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人性

基因与人性
划线更正法——生命科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
孔宪铎
【专题名称】社会学
【专 题 号】C4
【复印期号】2004年10期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04年04期第6,14页
【作者简介】孔宪铎 生物学博士,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系主任、文理学院副院长、农业生物工程中心主任、代理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及学术副校长等职。
电信网络技术【内容提要】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也使得我们能够对人性作进一步的认识与阐释。基因可以说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复
制)以及习性(与环境的合作交流)两个层面。这些特性也表现在人类身上:人类的本性即动物性是由天赋决定,通过遗传代代相继;习性即文化性则可随环境改变,为个体后天学习得来。孟子的“性善
的观点,则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各执其一端,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更为合理地概括了人性之双重性的善恶两面。
【关 键 词】基因/人性/动物性/文化性/性善论/性恶论
就人性而言,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人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人之坏也是举世无双。我们一面高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面又高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话语,一直都在两个极端动荡。
在这里,我想说我体会的人性是什么,我也想说我认为启动人性的主宰是什么。我所体会的人性具有双重标准,而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则是基因。执笔之前,我反复地想过,写基因与生命的文章,是我的本行,容易得多,因为基因决定人的生理、生机、生活和生命,何况又有实验结果为证。可是要写基因与人性的文章,因属哲学范畴而难处较多,没有实验
证明基因直接决定人性,有的都是哲理的推敲、演绎与引证。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还是大胆地写了,留待日后大家小心求证。
一、基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世人皆知,但是对其遗传定律的揭晓则是19世纪末叶的事。遗传的因子叫基因,构成基因的分子是DNA。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使得生物学的进展一步登天,进入基因时代。1953年,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华森(J.Watson)和另一位年轻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了一项惊人的发现,他们将富兰克林(R.Franklin)女士用X光绕射结晶
1/13页
体摄影术来分析DNA的分子结构的结果制成模型。从她的影片上,华森和克里克看出了DNA的双螺旋(Double Helix)结构及其潜在的复制机制。双螺旋结构首度解答了DNA结构与复制之秘。[1][2][3][4]这项发现在生物学上堪称无与伦比。毫无疑问,双螺旋结构是为了DNA能够精确复制自己而设计的。这种设计真是天衣无缝。突然间,DNA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化学分子,生命的存在和繁衍都依靠这个分子。
令华森和克里克连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是,他们的发现会引发20世纪末所掀起的一场规模如此宏大的科技革命,其影响之深远,涉及之广阔,史无前例。今天DNA已经是家喻户晓。衣食住行用它,医生治病用它,族人归宗用它,刑事办案用它,动物复制用它,植物转化用它,商人赚钱用它,我写人性用它。世界上有半数以上的科学家都在直接或间接地研究它。
在自然界,除了一部分的病毒(virus)之外,几乎是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受制于其DNA。在DNA的双螺旋结构面世9年之后,华森、克里克和另一位X光绕射专家威金斯(M.Wilkins)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名至实归。在DNA分子上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叫基因。50年来,基因研究硕果累累,涵盖从结构到复制,从切筛到重组,从调节到转移,从进化到图谱,从医疗到增产,无所不有,无所不及。目前,学者正在利用生物科技来了解基因的功能,以求借其功能来改善人们的健康,或进一步改变并引导基因来塑造更健康的身体。为此,芙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于1988年设立人类基因计划组,并聘请华森博士主其事。这一项“人类基因图谱计划”,是要为DNA分子的30亿碱基对定序,计划投资30亿美金,至2003年4月14日已宣布全部完成。2000年6月27日,由美、英、德、法、中、日等6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和美国琴雷拉基因科技公司,共同发布了人类基因
图谱的草图。这一大突破被誉为生物界的“登月”壮举,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因之迈进了一大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都应邀出席了这项联合发布会。
从人类基因图谱上我们可以得知,人类所有的基因,并没有以前估计的8万到10万个那么多,大约为3万多个。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有26588个基因,其中大约1%操控我们的免疫系统;2.9%主导预防肿瘤的发生;3.3%负责细胞间的沟通;5%制造细胞;10.2%制造化学反应的酵素;有13.5%在控制细胞核的运作。还有41.7%的基因的功能尚待确定。[5]同时,我们也知道人体每个器官所含基因的数目为,大脑:3195;肝:2091;心:1195;肺:1887;红、白血球:8和2164;脂肪:581。每个细胞的DNA都含有复制生命的全部密码。DNA是个庞大的分子,印出来有75490页报纸之长,即使每天花8个小时研读,也要30年才能读完。[5]
