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变画的研究

敦煌莫高窟经变画图像研究
  宏伟灿烂的经变画是敦煌壁画中的精萃,据统计,敦煌壁画和纸画、绢画中的经变画有30余种、1300余幅。其中净土类和观音类的经变有十余种、六百余铺,显示了敦煌佛教信仰的大众化特征。进入八十年代,敦煌经变画的研究令人瞩目。学者们把大部分经变分别按专题作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尤其是法华、维摩诘、弥勒、陀阿弥等长期盛行的大型经变的深入、全面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对照石窟榜题、佛经、敦煌文献与历史资料和画史,考释清楚了每幅经变画每一品的内容情节,而且探讨了每一类经变不同时期内容情节、艺术形式传承演变的特点,研究了经变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的佛教思想,揭示了敦煌经变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在研究内容的同时,还分析探讨了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和佛教信仰对开窟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在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就莫高窟的经变研究著作及报告作一资料的梳理。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
对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有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发表于《敦煌研究》试刊第2期,1982年)考察了《维摩结经变》在我国的起源,认为它能在中国延续数百年之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神化的维摩诘的普遍崇拜,这些经变画美化了维摩诘,普及了大乘空宗哲理。文中主要论述了它在唐代不同时期的演变与特点;
屈直敏佛道之论争与融合--维摩诘经变相探析
方广锠、许培铃《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载于1994年第4期。介绍了《维摩诘所说经》的内容、译本、题记,整理了《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并对其略作介绍;
余熙《一位思辨神灵的历史沉积相:从〈维摩诘经变〉看敦煌艺术的民族性》,载于《汉江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上发表。
金维诺《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2)、《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文物》1959.4)。两文分析了维摩变的起源和发展,从晋时便已出现的维摩像开始,到早期的莫高窟、云岗和龙门石窟的维摩变,再到中晚唐以后更多反映了生活的逐渐成熟的情节和构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在文后附有敦煌维摩变统计表(北朝末期——宋)。
马化龙《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与长安画风初探》,载于《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三)》。在唐代统一而强盛的历史条件下,敦煌壁画艺术和中原地区有密切联系;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画是莫高窟唐代新画风的开端,并从内容和形象上进行了论证。
宁强 《上士登仙图与维摩诘经变——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再探》死刑的存废,载于《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二)》
对天请问经变的研究:
李刈发表《敦煌壁画中的〈天请问经变相〉》,载于《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
王惠民发表《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载于《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本文对该经及其经疏、经变、经变榜题底稿作了考察,认为该经属于“小乘说”,并分析了该经变盛行的原叙述了历代的发展情况等。
对报恩经变的研究有:
索拉菲尼
李永宁《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报恩经变相》,发表于《敦煌研究文集》;
胡文和《大足宝顶和敦煌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之比较研究》,载于《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作者把大足宝顶和敦煌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的构图、形象造型作比较,得出宝顶造型已完全出现中国人的面目、中国的衣冠,比唐石窟中融合中外造型风格的作品,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以及风俗习惯。
对观音经变的研究有:
罗华庆《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载于《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阐述了经变的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成就,并分四个阶段分析了它们的构图特点、绘画技法和艺术特;揭示了观音变相持续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观音信仰师现实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折光反映,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总根源;
王俪娟马绿家敦煌观音经变及礼忏空间之形成
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载于《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三)》
CHUN-FANGYU《观世音—观音经在中国的变化》 
对净土变的研究:
对西方净土的研究:   
梁尉英《观经六缘变相释说》,载于《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本文是对画面的考证与释说,认为莫高窟209窟主室西壁佛光南北两侧和毗邻的南北壁西端所绘“故事画”是以未生怨故事为本表现观经六缘义理的。认为这四幅联屏“故事画”是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的变相——观经六缘变相;
宁强 《从“偶像崇拜”到“观想天国”——论西方净土变之形成》,探讨了天国图像出现及广泛流行的原因,及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在从观念到图像的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孙修身 《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载于《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总结了观经变相在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图像和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原因,及观经变相广泛出现的原因和社会作用。
公维章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无量寿经变札记》,载于《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对莫高窟第220窟南壁无量寿经变进行了质疑,认为应该为无量寿经变,并提出了敦煌莫高窟存有《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相结合的西方净土变;天水师院选课系统
