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笔记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Immanuel Kant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
                 ——伊曼努尔•康德的墓志铭(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一、康德生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家庭,家庭情况拮据。1740年康德考入哥尼斯堡大学,在校期间,除了哲学和神学外,他对自然科学也有很大兴趣。1746年他父亲去世,为生活所
迫,他到乡村担任了9年家庭教师,随后出版了许多极有分量的理论自然科学论著。1755年康德获得了哥尼斯堡大学的讲师职称(即编外教师,薪金由听课学生负担),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活动。他兼任了哥尼斯堡皇家图书馆副馆长,拒绝了埃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职位聘请,直到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后来他被选为哥尼斯堡大学校长、柏林科学院院士、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他讲授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地理、人类学、矿物学、自然哲学和“哲学百科全书”。他的演讲,思想深刻又机智风趣,充满激情又循循善诱,引导人们去独立思考。
中国检验检疫  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其著作以1770年为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其作品构思精巧,阐述明快,文字优雅华丽,激情火热,讥讽幽默,深深吸引着读者。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自然单子论》、《三段论四格的虚伪烦琐》、《证明上帝存有的惟一可能的论据》、《将负量引入哲学的尝试》、《论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晰性》、《对美和崇高的情感的观察》、《以形而上学家的梦解释视灵者的梦》、《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等。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其作品主题重大、观点崭新、思想深邃,结构刻板乏味、术语艰深、文字晦
星光咏叹调
涩。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导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永久和平论》、《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论教育学》等。
  康德从小在宗教环境中长大,其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但他成年后再未进过教堂,骨子里并不相信上帝,晚年他还因宗教问题的激进观点受到国王的申斥。康德精通自然科学,曾创造性地用物理原因解释天文、地理、气象等现象,为哥尼斯堡大教堂设计过避雷针。他终生未离开过家乡,却知天下事。每天下午他都要准时出去散步,以至当地居民按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后来他散步的街道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但他读卢梭的《爱弥儿》的那些天里,作息时间却被打乱了,“学会了尊敬人”。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也是卢梭的崇拜者,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身高不足一米六,精通台球,终生未婚。哥尼斯堡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举行婚礼的新人都要向康德墓献一束鲜花。
二、自然哲学
  康德早年正值牛顿物理学与18世纪法国唯物论在欧洲大力传播,他在前批判时期较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1746年完成的处女作《对活力的真实估量的思想》企图对笛卡儿派和
莱布尼茨派有关测量动能的争论作出裁决。他在序言中宣称,在科学的法庭上,决定性的是理性的命令而非权威和人数,任何权威和成见一旦有碍于指示真理就应该抛弃。1754年发表的《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某种变化》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受潮汐摩擦的影响而延缓的假说,海水粒子受月球引力而产生潮涨潮落的交替,水位涨落与地球旋转方向相反,这种阻碍不断增长却得不到补偿,最终将使地球停止自转走向死亡。天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奇迹般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为天体演化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康德在175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火》中提出不可量物的假设。
  康德的科学著作的代表是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天文学上著名的“星云学说”。此时康德的思想中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自然神论交织,他还在唯物主义独断论和唯心主义独断论之间动摇。
  上天世界虽历来是宗教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但在自然科学所能提出的各种研究中,对天体的研究可使人们最容易、最有把握地追溯天体的起源。自然科学要摆脱神学的禁锢,
必须从天体学作为突破口:天体并不神秘,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探讨物体起源时常见的一个结构;天体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各种自然物的起源中,宇宙体系的起源、天体的产生及其运动的原因有望首先得到彻底而正确的认识。自然的“原始状态”是一切天体“最初物质”(“原子”),康德的理论根据是牛顿的吸引理论,也吸收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关于漩涡运动的思想。自然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源于一个至高无上的智慧按协调一致的目标来设计万物的本性,有机界的内在本质不是人类能说明的,物质世界可通过力学手段制造出来,生命世界则涉及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永恒、不朽、超越物质世界的某种精神性质)。上帝虽不是天体及其规律的创造者,但仍是浑沌状态的物质的创造者,是宇宙的“原始的原因”。
  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基本微粒的密度不同引起物质原始状态的聚集,产生引力中心,密度较小的微粒向引力中心聚集。微粒落到中心物体上使其燃烧达到炽热状态,形成太阳。斥力阻碍微粒朝一个方向聚集,其中一部分发生漩涡运动而产生行星,行星逐渐在一个平面集中,最后成为有规则的天体系统。运动是自然界的永恒生命,斥力使垂直下落变成围绕降落中心的圆周运动,行星绕太阳旋转不需要外力的推动。整个宇宙从物质的原始状态凝聚成一个中心,再逐步向四面无限扩展下去。天体不断
