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_卢钟锋 (1)

2005年第5期No .5,2005学 术 探 索
Academic Exploration 2005年10月Oct .,2005
 收稿日期:2005-07-25
 作者简介:卢钟锋(1938— ),男,广东潮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
① 《孙中山选集》上卷,
人民出版社,1956,第68页。
 ②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2页。 ③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9页。 ④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6页。 ⑤ 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之真义》,《孙中山选集》上卷第93页。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
卢钟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20)
摘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的要点有二: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基本措施是征收土地税,以防止贫富分化;节制资本的目的在于限制私人资本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和控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纲领,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并且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空想性。中国近代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国近代化的正确道路。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5)05-0100-06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最早预见到近代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伟大思想家。他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在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生主义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研析,着重探讨他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一基本构想的性质特点。
一、民生主义的提出与西方资本主义
的发展性危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最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早在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就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四大“治国之本”①作为同盟会的宗旨。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同年11月《“民报”发刊词》正式提出的“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张本。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规定了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即实行民族主义、民权
主义的政治革命和实行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首次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②的设想,试图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合并进行,使社会革命从属于政治革命,以此来防止另行社会革命。翌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民生主义的目的在于反对“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③,肯定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性。但是,他仍然坚持上述两种革命合并进行以防止另行社会革命的设想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才放弃这一设想,在1912年发表的多次演讲中,提出先政治革命后社会革命,两种革命必须分别进行的观点⑤,指出:实行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避免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其核心是平均地权。他说:“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⑥在《社会革命谈》一文中,孙中山更将民生主义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三者统一起来,认为民主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⑦。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有时,他将这两个要点称之为实行“民
生主义的办法”①。平均地权问题是《同盟会宣言》首次提出来的。孙中山认为,其要旨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②
;其办法是:现有的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后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更规定:凡“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井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③
。从两个“宣言”所阐述的关于平均地权的要旨来看,所谓平均地权是在承认土地国有的前提下,由国家根据地价征收土地税的一项社会经济改革,旨在反对贫富不均。
关于节制资本问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讲演中都反复论及到了。其要旨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其办法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少数人不能所得而私”④
。可见,节制资本并不废除“私有资本制度”,而是对“私有资本制度”实行“限制”,使其“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部门,则“由国家经营管理”,即实行国有化。
从以上对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分析来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纲领。它试
图在不根本废除生产资料“资本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社会经济组织进行必要的改良,使“私有资本制度”受到限制,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事业,目的在于反对贫富不均和少数富人专制。可以这样说,这个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要旨,旨在反对贫富不均和少数富人专制的民生主义社会经济纲领,是孙中山提出的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尽管这一基本构想从未真正实行过,但是仍有其积极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它向人们表明:近代中国决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指出,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它是在20世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纪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所做出的一种积极的回应。
如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已经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突出地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由于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财富由少数金融财政寡头所垄断,从而促使贫富更加悬殊,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社会阶级对立更加尖锐。孙中山认为,这些都是西方国家所面临而又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对此,中国应早做未雨绸缪之计划,防患于未然之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要旨,旨在反对贫富不均和少数富人专制的民生主义,就是有鉴于此而提出来的,目的是避免在中国发生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应该说,孙中山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严重社会危机中,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不能走它们的老路,而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是独具远见卓识的。至于他具体选择的发展道路,则是由于阶级的局限而具有主观的性质,因此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的这种阶级局限性突出地反映在他的民生史观上。
根据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众的生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赖于存在的基础⑤
NIKE微博。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说法。因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无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是无法“生活”和“生存”的。对于这个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孙中山是不赞同的。他认为,一讲社会的物质基础,讲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引起“阶级战争”,而他是反对“阶级战争”⑥的。在他看来,惟有民生主义才是既可以避免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所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又可以避免唯物史观所主张的“阶级战争”的两全之计。在20世纪初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主观的善良愿望,它反映了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一构想的民粹主义性质。
①②③④《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27页。《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27页。《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9页。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88页。
二、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
1912年7月15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涅瓦明星报》上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2009我的梦想
一文。而在列宁发表这篇文章的前3天即7月12日,孙中山在比利时的《人民报》上发表了《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3天后,孙中山这篇文章在《涅瓦明星报》第17期上转载了,并同时发表了列宁的上述文章。显然,列宁的文章是针对孙中山这篇文章而发的。
孙中山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一方面,他想在中国实现经济革命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他又想使中国避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观上想实现社会主义。为此,他试图通过由国家征收级差地租的办法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化。这与上面我们对他在民生主义中关于平均地权的要旨的分析是相一致的。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如果得以实现必将为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扫清障碍,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可见,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主观愿望是避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客观效果则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孙中山这篇文章的主旨,列宁指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动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
这是一种完整的民主主义。但是,它
也具有同样的民粹主义彩。列宁进而指出:“中国民粹主义者的这种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
同宣传和实行激迸的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后面这两种政治思想倾向使民粹主义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
宁把孙中山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民粹主义称为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其涵义是:一方面,“中国的民主主义者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把它改造成为防止资本主义的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③
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这就是“使土地国有化”。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土地国
有就是:尽量铲除农业中的中世纪垄断和中世纪关系,使土地买卖有最大的自由,使农业有最大的可能适应市场。”列宁接着说,历史的讽刺在于:民粹主义为了“反对”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竟然实行能够使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得到最迅速发展的土地纲领④
从列宁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的辩证法”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试图超越资本主义发展
阶段而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的主观性质,因此就注定了它必然是流于无法实现的空想。