胡文和《敦煌与四川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敦煌和四川石窟中的阿米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唐宋的净土教美术中。敦煌和四川的唐代西方净土变作品突出表现“莲花化生”,而较少重视阿米陀“来迎接”的内容,这是和唐代佛教净土宗的信仰相关的;而到宋代由于往生净土思想的世俗化,经变图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西方三圣“来迎接”的内容重要性逐渐超过“莲花化生”。
王惠民的《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载于《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从文献方面入手考证出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起源及发展。介绍了敦煌早期的西方净土图像和敦煌壁画中的西方净土图像,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同时对西方净土图像的国内国外研究情况作了详细的学术史的介绍。
对弥勒净土的研究:   
李永宁等《敦煌壁画中的〈 弥勒经变〉》,载于《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 分析了隋、唐至西夏的弥勒经变内容和画面布局形式,论述了敦煌与中原地区弥勒信仰流行的异同和弥勒经变的广泛出现的原因和社会作用。
王静芬《弥勒信仰与敦煌〈弥勒变〉的起源》,载于《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就佛教经籍史料及早期佛教美术资料等来讨论早期弥勒信仰的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和《弥勒经变》的形式、年代及源流。
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弥勒图像考察》。
李玉珉 《隋唐至弥勒信仰与图像》,发表于《艺术学》1987年3月。首先从隋唐的西方净土信仰的流行入手,以若干唐代弥勒经变相为例,探讨了中国佛教美术中上生弥勒菩萨与下生弥勒佛合一的作品的思想根源,并总结了弥勒图像形式的时代变化。
李玉珉《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载于《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集》。认为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题材,弥勒经变在唐代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发展,而且并非是在当地固有的弥勒图像传统上发展出来的,应是中原佛教图像影响下的产物。
对药师净土的研究: 
宁强《佛经与图像——敦煌第220窟北壁壁画新解析》,载于《一九九四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敦煌研究院编。以往学者均以为此画为“药师净土”或称“东方净土”,但
作者对此提出疑义,从壁画的图像出发,提出此画应是礼拜药师佛的仪式。
  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经土变〉》,载于《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本文分阶段对《药师经变》作了说明,简述了每一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艺术成就。最后,阐述了经变画与敦煌地方药师信仰风尚的关系和信仰的形成及影响以及弥勒、西方净土的关系;
江琳《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药师经变〉中乐舞的研究》,载于《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总第18期;
《敦煌隋至唐前期药师图像考察》载于《艺术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李玉珉  《敦煌药师经变》,载于《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二)》1999
严智宏  唐朝前期的《药师经变》2000,认为唐朝前期的药师经变尽管数量很少,但水平高超,十分突出,是与当时的历史情景关系密切。
百桥惠明(日)《敦煌的药师经变与日本的药师如来像》,梳理了中国敦煌各时期药师经
变的发展过程,并联系日本从公元六世纪以来到十二世纪的药师如来像与中国的差异,得出结论认为从中国到日本,各地的药师如来在图像上并无一定之规,以时代不同有很大差异,诸多类型的造像、绘画并无统一规范,完全是依照各地人们的愿望制作的。
对密教经变的研究:
对于密教经变,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对莫高窟密教题材壁画作了综述,并论及四川石窟中的密教造像;
王惠民发表过两篇文章:《敦煌〈密严经变〉考释》《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分别载于《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和《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另外,彭金章对密教经变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千手千眼,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一》分析了千手经变载摩稿酷的出现、流行及盛行的原因;《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二》;《千手千眼,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载于《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四》;《敦煌石窟不空四绢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载于《
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本文从密教经变入手研究,对不空  索观音经变出现的时代、不空  索观音与  索的不确定关系、不空  索观音的衣饰、画面的对称性、所绘依据及密教衰落的原因作了考证与研究。
对密教经变进行过研究的还有: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231页;刘玉权《榆林窟第3窟“千手经变”研究》,载于《敦煌研究》1987年第四期;《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72页。
对经变粉本的研究:
沙武田对斯坦因带回国的经变壁画的壁画粉本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写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通过对画稿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敦煌壁画粉本,以及其与敦煌壁画之间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敦煌的“画行”、“画院”以及五代敦煌“曹氏画院”诸问题,意义重大。其系列研究报告有:
《SP.83、P.3998〈麦克白夫人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一》,载于 《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载于
《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载于《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S.P.76〈成都理工学院学报观无量寿经变稿—敦煌研究壁画底稿研究之五》,载于 《敦煌研究》2001年2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4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敦煌   经变   研究   壁画   信仰   图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