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舞蹈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地处中原通向西域三条道路交汇处,四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1900年,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五万多份卷宗,为我们认识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其中古代音乐舞蹈的资料尤为丰富和珍贵。莫高窟140多铺经变画,33幅世俗乐舞壁画场景中记录着几百个舞蹈形象,几千个乐器形象。敦煌藏经洞保存的唐、五代琵琶谱及舞谱等罕见的文献,是开展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研究和实践最为直观、形象和可信的历史依据。
自古以来,我国的音乐舞蹈文化高度发达。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珍贵资料遗失,优美的乐舞无法重现。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是对中国舞蹈形象历史和资料的重要补充。当我们看到敦煌壁画舞蹈形象时,会充满自信。绝妙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各个时代发展的风貌和历程,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敦煌壁画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是挖掘继承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文化,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不可忽略的宝藏。敦煌壁画里的舞姿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代舞蹈的独特韵律和美感,更直观地呈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间音乐舞蹈文化的碰撞交流,是我们解密古代中国音乐舞蹈文化的钥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角度。
我所在的甘肃省歌舞团(1993年至2002年曾改名为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现为甘肃省歌舞剧院的创作者们走进莫高窟,壁画上生动的舞蹈形象跨越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扑来,在这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我们蹒跚学步、拓展视野,我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人生观在敦煌文化的洗礼中发生了变化。1979年,我们创作的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剧《丝路花雨》在北京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说:“《丝路花雨》在北京的成功演出是一次爆炸。”
这部反映丝绸之路人民友谊的舞剧,不仅打开了挖掘敦煌古代音乐舞蹈艺术遗产的新路径,而且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友好往来。1979年末,《丝路花雨》连续出访朝鲜、日本、法国、意大利、泰国等国家,让世界观众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中国人的哲学观、世界观。《丝路花雨》之后,我们继续在学习敦煌文化的道路上探索和实践。1987年,创作了大型舞剧《箜篌引》;1993年,将席臻贯先生解译的敦煌藏经洞唐、五代琵琶谱搬上舞台,创作了大型乐舞《敦煌古乐》,重现中国古代诗、乐、舞一体的高超艺术形式。这部以唐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没有贯穿人物和情节,颇具学术性质的艺术作品,获得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反响。
我尝试结合《丝路花雨》《箜篌引》《敦煌古乐》三部作品的创作实践,分享四十四年敦煌艺术生涯中的“学”“思”“感”“悟”“行”,敦煌舞独特的美和价值,以及我们将静态的敦煌古代音乐舞蹈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文艺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希望对有志于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和实践的青年们有所裨益。
一、敦煌乐舞遗产的独特价值
1.抽取规律、提取精华,把握敦煌舞的特点
多普达535我们创作舞剧《丝路花雨》的过程就是逐渐掌握敦煌舞姿特点的过程。舞剧初创期,“三道弯”“扭腰出胯”是编导们复活静止敦煌壁画舞姿的最初认知。在编创实践中,我们发现敦煌舞姿具有浓烈的曲线特点,头、颈、肩、胸、腰、胯,四肢由多个S形线条组成。当我们尝试复活这些静态的舞姿时,舞蹈动作的过程经过类似S形曲线的运动线路,才能突显出敦煌舞姿独特的韵律,从摆舞姿的生硬痕迹中走了出来,使静止的舞姿活动起来、连贯起来。在不断完善舞剧《丝路花雨》的过程中,这一新的认知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舞蹈家付兆先先生评价《丝路花雨》时说:“在我
国现代舞蹈史上,一个新的独立成型的舞蹈语言系统开始创立起来了。它既是我国的古典舞,但又不同于中原的古典舞,而是我国古典舞的一种发展形式,既宗其源又自成体系。为了区分起见,把这种新诞生的舞蹈形式称之为‘敦煌舞’,似乎比较合适。”
在舞剧《箜篌引》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学习、对比敦煌早期洞窟壁画舞姿,印度舞姿及克孜尔石窟的龟兹壁画舞蹈形象,试着寻S型造型背后的动力和源头。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整个身体形成S型的造型,传达出这种特殊的美感?
