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新闻记者的素养要求

浅析中国经济新闻记者的素养要求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显得日益频繁活跃, 经济生活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新闻的采访,实现经济报道的新突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经济新闻记者的素养要求也随此有所提高,本文将结合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胡舒立的记者经历及经济新闻报道作品来讨论经济新闻记者的素养要求。
关键词: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个人能力,胡舒立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3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一个一切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时代。体现到传播领域,就是经济类媒体的崛起。全国性的财经报刊,如《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从经济新闻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在这种形式下,社会对经济新闻记者的需求激增,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新闻记者的整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新闻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做一名合格的经济新闻记者必须具
备一定的素养,那么这些素养具体又包括什么呢?本文将结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个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素养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经济新闻报道之所以难做,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是新闻专业同经济专业的结合,这也就铸就了经济新闻的“高门槛”。要想跨越这座门槛,必须从新闻和经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起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又包括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闻写作功底、经济专业知识以及调查分析能力。
(一)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入,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可谓处处有经济、时时有新闻。在这种信息庞杂的时代,他们需要从各类书籍报刊中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经济新闻记者要拥有敏锐的经济新闻触觉,以及独到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够为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达到经济新闻报道的目的。
胡舒立进行经济新闻价值判断的方法分为两步:一是发现事实、二是审时度势。其中审时
度势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该新闻是否体现了“喉舌”精神。也正是因为她这种独到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铸就了她每一次精彩的经济新闻策划与报道。20018月的《银广夏陷阱》源于一位《财经》记者在浏览海关记录时发现,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银广夏股份在网上发布了一则伪造的8700万美元利润单据。这则报道的政治风险很高,因为当时这家公司的股价正在直线上升,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刚刚访问并高度赞扬。但是在胡舒立眼里,这是一个体现“喉舌”精神的且具有经济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她坚持对此事进行报道。报道刊出几小时后,银广夏的股票被停牌,公司高管们先后被送进了监狱。《银广夏陷阱》报道可谓胡舒立独到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最佳体现。
(二)新闻写作功底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媒体而言,经济媒体对于记者的新闻写作功底要求更高。因为许多经济题材本身内容深奥,涉及的数字及专业名词较多,如果平铺直叙往往会显得很枯燥,缺乏可读性。这就要求经济新闻的记者在遵循一般新闻写作规律的基础上,用人性化的角度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强化新闻写作功底。
胡舒立自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以来,建立了
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调到《中华工商时报》担任国际部主任,从此开始了经济新闻报道的生涯。她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在其经济报道和评论中尤为突出。在胡舒立的经济新闻中,虽然有很多专业性的术语,但绝不是晦涩难懂的。她寻求到了文学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表达模式,专业性的叙述也很有文采。此外,她的经济评论更是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也正是因为她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才造就了她今日的辉煌成就。
(三)经济专业知识
在中国财经媒体所存在的六大不足中,有一点是经济新闻记者对于商业理解不完整、不深刻。经济新闻记者关注的是经济,报道视角在于金融市场的变化,那么光有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以及新闻写作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的经济专业知识基础。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才能够分析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解读重大的财经金融政策,从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挖掘出暗含的经济规律,最终形成具有可读性和服务性的经济新闻报道。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担任主编。在《财经》任职期间就能看出胡舒立厚实的经济专业知识,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
称她为大半个经济专家也不为过。虽然她的经济新闻拥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这与专业性也并不相悖,胡舒立的经济新闻中不乏一些经济术语和名词。如2005年《真有千亿资金该干什么》中提到了股市“大阴线”、“政策利好”,2006年《人民币破八与汇率政策取向》中提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还有《管理流动性过剩之道》更是从标题上就暗含经济学知识。正是因为胡舒立在经济方面的造诣,使得她的经济新闻能够集专业性、可读性为一体,为受众传播经济信息。
