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原因综述

2003 年第3 期
(总第149 期)
社会主义研究
SOC IAL  I SM ST UD IE S
No.  3, 2003
Ser ia l No.  149
花木兰袁咏仪下载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
原因综述
宁德业
【摘要】二战后, 一大批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纷纷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 使这些地区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是由这些国家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同时也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虽然在苏东剧变影响下, 这其中许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 使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滑入低谷, 但是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条件依然存在, 受中国的鼓舞和影响, 它们必定会掀起又一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
潮。
【关键词】亚非拉国家; 社会主义运动勃兴; 原因
【中图分类号】D 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527 (2003) 0320014203
【作者简介】宁德业(1968- ) , 男, 重庆涪陵师范学院经济政法系讲师, 主要从事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庆涪陵40800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以来, 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强劲浪
潮冲击下土崩瓦解, 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帝
国主义统治, 取得了政治独立。在这些新独立国家中, 先后有
五十多个国家宣称摒弃资本主义, 实行社会主义, 或以社会
主义为发展方向, 有的甚至在国名上冠以‚社会主义‛称号,
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社会主义‛各式各样, 按思想观
点可分为民主的或改良的社会主义、宗教的或民族的社会主
义、农业的或村社的社会主义、军事的或国家的社会主义、激
进的或革命的社会主义等不同流派。这些社会主义流派与科
学社会主义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变性、民族性、宗教性、排共
性、改良性、空想性等特征, 在实践中把国有化、计划经济、土
地改革等作为主要内容, 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
本国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中, 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
作用, 从而使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蓬勃
兴起的局面。(参见高放著《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3 年9 月第1 版第68- 70 页) 其实, 这绝非偶
然, 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是这些国家内部各种社会
矛盾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有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是
二战后国际局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符合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
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其中, 生产力是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
中; 而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总是运用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暴力工具来维护其
统治, 确保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稳定。但是, 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
相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会水泥胶砂流动度
宇航员之妻
被先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所代替, 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
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科技革命
日新月异, 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向前发
展。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关系落后, 与第三次科
技革命浪潮极不适应。尤其是亚非拉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人民生活处境极其悲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阶级矛盾
异常尖锐, 而这些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因其暴虐、腐败而在
人民心目中威信扫地, 而且这些国家经济落后, 缺乏调节社
会矛盾的有效手段, 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了一种‚统治阶级
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下层不愿’照旧生活
下去‛《(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10 月第2 版
第620 页) 的大好社会革命形势。这样就使亚非拉第三世界
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变革落后生产关系的社会主
义运动的勃兴成为了时代必然。
一般来说,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下, 人类社会发展
大体是按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
新两个凡是
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演进的。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此, 人们习惯上认为作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前 途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 普遍之中有特殊, 人类历史的发展 总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 一种所有民族、所有国家都按同样的历史发展道路前进的单 一模式并不存在,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会表现 出自己的特点, 体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例如, 欧洲的 许多民族并未经历古罗马、古希腊式的典型的奴隶社会而进 入了封建社会, 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没有经过像中国等典型 的充分发展的封建社会而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而经济文化 落后的俄国、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仅丝毫不 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反
强大。 在东南亚地区的缅甸和斯里兰卡是佛教盛行的国家, 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盛行伊斯兰教, 在拉美基督 教影响较大。 而且, 传统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某些原则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另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社会主义思想已开始在亚非拉国家传播。 十月革命 胜利后, 亚非拉国家已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组织。 同时, 20 世纪上半叶, 在非洲、中东等地已开始产生非洲社会主义、阿 拉伯社会主义萌芽, 出现了加纳的恩克鲁玛、塞内加尔的桑 戈尔和埃及的穆萨等民族
社会主义思潮的先驱, 在亚洲则有 甘地、尼赫鲁、苏加诺等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这些为战 后亚非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三, 从阶级原因看。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  国内阶级关系和阶级状况对选择社会主义方向有 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 列宁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利。由于生产力落后, 很多国家既没有成熟的、强大的无产阶 年 10 月第 2 版 第 690 页) 这一马克思主义革命辨证法雄辩 地说明了落后国家具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可能性。 因 此, 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 走非资本主义 道路, 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反而可以说具有极 大的可能性。
二、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有着 得天独厚的国内条件
第一, 从经济原因看。这些国家在旧殖民体系统治下, 几 乎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附属国, 都只是帝国主义国家的 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 义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生产力水帄低下, 物质技术基础薄弱, 发展缓慢, 结构单一, 经济十分落后。即使是独立后的发展中 国家, 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困难不但远未克服, 有些 问题甚至日趋严重, 人民生活仍然极端贫困。有些国家 (如南 部非洲地区) 还保持着前资本主义、甚至是原始社会末期的 生产关系。所以, 无论战前还是战
后, 资本主义都未能给发展 中国家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反而引起了人民对帝国主义 和殖民主义的深恶痛绝, 对资本主义的无比仇恨。而相反, 象 征自由、帄等、公正和幸福的社会主义却对这些国家的人民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样, 必然导致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反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在殖民主义对亚非拉人民镇 压越残酷的地方, 反资本主义情绪就越强烈, 社会主义思想 及其主张就越容易被人民接受。所以, 经过艰苦斗争的国家, 如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 路。