无巧不成书。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疾病亦有4万种左右。科学家们已经出许多与基因缺陷有关的疾病,包括老年人的帕金森氏病,儿童的神经失调症,致人猝死的心血管症,使老年人失明的视网膜黄斑部退化症等等。此外,科学家也已经发现影响肥胖的基因、同性恋的基因、尼古丁上瘾的基因、囊性纤维病基因、肌肉萎缩症基因等,其数目正在与时俱增。”[1][5][6][7]现在又有人相信,基因除了具有自然的本能或天生的本性之外,也受环境的熏染与影响。果真如此,则基因的特性既有本性的成分,也有习性的成分。
斯波帝卡怎么样
荧屏错别字
(一)基因的本性
2/13页
从基因的构造上,可以分析得出来它的一些功能。至少,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上,可以推测出它有自我复制的潜能。这些潜能都是这些分子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称为自然的天性或本能的本性,我在此采用本性的说法。
基因有两种本性,即自我复制与自私行为。
基因是由DNA大分子构成,而DNA的结构则呈现双螺旋形。这个双螺旋像是一个长形阶梯,围绕着一个主轴,向右盘旋而成为一个双链螺旋。这个双链螺旋两侧的双链是这个阶梯的骨架,它是由醣和磷酸组成的,而其内侧的每层阶梯则是由两个不同的碱基通过其间的氢链连在一起,一层一层地重叠。DNA含有四种不同的碱基,通常是以A(Adenine)、T(Thymine)、G(Guanine)和C(Cytosine)为代号。这四种碱基虽然在不同的生物中的比例有异,但A和T以及G和C的比例一致(1?1)则不会改变。换句话说,一条链上的A总是和另一条链上的T,G总是和C经由氢链连接在一起建成层层的阶梯,阶梯之间的距离则为0.34
纳米。在这一圈的内侧有10对碱基,也就是10层阶梯。[2][3][7]在所有的生物中,DNA所含的四种碱基都是相同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缠绕交织在DNA上的顺序不同。碱基与醣和磷酸结成为核苷酸,所有生物的DNA都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展现为美观的双螺旋形的生物大分子。一般而言,生物中DNA分子的大小约为从4000到30亿对碱基,它们是控制一切生物遗传特性的密码。
从这个双螺旋的结构上,华森和克里克一开始就很敏锐地看出DNA复制的机制。所以他们于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DNA分子结构的同时,也提出了DNA复制的机制。依据他们所提出的模型,在DNA所有的强键之中,氢键非常特殊。它既能够固着碱基,又很容易分离。因此,当氢键分离时,双螺旋马上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复制的模板。又因为一条链上的A总是跟另一条链上的T相配,一条链上的G也总是跟另一条链上的C配对,成为互补,像是拉链,要对准齿轮,才能开关自如。这就自然地形成一种使用从正像到负像的复制过程。这种负像反过来再产生和原来的正像完全相同的拷贝。这就是DNA分子复制的基础和原理。[2][3][8]
一个双螺旋的DNA分子,由于两个碱基之间氢键的分离而一分为二,所复制的两个双螺旋
和原来的那个一模一样,是自己的拷贝。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讲,DNA分子的复制是生物生生不息以及物种演化的基础。生物要继续生存,就必须经得起“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就必须一代一代地繁衍不休,就必须要具有能复制的DNA——基因。
从基因双螺旋结构上的设计来分析,基因唯一的目的就是复制自己,为了达到此一目的,就要使拥有基因的个体生存并繁殖。简言之,所有生物个体,包括人类都是基因生存的机器。譬如,猴子和鱼也不过是维持基因在树上和水中生存的机器而已。[1]
基因要复制自己,就要行为自私,更何况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而自私行为又是进化的原动力。不自私,就难以度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关口。基因除了拷贝自己的模子之外一无所有,而要完成拷贝自己的唯一本领就是自私。要自私地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机制和物质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宇宙间所有的生物个体,包括我们人类都是基因的贮存、生存与繁衍的工具。换言之,基因把生物躯体视为它的殖民地,把生物细胞视为它的工厂,把细胞核里的核苷酸视为它的原料,用来复制自己。[1]
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信息系统
3/13页
吴良镛
基因不但利用自私行为进行自身的复制,还利用自私行为保障自己的永垂不朽。正因如此,基因才不会衰老,即使是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会比它仅仅活了100年的同伴更有死去的可能。它无情而自私地[1],一代又一代地,从一个生物个体转到另一个生物个体,用它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用它自己生存的目的,操纵着它们。又在一代接一代的生物个体进入衰老死亡之前,就无情地抛弃它们,转而去利用年轻力壮的个体来进行自身的复制。在理论上,一个DNA分子能够以自己的拷贝形式生存1亿年,成功的基因会将生存机器的死亡至少推迟到生殖之后,这是基因最普遍的自私行为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其生存时间不论何等短暂,都不过是基因的临时性运载的工具,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使得基因个体几乎能够天长地久。在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个体能够永恒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基因这个不朽的复制者。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4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因   复制   生物   个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