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crpd-366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徐恕
《内容提要》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由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构成。历史地考察,它们分别经历了从"不能建成论"到"建成论"、从"渐进论"到"激进论"、从"理想论"到"现实论"的前后转变。考察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不仅可以了解斯大林本人思想的演变轨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以下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进程、列宁主义与斯大林思想的关系以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的底蕴。
《关键词》 斯大林 社会主义 思想 转变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变异系数cv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即关于苏联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途径、道路的论述以及关于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面貌的论述。历史地考察,上述每一部分思想各自都经历了一个前后转变的过程,从而构成为本文所说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
泥鳅工厂化养殖技术
(一)
第一次转变发生的时间是在2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的观点从"不能建成论"转变为"建成论"。
在20年代中后期之前,"不能建成论"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主流思想。这种观点认定:西方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并夺取政权,是落后的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苏联单独一个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直到1924年4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的初版中,表述的仍然是这种"不能建成论"的思想。他写道:"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所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斯大林抛弃"不能建成论"而转向"建成论"的最早端倪,出现在1924年底。在是年12月发表的《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斯大林引用并强调了列宁在《论合作制》中的一段明显带有"建成论"倾向的论述,即"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
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品质因数q斯大林明确而正式地提出"苏联单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见解,是在1925年5月俄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上。他旗帜鲜明地表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可能利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取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俄国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激烈论争中,斯大林先后写下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等一批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批驳了"不能建成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苏联单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从而完成了"建成论"的整个理论构建。
关于"建成论"的具体内容,大家比较熟悉,在此恕不赘述。随着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的获胜,"建成论"取代了"不能建成论"而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mmpp
(二)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围绕苏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道路、途径等问题,斯大林的主张从"渐进论"转变为"激进论"。    此次转变涉及到的问题比较繁多,概括而论,它们主要分布在生产力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即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两个层面上。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层面,斯大林的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上:其一,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高速度的,即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这个观点,斯大林是一贯坚持的。但在"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这一底线之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要多高?斯大林的主张前后不一。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认为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应当是适当的、有条件的;它必须以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基础,必须考虑到社会主义积累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有利于维持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总之对高速度的追求不能是盲目的、片面地、极端的。在与托洛茨基的论战中,斯大林与布哈林一道,对其以超常的高速度进行工业化的主张进行了批驳。但是随着苏联工业化的顺利进展,尤其是1927年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全面超过了战前水平之后,斯大林的头脑逐渐发热,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偏好不断升级。此时斯大林头脑中的"高速度",已不是有条件的、适当的高速度,而是无条件的、"不能稍微放慢"的、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的、"最高的速度"。他解释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十年内跑完这段距
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打倒。"
奥迪a86.0
可见,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已被上升到直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成为经济建设甚至一切工作的核心,别的东西都应为它服务、为它牺牲。
其二,关于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斯大林对维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观点是支持的。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持好工农业之间、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地发展。斯大林对它投了赞成票。但进入1928年之后,斯大林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必须首先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他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他甚至将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还是从轻工业开始,分别界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依据,斯大林将布哈林所主张的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右倾学说,声称要用"优先发展论"去将它"打得粉碎"。
其三,关于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问题。工业化离不开资金投入;在一个农业国中,资金筹措的最主要的源泉,只能是农业。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这方面的观点是:工业化需要从农业领域抽调资金;但这种抽调是有限度的。在与托洛茨基的论辩中,斯大林对其所持的尽量把资金从农业抽到工业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认为它从生产力层面上,不仅会直接损害农业,通过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必将损害工业,从而阻碍工业化的进展;从生产关系层面上讲,它将造成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贫困化,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上层建筑上讲,它会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
但在1927年底--1928初发生粮食收购危机、警示国家对农民的剥夺超出了合理限度的情况下,斯大林却坚决反对调整现行政策、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消除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此举表明斯大林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先前所主张的从农业抽调资金的适度原则。在其后与布哈林的论争中,斯大林甚至断然否认客观上存在的剥夺农民的事实,并将布哈林的减轻农民负担、兼顾农民利益的意见斥责为"做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俘虏"。