敦煌早期壁画中的舞蹈用气息来发力,看过壁画上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后,当开始模仿壁画上的静止舞姿时,便有意无意中运用了气息,这种气息随姿态的转换而变化,自始至终一直存在。这种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到的灵感,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早期壁画舞蹈气韵生动充满劲道的特点。舞姿复活中,气息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由气而生韵,舞蹈的分寸感和美感栩栩如生的体现在壁画静止舞姿中。这正是敦煌舞不同于印度舞蹈乃至龟兹壁画舞蹈的地方。
受众心理
基因工程抗体退休后,我总结敦煌舞蹈创作和研究的经验,提炼出敦煌舞“抻曲、旋拧、劲、意”四个新元素,即敦煌舞蹈新理念,旨在让不同基础的人,快速的掌握敦煌舞的特点,走进敦煌舞。
“抻曲”指的是身体各部位最大限度的伸展之后,每个关节在气息的控制下弯曲形成S形舞姿。在一抻一曲中产生美感和韵味。“旋拧”是敦煌壁画舞姿最具创意的特,它是指身体各部位头、颈、肩、胸、腰、胯及四肢的深层旋拧。特别是身体中段深层肌肉的旋拧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对抗的力量和美感,充满着出其不意的变化。“劲”是指劲道。劲道是人体运动的方向和力量。一般人认为敦煌舞就是柔美,其实不然,它有许多充满力量的画面和充满劲道的生命之舞。“意”指舞蹈的意境、意味、意趣和意志。
敦煌舞呈现的是一种雍容大气的美,它美不胜收,但美而不媚。敦煌舞具有丰富的曲线美,却曲而不沉。它典雅柔美,却柔而不软,有内力支撑,柔而有分寸,犹如中国书法中的“颜筋柳骨”。在壁画中,充满生气的活跃场景,飞天的相互追逐,蹬脚即起的飞升,向下直线的俯冲,狩猎者的矫健,神佛们各司其职的宏大场景,都合情合理,有序进行着,即所谓激而不乱。
2.敦煌舞是丝绸之路各民族舞蹈文化互鉴交流的成果
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敦煌艺术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中,以汉民族文化为本位,又吸收外来文化的养料。在长期
张鸣岐的历史长河中,从外形到内涵都逐渐完成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敦煌舞饱含着中华民族审美,显示出独特而又非凡的魅力。
我们通过对比印度古典舞蹈、敦煌早期洞窟壁画舞姿、克孜尔石窟的龟兹壁画舞蹈,可以看出龟兹壁画舞蹈和敦煌早期壁画舞蹈形象都与印度古典舞蹈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但是在许多方面,三者之间又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相似与不同使我们看到中西舞蹈文化互相撞击而交融演变的一些进程。
敦煌早期石窟壁画中的舞蹈,鲜明的彩,凹凸明暗的对比,突出了人体线条的自然曲线,比如外开式的站立等均体现出了儒雅风度。敦煌早期壁画舞姿在气息支配下使外在动律形成线的连贯性,而且在这些舞动着的手臂,身躯各关节用力的劲道中,由于气息的变化似乎又表现出了动作线条的刚柔相济,节奏的快慢变化等复杂性。至此,接受了外来文化影响的敦煌早期壁画舞蹈已基本上实现了自身的转化完善,它已不再是外来文化的驳来品,而是中西文化交流撞击下产生的气韵生动的中国敦煌舞。敦煌舞正是因为接纳吸收融合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呈现出全新的舞姿和动律,丰富了中国古代舞蹈语汇。这个课题值得结合丝绸之路沿线的舞蹈形象遗存、现存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历史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究古代丝绸之路上舞蹈文化交流历史。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1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42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敦煌   舞蹈   壁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