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开创意义

5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开创意义
张艳涛  王婧薇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除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建构了中国现代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现代化观。从此,人类现代化道路不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人类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它在经济上超越“两极分化”逻辑和“中等收入陷阱”,在政治上超越“国强必霸”逻辑和“塔西佗陷阱”,在对外关系上超越“强强对抗”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条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选择,是蕴含了社会主义的新文明类型,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秩序“现代化”是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关键词。不论“现代化”的概念在哲学与社会理论上存在怎样的争议,它意味着欧洲自16世纪以来所经历的巨大变动。现代化发轫于西方社会,是以“资本构成
现代社会的基础和动力”
[1]
为特征,逐渐发展为席卷一切“过去力量”的世界性潮流,人类现代文明
收稿日期:2021-1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AKS001)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艳涛,男,黑龙江庆安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社会层
级结构理论、力量转移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研究;王婧薇,女,海南保亭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现代性理论研究。
就此展开。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已然经历从唯一的客观真理走向历史的反面的嬗变之路,衍生出更深层次亟待解答的时代问题:现代化道路向何处去?人类通达现代化的道路是否只有一条?从“学别人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对现
蛹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D61 A 1674-0955(2021)06-0005-09
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结果把世界现代化道路从“西方命题”变成了“世界命题”、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极大地拓展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视野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人类文明高度看,中
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一种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系统且全面地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基本内涵及其开创意义,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
从“学别人走路”到“走自己的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意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转型,涉及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生活领域的世俗化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难题,要充分认识其艰难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可以发现,它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凭空的,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反思西方现代化弊病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与自身历史使命,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方案。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有效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前提。现实地看,人类社会发展有
其一般规律可循。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世继承者矢志不渝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也是东方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出路。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理论依据,既包含着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又蕴含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未来的美好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结论,实质上是他对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构想。在他看来,现实中“跨越卡夫丁峡谷”后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落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离共产主义尚有一定差距。为此,这种类型的国家必须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只有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途径,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设想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向,极大启发了东方马克思主
义者,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主探寻本国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历史逻辑: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的反思批判
反思批判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只有秉持反思批判的学术精神,反思过去,立足现在,才能更好地超越既存和展望未来。世界历史境遇下各国如何走向现代化?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反对所有的国家都遵循西方国家开辟的道路,强烈批判西方企图将自身现代化道路上升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要求“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3]730的观念和行为。在他看来,“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那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730-731换言之,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或模式,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世界现代化历史也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3d打印龟壳
6
19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顺利完成工业革命并率先步入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过渡到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开创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纪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贡献作出的公正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405,404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结果是,“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2]405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支配—从属”的权力关系。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架构出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思想理性化、生活世俗化”等核心要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甚至一度成为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样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弊愈发突显。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性本身就具有无法根治的社会顽疾,映射在现代化道路上则表现为对内剥削压迫和对外侵略扩张,由此催生出“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等矛盾和困境,并且这些矛盾和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而愈益加剧,逐渐由局部国家性问题蔓延成全球性危机,标示着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严重弊端。
作为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从“全盘西化”,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从“以俄为师”和“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充分说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只能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更不是苏联模式现代化的旧版,而是人类现代化的新版,标示着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彰显了中国人的历史开创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中国发展方向,
而且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进行反思批判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对世
界现代化道路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食品广告监管制度(三)现实逻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
要想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的现实逻辑,就必须回到中国近现代化的运动轨迹中寻答案。“严格讲,只有回到现代与传统的真实关联中,方能最终寻觅到导致形成当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答案。”[4]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贯穿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近代以降,中国历次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然而,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变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改制”,无论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还是农民阶级的“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深刻表明,中国走欧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向何处去?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标志着“从洋务运动发端的近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结束和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开始”,[5]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五四运动以西方现代化为棱镜、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中国工人阶级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启了中国自主探寻现代化道路的新篇章,是中国人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意识觉醒。作为五四精神的自觉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在艰
辛的现代化实践探索中,悟出了一个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经验教训: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是最早概括出来并加以定义的。对于我国现代化的性质和内容,分别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6]29“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163“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237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出了质的规定,是后者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内容而言,“三步走”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
7
目标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量的补充,勾勒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框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定,又有鲜明的中国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发展道路、科学内涵、重要特征、重要目标的论述构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并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在这条自主道路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道路。
总之,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及其文明论内涵,这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任务。“只有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握世界历史处境中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展开,才能把握中国道路百年探索的历史性进程。”[8]基于理论、历史及实践三重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进行深度挖掘,能够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道路合理性。中国所进行的现代化,是具有本国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我们决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
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实践探索形成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它成功突破了传统的苏联现代化模式,初步超越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一)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众历史
主体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当代追求,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和自觉。”[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科学判定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前提。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82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839再到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9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科学判断,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创造性运用”。[13]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它进一步突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始终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这种人本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谱系中体现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和发展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能够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
高在成化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保障人民各种合法权益,让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五位一体”协同共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
现代化是系统性、全面性的历史进程,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其实质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纵观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社会各领域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协同进步。
8
西方现代化曾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出现“单向度社会”与“单向度的人”。恩格斯曾说,在唯物史观语境下,“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4]604经济因素虽然“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2但并不代表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参与社会活动的诸多因素合力推动的,即许多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处理好由生产力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深刻变革衍生出民主制度、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高质量的有序发展?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7]249-250在遵循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建设“有中国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位一体”,直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共进的发展方式,实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新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个领域的片面发展,而是格外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各自的高质量发展与相互的协同共进。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旨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关联。富裕是各国现代化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于将庞大的社会财富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仅以实现少数人的富裕为发展目标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
裕为自身发展的目标。
博弈清末
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共同富裕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战略目标。
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共同”指代受益的体属性,面向的是无关区域、城乡、民族划分的14亿多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不分彼此的共同富裕,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差别较小的共同富裕。“富裕”指的是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表明人民众的需要又上一层台阶,从原先主要满足吃穿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扩展为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6]4等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现代化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综上可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目标。
(四)走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16]267中国从不走血腥掠夺、野蛮扩张的那种现代化
发展道路。那条道路,就是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开拓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商品倾销市场的侵略扩张之路,具体表现为在内对本国的劳动人民进行极度剥削与残酷压迫,在外对他国进行野蛮侵略与血腥掠夺。那种充满血腥暴力、殖民扩张的西方现代性思维,必然会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单一主体、文明输出、强制扩张、零和博弈等特征”。[17]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改变了西
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现代化   社会   发展   中国   道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