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解析

大连海事大学车祸
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解析延边窗口
青黛霜作者:***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0期
        【摘要】社交媒体表情符号经历了34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字符组合变为静态的表情图标,再演变成动态图像完形,符号形态的发展与改变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其内涵和功能的深化与拓展,表情符号不再只是情绪情感的载体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在当下“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它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渠道。本文运用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理论对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进行解析,分析潜藏于图像完形下的文化传播机制的运作方式,探寻具有代表性的表情符号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制造社会幻象、构建现代神话,为我国文化输出提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表情符号;符号学;文化传播;神话
        记述和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信息载体的变化,社交媒体尤其是即时通讯系统将信息传播交流的即时、便利、共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媒介使用的符号也应符合时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神经介入>二甲基乙醇胺代的需求,符号化、模式化、象征化的表情符号便应运而生。经过34年的发展,表情符号已从网上的一种次文化成为了社交媒体的标配,被用户广泛接受和使用。表情符号是对人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模仿,以视觉完形的形式呈现,以某种情感情绪性语义为主要指向。此时符号的视觉完形扮演了视觉语言的角,在虚拟空间中发挥着类似传统人际交流中面部表情、肢体表情的作用,在对五官、肢体动作展示过程中传达某类情感或信息。表情符号可以把虚拟空间中很多难以用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传递、诠释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呈现,既受到社会和用户的青睐,又拥有全人类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图形图像为依托的“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席卷而来。
        1982年9月19日,美国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意为“笑脸”,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脑表情符号就此诞生。当字符表情传入日本后,日本使用者结合自身文化和表达习惯,在法尔曼的基础上发展出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的“颜文字”,赋予表情符号民族文化内涵。表情符号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用户纷纷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开发出了自己的表情符号。随着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和传播条件的进步,表情符号由最初的简单字符组合变成带有颜和形象更加鲜明的表情头像图标。如今,表情符号已从静态、简单的平面图像演变成动态、立体的卡通图像,
用户甚至可以自己上传或制作自定义表情。表情符号从对人类五官的模仿再现发展到对肢体运动过程的展示,它的情绪表达更加丰富、生动,表象背后的内涵和意义也更为复杂。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2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7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情符号   文化   传播   表情   社交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