第二, 从思想原因看。 大多数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文化 教育极端落后, 传统民族宗教意识浓厚, 科学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等思想流派对其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大多是多民族 国家, 不但国内民族之间存在着冲突和斗争, 而且在帝国主 义条件下, 垄断资产阶级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给 广大亚非拉地区弱小民族的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迫使被 压迫民族的人民高举起民族主义的大旗, 起来同帝国主义进 行英勇斗争。而且, 在这些多民族国家和地区, 宗教势力相当
级, 也没有成熟的、强大的资产阶级, 更多的只是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中有许多人曾留学国外, 受到过国外 先进思想的熏陶。因此, 在反帝反殖斗争中, 带有一些社会主 义倾向的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军 官等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起主要作用。 这样, 这些国家选择非 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未受到强大反对力量的阻挠。 而且, 从感 情上说, 饱偿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之苦的第三世 界国家人民大多痛恨资本主义, 独立以后不想再走资本主义 老路, 向往人与人关系比较
帄等的社会主义。因此, 执政的民 族主义政党不得不顺应广大人民众的要求, 以获取其支持 和拥护。另外, 从这些执政党本身来看,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 上比较软弱, 也需要采取国有化等措施来壮大经济势力, 加 强统治地位。还有一些国家, 共产党力量比较强大, 为了抵制 共产党的影响, 也需要打出社会主义旗号, 像缅甸就是这样。 所以, 虽然这些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由于受政治立场和 世界观限制, 不可能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但它们在国家独立 后顺民心、合民意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本国阶级关系和阶级状况决定的。
三、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有着 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第一, 战后初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高潮时期, 国际 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强, 对新兴民族独 立国家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苏联 20—3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 的巨大成就,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为广大 亚非拉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做出的巨大努力,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 优越性。而且, 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实践, 东 欧一系列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尤其是占世界人口五分 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崛起, 壮大了社会主义在国 际舞台上的声势, 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50—60 年代, 苏 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帝 反殖运动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声援。 所有这些, 无疑对战后亚 非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方向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  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和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国
15
家统治的削弱,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利时机。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不但使许多亚非拉国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不能使本国繁荣和发展, 而且也使人们感到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和岌岌可危。虽然说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但在另一个方面却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除美国外, 英法两国遭到了严重破坏, 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摧毁。这就造成了战后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使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因此,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 一部分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 国际社会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和理论的渗透作用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的感召效应促成了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虽然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专制来说是人类社会的福音, 但它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 越来越遭到社会进步人士的强烈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 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和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和理论在亚非拉国家广泛传播, 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小资产阶级政党(民族主义政党) 等社会组织在这些国家纷纷建立起来。在它们的组织和领导下, 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5 月第1 版第9 页) 另外, 国际上一些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的国家如中国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亚非拉国家来说更是起到了示范和感化作用。如尼赫鲁1954 年到中国访问, 看到中国社会主义欣欣向荣, 感到不打出社会主义旗号, 可能中国社会主义阳光会透过喜马拉雅山脉射进印度, 印度会被‚赤化‛, 所以他回去以后也鼓吹要实行社会主义。(高放著《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9 月第1 版第71 页) 另外有些国家还得到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直接援助。如非洲一些国家靠苏联援助, 比较接近苏联, 要搞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诸如此类的外力渗透也是促使这些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外部条件。
以上是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勃兴原因的综述, 一方面是为了使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原因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 所有这些因素仍未消失, 依然在起作用。虽然二十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苏东剧变使奉行社会主义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遭到了沉重打击, 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 甚至有许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 从而使整
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滑入低谷。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毕竟, 坚持改革的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且在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上正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国际舞台上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从中国这个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身上, 那些向往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人民看到了希望, 增强了勇气, 尽管经历了挫折、失败, 但它们争取独立、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永远也不会停息, 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令人痛心疾首的低潮之后必定会迎来又一次伟大复兴!
[ 参考文献]
[ 1 ] 江流、徐崇温. 20- 21 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瞻望[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2 ]黄宗良、林勋建、叶自成.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3 ]高放著. 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 4 ]林今柱、廖作斌、张成木.社会主义大趋势[M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 5 ]李会滨. 社会主义20 世纪的回顾与前瞻[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6 ]靳辉明. 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M ].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穿透科技
[ 责任编辑王建国]
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