(四)调查分析能力
有许多经济新闻报道会影响到经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甚至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所以记者必须具备调查分析能力。调查是为了还原经济事实本真,为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而分析则是要求记者在经济新闻报道的导向性和影响力方面多一份思考,分析出个别经济事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这样以来,经过调查分析的经济新闻报道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功效,利国利民。
能体现胡舒立调查分析能力的新闻有很多,《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等均在其列,但最为突出的还属2003年的sars系列报道了,也是这个报道为《财经》赢得了“年度杰出国
际调查新闻奖”提名奖。sars系列报道是胡舒立所带来的《财经》第一次跨出单纯的财经市场关注公共领域事件,她之所以选择这个看似与经济没关联的选题做特刊就是源于她的调查与分析。胡舒立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报道sars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情况能够更尖锐地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发展的代价问题。于是4月份《财经》详尽报道了米非司酮sars事件,同时也最早进入疫区实地报道,并推出每周一期的sars特刊。从sars特刊的成功推出以及强烈的社会反响可以看出,调查分析能力对于经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
二、职业道德
记者是一项承载着社会责任和道义的职业,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应恪守良心,牢记肩上的责任。媒体是靠公信力说话的,经济新闻记者也是靠职业道德支撑自我的。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经济新闻记者要保持客观平衡的视角,不惧权威揭露黑幕,不受贿赂遮掩真相。
胡舒立自1982年进入新闻行业领域以来,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扒粪者”。她最为知名的“扒粪”事件便是“基金黑幕”事件。2000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这篇文章把矛头直指中国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揭露了许多基金界腐败现象,引得十家基金公司
在《中国证券报》等三大报上联合发表严正声明,给《财经》施加巨大压力。胡舒立的反应却是用义正辞严的《批评权、知情权和新基金使命》一文指出“公开、公正、公平”才是基金行业里最高道理,这篇报道直接触发了持续一年多的股市大讨论和监管当局一系列严厉措施的出台。果敢、不畏强权、不受贿赂既是胡舒立的性格特点,也更是一名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正是因为胡舒立的这种素养才有了后来《财经》接二连三的优秀报道,比如《银广夏陷阱》《庄家吕梁》等,自此确立了《财经》在中国财经报刊界执牛耳者的低位。
三、个人能力
在中国传媒界,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中非经济专业出身的人占绝大多数,要做一名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学习能力
对于刚刚进入经济新闻领域的新人来说,如何快速摸索出经济新闻报道的技巧是一项挑战。
这就需要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当然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从经济课本或者是过去成功的经济新闻报道中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样才能快速的融入到经济新闻领域中去。
《财经》杂志的总编辑胡舒立刚从事经济新闻报道时也对经济不甚了解,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晚上还打电话与同事探讨什么是a股、h股等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在第一次采访吴敬琏的时候,她对很多问题把握的不到位,让老经济学家谈得索然无味,胡舒立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但她有自己的办法,她把采访录音逐字逐句地听,希望能完整地理解学者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出当时的感觉。当胡舒立把采访的文章拿给吴敬琏看的时候,老学者非常高兴,他对一个记者的认真感到欣慰。对于一名经济新闻记者而言,金融市场千变万化,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使自己随时保持最佳状态做出最佳报道。
(二)人际交往能力
“我觉得将来财经类报纸在内容上还是一种新闻资源的竞争。这种新闻资源大多数是由记者对于当期报道以外的资源开掘和把握的能力来决定的。”这是《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的判断,它说明了人际关系对于经济新闻报道的重大影响。有了良好的人脉网,才能获得更
多的新闻来源,到更权威的采访对象,提高报道价值为社会大众服务。教师教育研究
自胡舒立1992氢原子光谱年担任第一份全国性商业报纸《中华工商时报》国际部主任后,就开始大胆做新闻。她决定采访中国所有的顶级金融家,其中也包括一批在西方经济制度下接受训练后回国推动证券市场的中国人,如高西庆、周小川、王岐山,以及和胡舒立命运产生重要交集的王波明。她运用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自己建立了良好的金融界人际关系网络,为以后的采访打下了基础。此外,胡舒立也注意发展自己在新闻界的人际关系,自1998 年刚创刊起,《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ccer),每年选拔10名国内优秀记者,对他们进行“财经新闻”方向的专业脱产培训。至2008 年,这个被命名为“《财经》杂志奖学金”的项目受惠者累计达100 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各媒体机构的中坚。胡舒立通过此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经济记者,更开拓了自己在新闻界的人脉网,使得其自身在业内获得一致尊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一名经济新闻记者而言也至关重要。
虽然胡舒立现在已经离开了《财经》,投身到新闻教育界,但是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新闻记者素养是每一位记者都应该学习的。培养起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个人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必须从平时做起,在实践中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立敏.论财经记者的素质要求.
[2]遗传与变异薄继东.浅论财经记者应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新闻世界,2011年第08.
[3]凤凰网.胡舒立:中国财经新闻界的“女教父”.20091119.
[4]赵冰峰.试论财经记者的基本素养.中华新闻报,20067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新闻   财经   报道   中国   新闻记者   记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