题中的“火”的意象,呼应了小说隐形副文本狄更斯的《巴纳
比•鲁奇》戈登骚乱中“火灾”的历史意象,是阿克罗伊德后现代小 说拼贴(pastiche)手法的典型体现,在《伦敦烈火》中关于火的叙述 先后出现了三次。
④ “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首先,它包括历史意识。
……这种历史意识包括一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而且 也感觉到它的现在性。……全部文学,构成一个同时在的整体,组 成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艾略特1994: 2)
⑤ Barry Lewis 根据 Linda Hucheon 的“编史兀小说”,Brian Mchale 的
“本体论”以及Fredric Jameson的有关规避历史,“拼贴”后现代文 化定义,印证了阿克罗伊德小说的后现代风格。(Lewis 2007:171)
⑥ Charles Dickens. Dorr" [M]. New York: Wordsworth Classics,
1996•小说正文共 688 页;Charles Dickens. Liw/e Do/rif [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说正文共 688 页;Charles Dickens. ].London: Penguin Books,1994•小说正文826 页。Ackroyd,Peter.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 M].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82.
⑦ 根据安德森的论述,“想象的共同体”可以被理解为建立在种族和
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特质和精神气质的团体。(Anderson 2006 )
⑧ 阿克罗伊德在《英国文学的英国性》一文中,指出“英格兰和英国性
的重要性事实上曾经是英国诗歌的伟大主题。”(Ackroyd 2002b: 329)
⑨ 其中撒切尔一梅杰执政时期正是强调对过去文化继承的高潮时期。
(Trimm 2011: 250)
参考文献
[1] Ackroyd, P.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M].London: Hamish Hamil­
ton, 1982.
[2] Ackroyd, P. ALL the time i n the world (Writers and the Nature of
Time) [A]. In T. Wright (ed. ).The Collection:Journalism, Re­views ,Essays, Short Stories y Lectures[ C ]. London :Vintage Book, 2002a:365-371.
[3] Ackroyd, P. The Englishness of English literature[A].In T. Wright
(ed. ) . The Collection:Journalism, Reviews,Essays, Short Stories,广东番禹职业技术学院
Lectures[ C]. London:Vintage Book, 2002b: 328-341.
[4] Ackroyd,P. Albion: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Imagination^M]. Lon­
don:Vintage Book, 2002c.
[5] Ackroyd,P. English Music[M].Ixjndon: Hamish Hamilton, 1992.
[6 ] Ackroyd,P. The House of Doctor Dee[M]. London : Hamish Hamilton ,
1993.
[7] Anderson,B.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 London: Verso, 2006.
[8] Allen, G. Intertextuality[ M]. London : Routledge, 2000.
[9] Barthes, R. Writing Degree Zero[M]. Annette Lavers & Colin Smith
(tran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8.
[10] Bloom, H.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A Theory of Poetr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1] Bloom, H. The Labyrinth/Bloom' s Literary Themes[M].Han>ld edi­
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old Bloom. N Y: Bloom's Literary
•127•
Criticism, 2009.
[12] Coverly, M. Occult London[ M J.London :Pocket Essentia, 2008.
[13] Dickens,C. Little Dorrit[M] .I^ondon:Wordsworth Classics, 2002.
[14 ] Gibson, J. & J. Wolfreys. Peter Ackroyd :The Luxlic and Labyrinthine
Text[M].Houndmills:Macmillan/New York :St. M artin i, 2000. [15] Lewis,B. My Words Echo Thus:Possessing the Past in Peter Ackroyd
[M J.Columbia, South Carolina:South Carolina Press, 2007.
[16] Trimm, R. S. Rhythm nation :Pastiche and spectral heritage in Eng­
lish Music[ J . Critique: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 2011 ( 3 ):249-271.
[17 ] Wright, T. Peter Ackroyd [ A ]. In J. Parini ( ed. ). British Writers :
Supplement6[ C].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 Sons, 2001 : 1-2. [18]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
[19]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李赋宁,译注.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20]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一论迷宫[M].邱海婴,译.北京:商
(上接第40页)
[4] Cap,P. The Language of Fear:Communicating Threat in Public Dis-
cour5e[M]. London: Palgrave Mac Millan, 2017.
[5] Cap, P. Spatial cognition [ A ].In J.Flowerdew & J.Richardson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C ].
London: Routledge, 2018: 92-105.
[6] Chilton, P.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2004.
[7] Halliday, M. A. K &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
cursive Power[ M j.Pittsburgh: 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3. [8] Hart,C. Discourse,Grammar and Ideology: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London: Bloomsbury, 2014.
[9] Stamou, A. G. The representation of non-protesters in a student and
teacher protest :A c r i t i c a 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 n a Greek newspaper[J .Discourse and Society^ 2001(5) : 653-680. [10] 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
2018(4) : 39-46.
[11] 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和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2.
[12] 林正军,张宇.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20 (2): 261-272.
[13] 武建国,林金容,栗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新方法—
—趋近化理论 [J].外国语,2016(5): 75-82.
[14] 武建国,牛振俊.趋近化理论视域下的政治话语合法化分析——
以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为例[J].中国外语,2018(6): 48-53.
务印书馆,1999.
[21]张浩.彼得•阿克罗伊德的历史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
2010(5) :13-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博士专项科研资助基金‘‘彼得•阿克罗伊德小说玄秘空间形象叙事研究”(项目编
号:J Z2019H G B Z0181)、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语境下的英语文
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 jy20043)的阶
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浩,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中 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英国小说、西方文学理论。
责任编校周永平
[15] 张辉,颜冰.政治冲突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基于
叙利亚战争话语的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4) : 14-
27.
[16] 张辉,杨艳琴.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J].外
语教学,2019(3) :1-11.
[17] 张天伟.政治领导人演讲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一基于近体化理
论的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2016(5): 28-3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A Y Y010)、教育部人文社科
基金项目“语篇一历史分析法框架下新时代中国国家认
同与国家形象良性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Y J A740027)
及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英语专业研究
生学术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意义发生研究”(项目编号:20Y Y C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慧,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林正军(通讯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 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 学和应用语言学。
董晓明,哈尔滨T.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苏联祭责任编校刘锋
.
1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0: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8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本   迷宫   小说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