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行日记》是一本由[法]罗兰·巴尔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一):中国行日记
罗兰.巴尔特随《原样》杂志代表团于1974年来华旅行,为期二十余天,五个城市。其日记记录了旅行见闻,间有些自己的评论。
极右翼纪录中有跳跃,许多简短的概念符号、无关联不连贯的短句,看得不明所以
行程中即使在同一情境里,前一句还在对眼前事物表示厌恶,发现喜欢的东西也会表示赞赏。
共生术《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二):斜眼儿
罗兰巴特1974年来中国旅游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值批林批孔,无论去工厂、农村、还是学校,
他撞上了同一堵墙——由他称之为“砖块”的俗套单位砌的。两年前,中国人民的坏朋友、两面派安东尼奥尼也在这堵墙上撞得满天星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旅行社给他们安排了相似的旅程。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三):8:dull
“我的寫作在這個國家是失敗的,不到任何東西可記、可列舉、可劃分。”
即使是現在的中國也讓人在心靈上感到(本質上的)沈悶,所以讀1974年的中國行讓人無聊得胳膊回不了彎,但還是平靜地記了十幾頁筆記(就像忍受本質沈悶的生活)。腔調跟Barthe差不多。
他好像經常痛,後自診是受壓抑的精神不自覺地反抗。對茶水的狀況的十分關注,就像在意好看的有吸引力的男孩子;他也觀察女人們。茶水只是肉體舒適的一部分,食物占了很大比重,旅館的床和天氣也很重要。最後的結論是:跟日本相比,中國並不是不舒服的。我感到的驚奇的是他們的旅費和一些紀念品的價格,說這個國家樸實真是太沒見識的一種做法。
裂隙水我的特岗生活
想起諾冬的妙語:中國是一個有風扇的國家。=D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四):抄书
托J学弟自国内带来罗兰·巴特1974年访华时所写《中国行日记》,今早读完。
巴特在如火如荼“批林批孔”的中国走马观花,所见皆俗套”多格扎“、”砖块“堆砌,难于深入平庸缝隙:“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的写作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与日本相比)。实际上,我不到任何东西可记、可列举、可划分.”
关于艺术:“只有(书法)这一样东西是漂亮的,其余都是苏联式的现实主义”;
“儿童在撒种子(而在我们国家,儿童在相互爱慕)””;
“母系制表现得很广泛。母亲的出现和重要性。女孩子们都抛头露面。男孩子们被贬低”;
上海基本药物目录“他们频频地拍照。一旦他们都有了相机,那将是可怕的事情,就会像日本人那样。”
“信息的完全封闭,所有信息的完全封闭,性政策的完全封闭。最为惊人的是,这种封闭是
成功的,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论他逗留的时间长短和条件如何,都不能成功地在任何一点上突破这种封闭”;
“被儿童化的成年人。被成年化的儿童在使成年人儿童化”;“新颖性已不再是一种价值,重复也不再是一种毛病”
“在这个国家,只有政治说得上是文本,也就是说,只有政治说得上是能指——不管怎么说,没有艺术!”;
“在不发展智力(思考)的情况下,能发展政治意识吗?能从政治上使其他方面具有敏感性和使其变得幼稚吗?……这种人性在政治上进行殊死斗争,竟然为了……自我幼稚化。孩子是大人的未来吗?”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五):罗兰-巴尔特的中国行
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俗套”、“砖块”、“情”!
凉子木
首先说说“俗套”,在这一文中,罗兰-巴尔特在评价参观过程中接待人员与各个领导的发言,就用了“俗套”一词。可见,这里的“俗套”就是一种官话、套话的形容。当然,“俗套”的不止是语言,还有整个环境都是“俗套”的。整齐划一,统一观念,统一想法使每个人都落入了“俗套”。在审查和压抑中,为了和别人一样,就必须做到“俗套”。
“砖块”一词就是堆积起这些“俗套”语言的基础。我们将这些“砖块”搬来构建自己的言语,得到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语言。“砖块”的运用让人们不需要考虑自己所说的内容,只要进行堆砌就可以了。
罗兰-巴尔特一直想要到一些“情”意味在旅行途中。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情”意味显得弥足珍贵。千篇一律的服装和表情哪里来的个性、特、怎么可能有“情”?
在罗兰笔下还有很多内容,他通过他的符号学知识出发,想要到中国的特。在当时的
情况下,看来符号都是模糊不清的。在安排好的路线,安排好的旅行中,只看到了想被他看到的东西。
整本笔记的态度实际上是否定的。在他的笔下中国死气沉沉,所以人似乎生活的像机器人一般。在“俗套”中度过一生!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六):一次不愉快的旅行
从动身前洗澡忘了洗耳朵开始,罗兰·巴特的“抱怨”仿佛就没消停过,无情的国度、统一的服装、清一的儿童表演、动则“批林批孔”的闹剧……尽管他对中国的川菜、核桃糊、馒头还饱有一丝赞扬,但是天天偏头痛的他最终还是把这次旅行归结为一场不愉快的经历。
读罢此文,于我来讲最大的感受无非两点:
一、巴特是一个难伺候的老头。但凡思想独立、标新立异的人都难伺候,因为他们总是在8000米以上的高空俯瞰;而当时的中国,正值“”之秋,所以一切“抱怨”都是正常的。
二、是不是法国的gay总是对十六七岁的少年情有独钟?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钟情于舞会邂逅的十六岁美少年,觉得他的眼中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那是见惯了世间一切丑恶的成熟;而巴特,也钟情于“”期间遇见的中国美少年,觉得十六岁的嘴唇是最性感的,一旦过了这个年纪,这性感就没有了……
总之,是一本值得看看的书,未必称得上好书,但终归能够看进去。
现象学式的记录。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七):那么,这就是中国吗?
1974年,林彪已坠机,临近尾声,“四人帮”还在做最后的挣扎。这一年,罗兰巴尔特应邀访华,北京-上海-南京-洛阳-西安-北京,在为期20多天的旅途中写下了三本日记,就是后来的《中国行日记》。
彼时的中国在这位法国人眼中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陌生世界,如果以影像的形式重现,恐怕就连中国的青年也会感到陌生。所以,罗兰巴尔特只能用一些零散的关键词和简单的句子将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尽量的记录下来,并在一些记录的后面都加上了点评——那是一
些充满讽刺的点评,却是30年前中国的真实图景。他用笔拼凑出一个碎片式的中国呈现给后来的读者,1974年的中国是这样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7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日记   俗套   罗兰   读后感   色情   砖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