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动力

黛安莲恩收稿日期:2006-03-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3d062)作者简介: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耀灿(1937-),男,广东佛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第4期(总第131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 14,2006G eneral 1No 1131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动力
邵献平1,张耀灿2
(11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2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的场域内发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场域内传输的源动力是“需要”。其在宏观场域、中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是领导权威、组织动力、制度规范、文化熏陶和传媒渗透等;在个人微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表现为: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理想需要等。
关键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动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6)04-0162-03
缺省  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概念,是借鉴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他认为,
“科学只承认法则构成系统。而且,概念的真正意涵来自于各种关系。只有在关系
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能获得了它们的意涵”,“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我可以对黑格尔的那个著名的公式稍加改动,指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1]133
在社会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不仅仅是
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著名人类学家卡西尔在《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一书中表明,
近代科学的标志就是关系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狭隘得多的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只要是场域,它就应该有特定的界限。“我们可以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并且由于
这种效果的存在,对任何与这个空间有所关联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1]138
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例如,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场域中,并通过客观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这种下(物质或符号)的
关系结构在每一所大学中都发挥作用。”[2]138
我们把这种物质或符号的关系结构称作教育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体会受到“场”的存在,都会受到“场”的影响,就如同在磁场中的金属导体一样。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场域中传输的源动力
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分成三类:宏观场域(在全国范围内)、中观场域(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和微观场域
(个体内心)。
11宏观场域、中观场域中的信息传递源动力是“需要”与
“资本”虽然宏观场域与中观场域的疆界不同,但其传播的源动力和路径却大同小异。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源动力是“需要”。张耀
灿、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思想政治教
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
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转变”;“从‘现有’水准提高到‘应有’水准”;“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
断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本阶级、本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人们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准往往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
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无限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
育不断发展、前进”[2]32-33
免费理论电线
(2)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资本。资本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概念,但“生产资料和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它们为资本家占有、并作为剥削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来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
系”[3]3286。在此,我们借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思想政治教
育信息传递的资本是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本
身并不是资本,而当统治地位被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2
61
用于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时,统治地位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资本。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正是在场域中积极活动的力量———分析者之所以将这些力量筛选出来,把它们看做对场域的运作关系重大的因素,正因为这些力量造成了场域中至关重要的差异———确定了特定的资本。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这种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体现在物质或身体上的生产或再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分配就构成了场域结构本身)的权力,并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确定场域日常运作的常规和规则、以及从中产生的利润的权力。”[1]139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动力的表现形式。
第一,领导权威。所谓领导是“指在一个团体内部,享有一定职权,负有相应的责任,代表团体利益,组织目标,实现目标而影响体活动的指引者、组织者、统率者”[4]2。领导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斯大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5]373。曾指出,“指引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6]277。“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526。同志讲:“干部决定一切是通用于全世界的普遍规则。不但我国通用,世界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8]44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领导权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向作用,就是通过领导的领导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沿着一定的路线、方向、目标前进;二是统率作用,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组织、指挥、协调作用;三是监督作用,领导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经常检查下级的工作,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运筹帷幄,确保效果。
第二,组织动力。所谓组织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目标,人们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以及由此建立的一种职权结构形式”[9]266-267。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作为过程,它是在一定实践和一定空间内向各个成员分配工作,统一各种行为的动态过程;作为结构,则是把动态活动中有效合作的相互关系、相对静止而形成的静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是有层次的,在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呈现一个正三角形,从上至下,职权递减而人数递增。它们分别是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四个层次。思想政
治教育信息在上一级组织的协调下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组织原则:一是任务目标原则,即组织要围绕着信息传递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工作;二是结构稳定原则,即组织中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职权等级结构形式;三是精干高效原则,即在管理机构中尽量避免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的现象。
第三,制度规范。所谓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从内涵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作为一种权利义务的分配规则体系,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方式或模式;从外延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形态是通过特定组织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制约组织行为和组织间关系的特定规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上下级的科层组织中顺畅传递。
第四,文化熏陶。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所以,动物只能进行“复制”式的延续其种类的生命活动。而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来进行生产,也就是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来进行生产。哲学家孙正聿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以人类的双重性的遗传实现的。”“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是‘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的遗传’与‘文化的遗传’的统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10]190。有两种东
