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三重逻辑意蕴

第34卷第3期2021年6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34No.3
Jun.2021
截短侧耳素DOI编码:10.19847/j.ISSN1008-2646.2021.03.002
—、吨
二重逻E f G
纸片胎
季卫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行动逻辑的高度统一性。
就历史逻辑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标向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必然趋势及其实践图景。就价值逻辑而言,以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为内核的新发展理念,是引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基本价值遵循。就行动逻辑而言,只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实践都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命题,明确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时间表与任务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回顾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明确了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极其关键的阶段,既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推进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复兴伟业接续奋斗的应然使命,在整体上呈现出历史逻辑、价值逻辑、行动逻辑三者的高度统一性。文章编号:
1008-2646(2021)03-0005-07
一、开启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标向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应然趋势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程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条件下把一个国家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探讨的重大命题,也是他们为之亲身实践和执着奋斗的伟大理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以片面追求资本增长、加剧阶级对立以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并在考察了俄国原始公社土地所有制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
收稿日期:2021-02-21
作者简介:季卫兵(1979#),男,江苏张家港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办好国防特高校的实践规律研究”(GXZY2009)*
本文引文格式:季卫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三重逻辑意蕴-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11.
—5—
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经济、科技等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另一条通达之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为自由的工人锻造新的镣铐”,同时“使整个世界陷入财政欺骗和相互借贷”[1],并对自然界进行狂妄的“征服”,因而它对内无法消除阶级矛盾、对外无法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只能是一种片面且虚假的繁荣。列宁在思考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主张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在工业、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有益成分来推进国家建设,同时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现代化实践最终因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而失去人民众的支持,在物质生产、精神导向、全员共享等方面也难以被称为“全面”*因此,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和十四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恢弘事业*中国的现代化推进到“全面建设”阶段,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又一次迈入了新境界。同时,就国内意义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承续,又体现了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实然呈现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中国,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使命鲜明地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接续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在战略任务上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主,但党领导人民建设“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和“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的思考和准备从未停止过,并在局部执政时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了尽快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与巩固,为建设崭新国家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后,党领导人民迅速推进—6—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本政治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
海陵文教网
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探寻“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的过程中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围绕“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怎样建成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接力跑”*通过持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先后解决了人民众的温饱问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具体呈现,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投身现代化建设并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世界现代化道路中国方案的必然承续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家底上迅速掀起国家建设的热潮,围绕如何迈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新命题进行了全面的谋划与实践*从内涵演进看,以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起点,连续实施了十三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其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接续奋斗把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在60年代中期提出要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70年代中期重新强调要实现农、工、国、科学术的化*改放来,建设“四化”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现代化国家建设迈上了快车道*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状况的化,党的大实工化、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提出并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由此可见,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内涵经历了逐渐丰富、拓展、深化等过程,并正由某些重点领域逐步覆盖至国家现代化的全领域%全方位与全链条*从时间布局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部分生产指标15年内赶超英国、50年内赶超美国后,60年代中期提出“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四化”建设目标,70年代中期提出在20世纪内实现“四化”建设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趋科学化并更具可感性,在提出“三步走”战略并提前实现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
的基础上,对第三步战略进程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擘画、谋略与实践*经过长期建设与积累,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前至2035年,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无论从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演进还是从实践推进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中处于核心战略目标的地位,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同时又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错误定式,为拓展世界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价值遵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事关“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3.,既是党领导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价值遵循,也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加以严格贯彻的基本价值遵循*
1•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向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内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实践
的奋斗史*历史经验表明,秉持创新理念和采取创新行动是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建设现代化国家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确立与定型,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的诸如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彳制、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标志性成就,无一不是依靠创新实现破难题和开新局的*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意味着党领导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了鲜有经验借鉴的“无人区”,更加需要依靠创新拓荒前行*可以说,只有继续坚持创新理念和大力实施创新驱,中国的化能年
之大变局中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在不确定的复杂形势与各种挑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宏观层面而言,必须把创新理念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广大党员和众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创为驱化建设的第
,体创实进创国家*就中观层面而言,必须把创新理念体现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环节,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创新、体制创新等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全面提升*就微观层面而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与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不相适应的“卡脖子”难题,着力解决在事关国家安全、科技进步、民生福祉等核心关键领域的“阿喀琉斯之踵”,真正实现自立自强*
2.协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效路径