历史现象无独有偶。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我们说它是农业社会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民粹主义。根据这种思想,以为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成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现社会主义,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民粹主义从思想根源来看,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产物”⑤。这就告诉我们: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容易产生民粹主义。不过,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民粹主义不仅与太平天国的民粹主义,而且与俄国的民粹主义毕竟有所不同,因为他并不完全反对一切的资本主义,而仅仅反对操纵国计民生的“私有资本制度”。他主张属于这一类的经济部门,应由国家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孙中山的民粹主义的一个特。即使如此,他主观上仍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因为他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试图避免资本主义,实则是试图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径直实行社会主义。
三、民粹主义与马克思的“跨越”理论
如果说,民粹主义的实质是试图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径直由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它与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跨越”理论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是他在1881年写给当时的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
①②③《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61页。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60页。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358页。
中提出来的,是针对当时俄国的情况而发的。
按“卡夫丁峡谷”原是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一个峡谷,因古罗马军队曾在此峡谷被外邦人打败而闻名,后来它被作为屈辱和痛苦的代名词。马克思借用这一历史典故意在比喻因资本主义而带来的一切灾难和痛苦。根据马克思的“跨越”理论,认为如果俄国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即至今保存完好的农村公社这一历史现实,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想告诉俄国革命者,他们可以不再走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老路,而从俄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对当时俄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而提出的一种设想。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这一设想,后来并没有实现。其原因是: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原来的农村公社已经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就是说,马克思这一设想的历史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表面来看,马克思和民粹派都主张“跨越”或“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从实质来看,两者有着
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但是并不一定都要经过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唯其如此,马克思虽然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又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正是在是否吸取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是不相容的,而这也是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区别于民粹派的“超越”理论的分水岭。
我们说,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具有民粹主义的彩,是因为:一方面,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实行民生主义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实行民生主义的办法,如前所述,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个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可见,他是试图通过实行民生主义来防止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这样,他就倒向了民粹主义而离开了马克思主义①。不仅如此,20世纪的中国与19世纪的俄国国情不同,后者还保留着农村公社,而前者已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早已不存在农村公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当时,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而孙中山则试图通过实行民生主义来防止资本主义,这自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四、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中国近代化问题
那么,近代中国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涉及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问题。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的核心所在。对此,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不应提中国近代化,而应一律提中国现代化。这种看法,显然是受到西方学者的影响。在西方,因为“近代”和“现代”都是同一个英文的词汇:modern,意即现代,而“现代化”则是一个动态名词:modernization,意即“成为现代的”,所以,西方学者一般只称现代化而不称近代化。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汉语里面,“近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名词,而“近代化”和“现代化”则是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加以区分,不能混同使用。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依我的理解,所谓近代化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概念,即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是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对整个社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因此,所谓近代化,实质是资本主义化。尤其对于西方的近代化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不完全相同,它有新旧民主主义之分,旧民主主义的近代化是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通过改良或革命的不同途径变封建主义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的过程。与西方的原发性的近代化不同,旧民主主义的近代化是后发性的,是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的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因此,它与西方的近代化相似,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新民主主义的近代化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资本主义化。这是因为:第一,近代化的领导阶级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工人阶级;第二,近代化的国家政权不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三,近代化固然要发展资本主义,但它不是目的本身,而仅仅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中国的现代化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走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既然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就存在着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问题,因而也就存在着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近代化性质的运动,因而被错误地当作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端去理解。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是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它所标榜的“自强新政”,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旨在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虽然为了办“洋务”,洋务派也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的工业技术(主要是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因而客观上刺激了本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和目的去高谈洋务运动的所谓客观效果,那么势必掩盖了洋务运动的阶级性及其政治实质。既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旨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那么,它与中国近代化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把洋务运动看作是近代化性质的运动,更不应该错误地把洋务运动当作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端去理解。我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在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为一支政治力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后,才有可能提出代表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即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近代化纲领。从中国近代
氟盐的历史发展来看,这种情况要到19世纪90年代才真正出现,其标志是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这次运动的阶级基础,主要是由官僚、地主、商人转变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其政治代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这次运动的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它试图通过在中国实行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到运动的纲领上来,其要点是:“变政体”,行君主立宪;“振兴商务”,发展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事业;“兴学校”、“倡西学”以“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由资产阶级提出的,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和愿望。但是,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使他们的纲领和行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试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并把他们实行有限的资本主义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封建皇帝一人身上,试图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途径来推进他们的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不彻底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是无法发展起来的。由于他们的纲领和行动具有极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就注定了这次变法维新运动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尽管如此,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仍不失为一次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运动,而从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这次运动的纲领则可以看作是他们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构想,代表了他们对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所做出的一种选择。office2002
20世纪初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试图通过革命的途径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生主义则是他关于近代中
国的发展道路的一种构想,代表了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所做出的另一种选择。尽管他的构想和选择要比维新派进步,然而由于纲领的民粹主义性质,最终还是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总之,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构想及其关于近代化道路所做出的选择,最终都没有获得成功。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才有可能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应该是: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经的阶段,既不能超越,也不能回避。正如所说,不经过新民主主义这个阶段,“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①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经济上,应该建立起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2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