西是永远不会消亡的,那就是“文化”与“遗传基因”。所以,文化自身就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是历史性、生成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
第五,传媒渗透。俄罗斯学者谢·卡拉—穆尔扎认为:“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根据,直接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A·莫尔是这样描述大众传媒的:‘他们实际上是在控制我们的整个文化,给它过筛子,把个别成分从整体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使之具有特殊的分量,他们提升某种思想的价值,贬低另一种思想,使整个文化天地两极分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进入传媒通道的信息就不可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几乎任何影响’。”[11]330目前,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方向,大众传媒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高点。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受教育者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1微观场域的信息传输源动力是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人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这就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归结到哲学问题———“人是什么”?上文中已提到,人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又有人说:“人既是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这样,人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把世
界“两重化”了:一方面,世界永远是自然的世界、自在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又变成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所提到的“人化了的自然”、“属人的世界”。同样,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也被两重化了:一方面,人永远是自然的、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是超自然的、自为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就决定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动物。
人的超越性,是要不断地把人的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也就是不断地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需要的层次跃迁,具体地体现了人的理想性追求。而对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跨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卡夫丁峡谷”的动力。马奇柯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认为:“动力源自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最基本范畴是‘需要’。”[12]需要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在于它的内在属性。需要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有对立统一性。任何需要,不管其程度强弱如何,也不管其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有一个不可遏止的、要求满足的态势或趋势。需要本身说明主体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或隐性的匮乏状态。而这种匮乏打破了需要主体自身的平衡,要恢复这种平衡就得寻满足需要的物。其二,它还有一种永不满足性。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
361
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3]130“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4]32。
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场域信息传递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个体需要。
(1)物质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5]11。也早就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6]467。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与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龙静云教授认为:“内化的前提是认同,倘若众不认同你的教育,他们就更不能将你传输的价值观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内心法则。”[17]
(2)情感需要。心理学上有情绪和情感之分。情绪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具有特定的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变化的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情感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关于情感动力最典型的看法是主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分的理论。燕国材在文章《六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中认为:“由认识活动诸特征的综合,是智力因素,由情感、意志等合成的,是非智力因素。认识活动本身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情感、意志才是心理诸因素的动力因素。认识活动的积极性来自情感或意志。”[18]笔者认为,用“爱与爱的教育”感化受教育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是微观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主要动力。物理学里有“共振”现象:当外力作用下的物体振动频率与他自身固有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在教育者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时,当这种“爱”的“情感波”频率与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波”频率相同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时,情感达到最高潮,其最大
值的情感能量会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锁。
(3)归属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七个基本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就是“归属的需要或爱的需要,即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依归”[10]169。人是关系的存在物。即使是从主观出发的存在主义者萨特也不能不说那个直接从“我思”中到自己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而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海德格尔在论证“此在”(人的存在)时也强调“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这种存在本质上是与“他人”共在的。因此,马克思在“包含有天才世界观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18人是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结。在这个社会关系网上,他(她)一定是属于正式组织(人们彼此之间有明确的职权分工)或非正式组织(指以感情为纽带的一种人际关系)中的一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的,人类在根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由于偶然原因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匹夫,就是一个超人。人的这种“归属需要”,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不动声的压迫”和“‘一’与‘多’的力量倾斜”[20],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4)理想需要。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只能本能地获取食物,而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除了有衣、食、住等生存方面的需要外,还有信仰、理想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就是其奋斗目标的先导和表现形式。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产生。”[21]16高尔基也曾指出:“一
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会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22]34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资料的丰富,追求理想的动力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微观场域的传递要与满足受教育者对理想的渴求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华康德,李猛,
李康,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3] 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 王长铭,吴春庭.领导学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89.
[5]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陆国均,陆军.管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
[10] 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11] [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等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 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
纳米金20004(9).
在线检测系统[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6] 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龙静云.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标志[N].长江日
报,2000-04-19(8).
[18] 燕国材.六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交通大
学学报,1999(3).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0] 马维娜.学校场域:作为教育的一种中介力量[J].当
代教育科学,2004(1).
[21] 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2] 高尔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陈景云〕
46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2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治   思想   教育   场域   需要   信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