协调是系统观念与系统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国家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阶段应当坚持的重要路径*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探索而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目标高阶、规模巨型、系统复杂等显著特征*“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⑷的现实境遇,迫切要求党领导人进行的国家化建设必须化识和做到协调施策,通过协调不断解决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提升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为此,一是应当注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在保持经济长期繁荣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包括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质量强国在内的若干个强国战略,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发力,在巩固传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7—
领域、新兴领域、未来领域等优势的形成,确保国家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能够从总体上迈向现代化的“高原高峰”。二是应当注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域性,发挥当代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统筹做好城乡、东中西部的现代化建设,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一体化建设的紧密联动,促进沿海、长江、陇海兰新等经济带在生态、交通、经济、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的能级,进而构成“全面现代化一个都不少”的全域现代化建设的网络体系。三是应当注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协同性,在每个领域、每个区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自在国家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相应的发展定位与发展路径,坚决避免各自为政的“
孤岛化”“自封闭”等不良倾向。调墨油
3.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
绿发展理念是现代化实践得以可持续推进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生态指向,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重要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意义上的“生态”内涵是广义的,既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显性要素,也包括党和政府的治理方式、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隐性要素*践行绿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高品质地保护好国家现代化建设赖以依托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体系,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体,实
化的物质文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坚决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使“生态优先、绿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普遍共识与行动自觉,同时通过高位的政治引领、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严格的法律规制确保“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到实处*二是需要倡导广大人民众养成与国家全面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强化“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学会与自然相融自然为实人的化的重要生态,
自然之上、铺张浪费等错误倾向,突出抓好“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事关百姓现实生活—8—又影响生态长远发展的实际性工作。三是作为一种引申,需要进一步坚守国家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安
全底线,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确保全面现代化建设“不犯颠覆性错误”,用蹄疾而步稳的方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4.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
开放是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更是其迈向全面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从国际经验看,国家的化、科、文化与部
流互鉴的动态过程,进而包括世界格局、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潮流等外部要素也随之成为影响该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从国内经验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建中国建设中国 的过程中深刻总结闭关锁国对国家融入时代、融入世界带来的严重弊端以及由此原因为主导致的落后挨打局面,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合作的适宜途径和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对外开放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方略之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国家现代化事业需要更加全面地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进程,同开放共赢、命运与共的历史发展总体趋势同频共振,在同其他国家的必要且合理的相互竞争中取长补短*这就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向咼质量、咼能级方向发展,为加快构建以平等、包容、可持续发展为主价的国关积极*
方面,需要在确保自立自强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把“吸收外来”与“不忘本来”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现代化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在全球文明发展的视域下推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生幸福、生态优美等现代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积累后发国家立足自的国、社实化的
湖南纺织专科学校
效路径与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进行本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5.共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
要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所以是比资本主义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因为其“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⑸。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的价值主线,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与基础,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目的是通过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进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使国家全
面现代化的成果在整体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惠及每一个个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遵循共享理念,核心任务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通过继续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优化分配方式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途径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⑷。同时,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高水平地保障广大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助力人民众在认同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此外,需要在促进全体人民享受医疗、教育、文化、养老、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使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普遍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值得强调的是,共享的基础是共建,需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勤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价值导向,大力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行动要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非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打破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采取的出口导向型或进口替代型等单一路径依赖,是后发国家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开展现代化国家中高阶段建设的项行创,能为化发展探索出新的有效实施方式。
1.聚焦更高质量,满足人民众美好向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应然趋势和战略抉择。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社会发展程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积累跃升、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等使人民众的物文化生活显,为国家的
面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保证,广大人民众对更加富裕的生活、更加有效的治理、更加繁荣的文化、更的社会、更优美的生态产生了新的期待,这就要求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建设加以积极回应和全力兑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把满足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面向,充分发挥当代中国具备的超大规模市场、充足内需潜力、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等综合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确保人民众能够随着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逐步获得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供给。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把国家全面现代化建设摆到世界发展的全局和科技进步的前沿,在继续吸纳国优秀果的基础原创,
节流阀体放的视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产业扩大优势和未来产业科学布局,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世界性的有益要素,同时以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成效在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全球治理的动态调整中培育新的国际合作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2.瞄准更有效率,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有力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国家进中内化改、扩大放的体实践形式,体中国社会的发展能级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重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融入全球贸易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开放式生产形态,这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曾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
—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3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现代化   国家   建设   全面   社会主义   发展   人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