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层面上,斯大林的思想转变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可窥见一斑:其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无疑是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27年之前,斯大林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与列宁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说服、示范的方法,根据自愿的原则,逐步地、循序渐进地把农民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
将农民经济"缓慢地然而彻底地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系。"
但进入1928年之后,斯大林萌生了用搞运动的方式来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的念头。在1929年4月的《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的报告中,斯大林宣布苏联
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条件业已具备,号召全党行动起来,掀起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众性热潮。在同年稍后发表的《大转变的一年》和《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斯大林进
一步完善和发挥了他的上述思想,从而形成了以使用强制手段、采用搞运动的方式、高速度推进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为要点的新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并把它们付诸实施,物化为著名的苏联集体化运动。
其二,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模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合作社,这一点斯大林是始终坚持的。在集体化运动开展之前,斯大林头脑中的合作社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包括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工艺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等形式;即便是生产合作社,也有共耕社、劳动组合和农业公社等类型。但随着集体化运动的进行,斯大林对合作社的理解逐步趋向一元化。首先,斯大林认为非生产领域的合作社已经过时,只有生产合作社才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归宿。其次,在生产合作社当中,斯大林认为共耕社的水平太低,不符合需要;而农业公社还不具备普及的条件;只有劳动组合才是恰当的形式,是"集体化运动的基本环节"。
(三)
第三次转变发生在30年代中后期即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面貌的认识方面,斯大林从"理想论"转变为"现实论"。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此之前,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比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更高的劳动典范,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才能建成。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生
产力。但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不仅没有超越,甚至也没有达到。例如,30年代末,苏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40%,也没有达到英国、法国的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上就是降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标准。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斯大林论证苏联在生产力方面已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时所援引的论据,是苏联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1939年的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斯大林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力水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规定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    其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此之前,斯大林秉承马克思、列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国家消亡的社会。他曾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使命,是"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是社会,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既然阶级消灭,那么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国家,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但当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斯大林同时认为苏联仍然存在阶级,国家也没有消亡。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斯大林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与以往社会的差异。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质的规定性,斯大林的说法前后不一:在《关
于苏联宪法草案》中,斯大林的观点倾向于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形态,与无产阶级专政有所不同;而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斯大林又作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仍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论断。
(四)
那么,如何评价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呢?笔者的看法是:其一,这三次转变,是划分斯大林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主要界标。如前所述,转变之前的斯大林的观点,基本上以直接继承马列的思想为主;而转变之后所阐发的主张,则主要是斯大林自己的创建。所以严格说来,所谓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应当以后期思想为主。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下面这两个结论。首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趋向,是从继承马列思想走向自己独创的过程;其次,这种发展趋向的实质,是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俄国化。
其二,这三次转变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涉及不同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其中,斯大林从"不能建成论"向"建成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换言之,这一次转变的发生,决定了后两次转变的不可避免;而这一次转变的内容,也决定了后两次转变的总的走向。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程度的时候,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而俄国的国情不仅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而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足。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去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就只能采取"特殊"的手段,建成"特殊"面貌的社会主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国建成论"不仅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也是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其三,关于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相互关系。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原则与时代特征、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列宁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中,"一国革命论"--落后的俄国不仅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而且可以率先进行这种革命--是其中心议题。换言之,列宁主义理论大厦的主体部分的构建,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的阐述。例如,帝国主义论,论证了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国内基础和革命时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回答了俄国革命的主观力量问题;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则解决了革命后如何保持革命的成果--国家政权、从而将革命继续下去的问题。众所周知,帝国主义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堪称列宁主义理论大厦的三大支柱。那么,"一国革命"后怎么办?显然,只能是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不是目的,只是全面改造社会的第一步,是导向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甚至不妨这样说,如果离开了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指向,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就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由此观之,有了"一国革命论"这个"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5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社会   国家   建成   苏联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