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生成逻辑和现实意蕴

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新动向、新特点,鲜明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准确辨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机理,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蕴,对于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奋进新时代开拓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权最小二乘法一、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优越更美好的社会形态。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没有冲突和斗争,没有各式各样的矛盾呢?
(一)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矛盾的有机统一体
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和关系。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也是人们认识、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点。明确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他还特别强调:“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3]这些观点都指明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那么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生成逻辑和现实意蕴*
■张晓刚
【提要】分析和研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应基于一个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矛盾,具有恒久性和稳定性;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具有阶段性和易变性。改革之初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新时代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化是对当前我国发展实际的客观反映,有其鲜明的生成逻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和执政情怀,但它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20)11-0035-06
【DOI】10.19632/jki.11-3953/a.2020.11.00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中国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8XKS019)、重庆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项目编号:19SKZDZX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矛盾着的对立面既互为统一又相互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在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实质上就是各种矛盾相互运动、互为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内部各种矛盾的互为作用和相互对抗,最终以阶级斗争方式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嬗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不可避免地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如果没有矛盾,那么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必然走向消亡,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矛盾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它还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由各式各样矛盾充斥于其中的有机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因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具体矛盾形态,基本矛盾寓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曾有精辟阐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存在着基本矛盾,但这与一切剥削社会本身所固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肯定比一切剥削社会制度更加优越,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也须承认,伴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所有制领域,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逐渐会表现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已经衍生对立面。事实上,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之外,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对立面。总的来说,我国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但是,我国上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国家机构中一些不良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设计中某些环节尚有缺陷。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解决以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出现矛盾——解决矛盾——再出现矛盾——再解决矛盾”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元差异、充满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但它并不总是处于单一、均质的状态,而是一个多元、差异的社会。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那么它在制度设计、体
孙继海进球制机制运行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应当是尽善尽美的,因此一切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调整和变革措施都是多余的、毫无必要的。在苏联时期,斯大林甚至一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实,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关键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和矛盾,因此绝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简单地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社会,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是多元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其次,有助于准确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明确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虽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但它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具体矛盾形态肯定是有区别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某一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具体矛盾形态。不管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从根本上说,生产力
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壮大和夯实经济基础。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5]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物质产品,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本质落到实处、落地见效。
最后,有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对
抗性的矛盾,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调整和变革来解决。在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改革。他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为党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6]这为新时代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二、逻辑演进: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态表征和历史透视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跨越“卡夫丁峡谷”确立起来的,因此要经历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一)与基本矛盾相比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易变性特征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具有恒久性和稳定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居于支配地位
的矛盾,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具有阶段性和易变性特征。基本矛盾寓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会不同。特别指出:“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每一个具体发展阶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故而社会主要矛盾也会随之变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但他又进一步强调:“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8]显然,这里所指的“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每一个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对彼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而精辟的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根本转移。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与认识
纵观党的八大到十九大60余年的探索史,不难发现,虽然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一段荆棘密布的曲折历程,但党始终牢牢抓住了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对立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实质,这是长久以来党分析和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立足点和重要参照系。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广西民族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在此之后,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1957年下半年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被重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直至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更是将这一矛盾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研判和重新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为此党郑重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此后,历次党代会都遵循和认可了这一提法,特别是党的十三大以后更是将这一矛盾上升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依旧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实际上再次确认了改革之初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的论断。
(三)科学看待改革之初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
改革之初,彼时的中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可以说是经济凋敝、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在此命运攸关的紧要时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若要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必须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准确判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1]其实早在党的八大时就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过精准判断,其实质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使生产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遵循这一精神和原则,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回头审视,应当为改革之初党做出这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而喝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践证明,只有准确把握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才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逻辑升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理和意蕴
事物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阶段中国与改革之初的中国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我国发展现状的客观反映
党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概括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现状的客观反映。作为矛盾的主体,原来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涵盖和包容广大人民众的需要和诉求。现阶段人民众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以及安全稳定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许,而这些期许是“文化需求”不能完全涵盖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对新时代广大人民众心声诉求最真实的反
映、最全面的表达,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然已经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需求了。就矛盾客体而言,当下中国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描述明显与实际不符。据有关统计,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90万亿元,在全球所占比例超过15%,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超过60%。随着诸如蛟龙、天宫、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
国、第一贸易大国”,是很难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科学判断,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深刻洞悉,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力地回应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广大人民众的关切,更为驶向未来的满载强国梦的“中国号巨轮”确定了航向和目标。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烙上了鲜明的民生导向印记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和执政情怀。早在2012年,习近平就响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党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再次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3]。需要说明的是,“物质文化需要”一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硬性数据来量化和测算,而“美好生活的需要”既要有充裕的物质文化基础作支撑,双城记 电视剧
还要涵盖人的主观价值需求和内心体验,人们往往以“获得感”“幸福感”来诠释美好生活,因此它是一个比“物质文化需要”更高层级的奋斗目标。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发展的领域和范围看,“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尤其是民生领域还存在许多短板,脱贫攻坚收官中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差别、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别等“三大差别”仍不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往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严重破坏,大量生态问题已经滋生出来,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甚至成为人们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求。从发展的层次和质量看,“不充分”问题也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扭转,自主创新能力尚有差距,构建现代经济
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公民道德素质、社会文明水平与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尚没有同步跟进;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均GDP仍处于世界中游偏低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要拿出大无畏气魄和勇于担当精神想方设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发展效益,使“美好生活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4]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的“不变”呢?
超低碳钢首先,应当对基本国情和一般国情进行科学的考辨。什么是基本国情?笔者认为,基本国情是基于一个国家根本社会性质而言的范畴,主要指这个国家当前的社会性质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而一般国情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面貌和时代特点,这一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相对广义和宽泛。二者有何区别呢?一般来说,基本国情相对恒定持久,而一般国情则短暂易变。一般国情往往会跟随形势变化而不断日积月累地转变,受此影响基本国情有时也会发生某些局部性、阶段性变化,不过从本质上看基本国情的这种变化只是一种量变,远非达到质变。总体来说,基本国情通常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迄今为止我国基本国情只发生了一次根本性转变,在经历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直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等巨大跃迁后,才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基本国情是不会轻易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3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社会   发展   人民   时代   需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