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讲义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讲义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讲义
 
  一、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1.杨成志在云南的人类学调查
  1928年7月,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夫妇、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容肇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助理员杨成志等,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遣,到云南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调查。从广州经香港、越南到昆明,8月,容肇祖返回,10月,因社会混乱,土匪出没,史禄国夫妇返回。杨成志于1929年9月初出发,经嵩明、寻甸、会泽到巧家,深入凉山彝族聚居区调查,12月返回昆明,对昆明和河口民族进行了调查。之后回广州,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写成《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十一集,1930年)等。 两性危机
  杨成志(1902年~1991年),广东海丰人,是我国老一辈民族学、人类学家,也是最早参加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学者之一。后获巴黎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山大学和
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
  史禄国,俄国人类学学者,著有《满族的社会组织》与《族体:民族和民族志现象变化的基本原则研究》等。1922年移居中国,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其后半生基本都在中国度过,对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吴文藻建立的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
  1938年秋,吴文藻到昆明,在云南大学建立社会学系。1939年,在洛克菲勒(罗氏)基金会资助下,吴文藻代表燕京大学在云南大学建立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1940年因日机轰炸迁往呈贡魁星阁。先后在该站工作的有费孝通、张之毅、田汝康、谷苞、史国衡、王康、林耀华、李有义、许烺(langˇ)光、瞿同祖、胡庆钧、张宗颖等。
  吴文藻(1901~1985),中国当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汉族,1923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达特默思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讲师、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最近发展区理论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当时聚在魁阁中的成员,以他们出的成绩使魁阁名符其实,在中国话里,魁阁的字面含义即是精英集团,事实上,魁阁当时的工作风格和学风,大体可以说是早期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一个雏形。
  现代学术集团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该集团领袖的学术地位和个人魅力,而研究室有费孝通这个总助手,他完成了这个使命。
  胡庆钧先生归纳魁阁的传统为四个特征:自由研究的风气,尊重个人的表现,公开的辩论,伙伴精神。
  参见谢泳:《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方国瑜与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
  1938年7月,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筹措资金,以国币10万元作为研究西南史地之用。熊校长邀方国瑜和文史系主任楚图南共同商议,成立“西南文化研究室”,聘方国瑜主持,聘姜亮夫(寅清)、陶云逵、费孝通、楚图南、方树梅(臞仙,臞[qu?],同癯,瘦)、徐嘉瑞(梦麟)为研究员。先后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10种。或说“11种”。
  第1种,张印堂著《滇西经济地理》,1943年7月;第2种,方国瑜著《滇西边区考察记》,1943年7月;第3种,徐嘉瑞著《云南农村戏曲史》,1943年7月;第4种,方树梅著《明清滇人著述书目》,1943年7月;第5种,英人HaTvay 著,李田意译《缅甸史纲》,1944 年12 月;第6种,陈修和著《越南古史及其民族文化研究》, 1943 年; 第7种,张镜秋译著《僰民唱词集》, 1944 年;第8种,李拂一著《泐史》,1947 年2 月;第9种,李拂一著《车里宣慰使司世系考订》,1947 年4 月;第10种,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 年7 月。
  方国瑜(1903—1983),著名教育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纳西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本科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先后师从钱玄同、余嘉锡、马衡、黎锦熙等治音韵、训诂gu(解释古书词句意义)、目录、校勘、金石、名物、文字之学;又从陈垣、梁启超、杨树达等治史地之学,1934年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赵元任、李方桂治语言学 。1936年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授,是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开拓了对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
  1938年,方国瑜与友人凌纯声、向达、楚图南、闻宥(you?)等发起主办《西南边疆》
纸质材料杂志,10月出版创刊号。在“发刊词”中,强调“我们的主要旨趣,即在以学术研究的立场,把西南边疆的一切介绍于国人,期于抗战建国政策的推行上有所贡献。” 4、杨堃、江应樑教授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
  杨堃(1901~1997), 字象乾,河北大名县人,著名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曾用名杨赤民,笔名有张好礼、杨念基等。1921年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获理科硕士学位。 1926年转入文科 ,1928年赴巴黎大学学习社会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和
  史前考古 ,1930年获文科博士学位,并与张若名女士结婚。1931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中法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1947年到昆明,担任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53年转入历史系任教授 。张若名先生任中文系教授。197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建设新中国的民族学,主张建立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学派。
  江应樑(1909-1988),祖籍广西贺县,生于云南昆明。1926年进入上海暨南大学,1936年进入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师从朱谦之和杨成志, 1938年获人类学硕士学位,任中
山大学历史系讲师,曾赴粤北瑶山、海南岛五指山考察。1941年只身到大凉山彝族地区考察,其间赴云南腾龙边区(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沙甸回族村寨、普思沿边地区(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考察。1946年受聘任中山大学、珠海大学教授,兼任珠海大学文史系主任。1948年受聘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53年转任云历史系教授,出任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民族学和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张把民族史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著有《傣族史》、《百夷传校注》、《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中国民族史》等。
  5.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
  1953年云南大学院系调整,取消社会学系,杨堃、江应樑转入历史系任教。其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工作开始,方国瑜先生担任了云南民族识别研究组副组长、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堃、江应樑等均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搜集积累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上千万字,为云南省的民族调查与民族识别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6.云南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专门化的建立。
  1955年4月10日,周恩来总理到云南大学视察,指示云南大学“要根据云南的特点,着重研究民族问题,要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别要研究少数民族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林超民《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引下——记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载《林超民文集》第二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云南大学历史系建立了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和研究室。1961年创办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化,为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开设《中国民族史》、《云南民族史》等课程,编写《中国民族史讲义》、《云南民族史讲义》。
  1959年开始,中国民族史教研室方国瑜、江应樑等招收了三届中国民族史专业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
  1979年,历史系中国民族史研究室发展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
  1981年,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是云南省第一个博士点,培养了中国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博士。 7.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1986年,中国民族史专业被列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学科。1987年以民族史为基础,经国家教委批准历史系设置了人类学专业。1995年中国民族史专业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
  人类学专业发展为人类学系,建立了人类学研究所。2001年,以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所为基础建立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同年,民族学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了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零”的突破。 2007年,以民族史学科为核心的专门史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东巴基斯坦  方国瑜先生的研究 江应樑先生的研究 尤中先生的研究 木芹先生研究 徐文德先生的研究 林超民教授的研究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集《新松集》、《新浪集》、《新凤集》、《新翼集》,均为云南大学出版社。 思考题: 一、解释名词
  方国瑜 江应樑 杨堃 二、论述题 张左已逝世
  1、阅读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江应樑《自传》、杨堃《杨堃自叙》,结合三位先生
的学术经历,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原为方国瑜著《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自序”,收入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江应樑《自传》,载《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杨堃《杨堃自叙》,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 高增德等编,《世纪学人自述》,共六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二、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教学目的:逐一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与基础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皇清职贡图》四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境内的民族较为复杂,尚无科学的分类和“识别”。古代因少数民族众多,大多冠以“百”、“九”等,如“百越”、“百苗”、“九夷”、“九黎”等。到清代乾隆年间,完成了《皇清职贡图》四卷,代表了当时清廷对国内民族的认识。第一卷收外国民及藏民、回民;第二卷分关东7族,福建2族,台湾13族,湖南6族,广东10族,广西23族;第三卷分甘肃34族,四川58族;第四卷分云南36族,贵州42族,总计共达233族。 但分类不科学,且有民族偏见,“所载图说,大抵采录志书,略有改易,非当时专事调查所得。图像亦以意为之,不足根据也。”(方国瑜语)
介休话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4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研究   民族   民族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