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托马斯哦-莫尔《乌托邦》
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托马斯-康柏内《》;摩莱里《自然法典》;巴贝夫《平民宣言》
圣西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傅立叶《四种运动论和普遍命运的理论》
叶面积指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
1831-1834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基础;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会商系统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宁波阿克苏诺贝尔成立第一国际;
1871年3月爆发巴黎公社革命;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
1919年3月,在莫斯科建立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
1881年,马克思在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
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人物》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方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1921年3月,额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925年4月,斯大林在党的十四大提出请全党注意军事问题,同时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新经济政策逐步中止;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以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
1、什么是平均社会主义
  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平均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平均主义者企图用小型的分散的个体经济的标准来改造世界,幻想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整齐划一的平均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进而要求消灭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现绝对平均。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要求平分封建阶级的土地财产,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平均主义的认识根源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平等观念。平等观念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没有超越一切经济条件或经济关系的绝对平等。平均主义往往把任何差别都看作像阶级差别一样的“贫富不均”,一概加以反对,认为毫无差别的平均分配绝对好。这种平等观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平均主义与按劳分配原则迥然相背。它否认以劳动作为分配的根本尺度,否认劳动者在劳动复杂程度、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
成果等方面的差别,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劳动报酬的差别 。平均主义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①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力求上进的精神。②涣散劳动者队伍,腐蚀劳动者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的团结。③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因此,只有彻底清除平均主义倾向,才能真正贯彻和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2、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
(1)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工党和工党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概括,即社会党国际的思想体系。(2)民主社会主义是致力于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运动或政治派别。(3)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民主化,公正自由发展的社会模式。主张议会民主制,逐步革除资本主义弊端,使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民主化,并使每个人获得公正,自由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球性机遇和挑战
(1)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A,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B,
全球化使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C,全球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的变革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挑战A,挑战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略和削弱B,如何对待国际机制(国际共同体为稳定国际秩序,促进共同发展,规范国际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有约束性的制度安排与交往规则)1国际机制数量多,范围扩大,整合国际事物的力度加大,世界认同;2国际机制的先天不足,大国安排规则,侵害主权;3国际机制是全球化时代处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肯定其合理性和进步性,扶持其发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
福州人造板厂4、怎样看待中国特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
深刻改变社会主义的面貌;赋予中国以强大的动力;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科学社会主义与其社会主义流派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它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正确方向,在实践上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全面践履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这里称之为“制度社会主义”。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只能说是在追求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并且没有首先考虑或未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保障。科学社会主义与所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在目标、性质、任务、价值取向上都有原则区别。目标:制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一个美好的制度。价值社会主义:实现具体的价值目标(也是其他流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分别追求的目标)性质: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制度是可以实现。是按马列的客观规律。其他社会主义:现代的乌托邦,现代空想社会主义
但两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在许多方面也有相通之处。这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积极关系或称密切联系。
第一从历史上看,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从批判和吸取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而产生,而且从利用和改造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壮大自己的组织力量。
第二 ,20 世纪以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大都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科学社会
固液分离装置
主义与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而有兴衰与共的共同命运,在反对资本的剥削与压迫的斗争中结成“大左翼联盟"的基础。因此,不宜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推向资产阶级阵营。
第三,展望 21 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重新振兴的基本前提是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创新,无论何种创新,科学社会主义都必须认真吸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所积淀的积极成果。科学社会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6、怎样理解“我们社会主义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合格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因素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集中,并吸取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因而这种社
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更先进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也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合格的社会主义,一般来说,应当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产生,因而吸取了资本主义全部文明成果,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相对于资本主义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如果社会主义不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产生,而是从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通过夺取越权而建立的社会主义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则需要通过漫长的道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主力,丰富社会主义因素,并在各个方面显示出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建设中的社会主义,由于这种社会主义不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自然产生的,而是跃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迈进,这些国家原先基础极为薄弱,因而社会主义因素严重缺乏。这些国家虽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因素还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丰富自身社会主义因素。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没有达到目的合格社会主义水平才这样称谓,自然属于不合格社会主义范围,虽然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因素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之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主义仍属于不合格范畴,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是相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的。
7、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2.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其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抗日军政大学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8、社会主义新变化
一:我国在社会阶级阶层发生的新变化:1,工人阶级发生的变化:积极方面,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择业自主性不断上升;消极方面,工人的主人翁精神逐渐消失,改革使下岗工人家庭生活出现暂时性的困难。2,农民阶级发生的变化:A..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向现代思想意识转变; B..农民体发生变化。3,知识分子发生的变化:积极方面,数量不断上升,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作用越来越突出;消极方面,体发生变化,政治认同感发生变化,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二: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1,工人阶级内部:国企工人,外企工人,私企工人,管理者2,农民阶级内部:农业生产者、兼业农民、管理者3,知识分子内部:国企工作的,高校的,军队的,农村工作的,机关工作的等。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多样化:公有制和私有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