形成又不断毁灭,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循环过程中。康德承认了牛顿不敢承认的与引力相对的斥力,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最终被取消。但他将宇宙天体的协调一致归于上帝设计的万物本性,人的产生是上帝的目的,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最终体现了“上帝的意志”。
  别的星球也可能有人类。或许行星系统还在形成一些星球,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可居住时期终止后能到那里到新的住所。宇宙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两者成反比。离宇宙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地球处于太阳系之间位置,因此人类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康德从宇宙学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的一类。
三、批判哲学的形成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思想从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理性主义独断论向其对立面经验主义独断论转化,然后又回到包含某种批判思想萌芽因素的理性主义的、独断的认识论。他用牛顿的物理学改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现象必须从物理学来研究,物自体必须从形而上学来认识,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一直贯穿于他此后的思想中。
过程能力指数
  休谟用怀疑论对抗一切有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我们所知道的仅限于知觉和印象中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否有一个不变的实体支撑着它们则一无所知;故我们现有知识中的规律和法则(因果性、必然性等)不能归于客观的实在,只能归于主观的习惯性联想,没有确定不移的客观性。休谟的挑战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但又无法反驳,打断了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
  康德试图沿经验主义道路来改善形而上学的基础,但遇到了经验的界限问题:经验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经验是真理、知识的基础,却不是善、道德的基础;灵魂、精神实体是经验达不到的。沿经验主义改进形而上学已达最高点,怀疑论因素也充分暴露。他最终在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他赞同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但不同意经验派将经验看作单纯的后天感知印象。任何经验既包含后天经验性的成分(物自体刺激人的感官而形成的知觉和印象),也包含先天的成分(先天的直观形式和知性的纯粹概念)。
青州乔静  康德在1770年发表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中提出了新的认识论体系。是先验形式而非外部对象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事物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
本体),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作为接受能力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能力的知性。感性认识的对象是现象,其先天知识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对空间和时间的反省产生数学这门先验科学。知性的先天知识是一般的观念,知性形式的逻辑运用对知觉进行加工改造,产生关于现象的必然知识(经验的自然科学),知性形式用于物自体产生形而上学。由此,康德的实现进入批判时期。
数理化学习
四、纯粹理性批判
(一)序言
  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被看作一切科学的女王,但到了近代,它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和中产阶级先进哲学家的批判,逐渐成为弃妇。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认识和把握宇宙整体,把握绝对完整的东西,故不能取消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的要求和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哲学史上首先出现的必定是独断论(Dogmatismus),它是不预先批判其自身能力的纯粹理性的独断做法,在其控制之下的形而上学的统治是专制的。怀疑论(Skeptizismus)是从对理性的向往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完全失望这一点上产生的,它最初指向反对独断论,进而摧毁一切知识的基础。
  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来自怀疑论,形而上学缺乏普遍必然性,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休谟对物自体的存在也持怀疑态度,康德则认为必须设定它:第一,保证由知觉印象构成的对象有实在性;第二,将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对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作出“不可知”的结论,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为虽不可知、却应相信的东西(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留下余地。
  这是一个真正批判的时代,形而上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批判的时代,批判使其成为科学。“纯粹理性批判”从理性有可能去追求的一切先天知识出发,对人类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确定理性的先天知识的源泉、条件、范围、界限,看它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从而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逻辑学最先成为科学,它只研究思维的形式而不涉及其对象和内容,而哲学尚未走上科学之路。数学(几何学)走上科学之路不是单纯的依靠经验和概念分析,而是反思、追溯眼前的图形,回想当初构想图形时的先天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理学要走上科学之路,必须根据自己预先确定的原理进行设计和实验,以原理为指导走向自然,以自己的设计去考验自然。哲学要成为科学,可尝试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革命,不是知识依照对象,
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5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38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性   批判   天体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