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空间的辩证阐释与政治旨趣解丽霞

社会历史空间的辩证阐释与政治旨趣
解丽霞 邱 婕
【摘要】要回应后现代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空间缺场”的质疑,需立足“社会-历史”双重向
度,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实践是自在自然空间与人化自然空间的津梁,刻画出空间的社会意义,以实践为内核的社会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形式、人“类本质”的表现、社会关系的载体,完成了对自然空间
之谜的祛魅。实践的时间性也折射出空间的历史演变,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截面的历史空间是社会空间的现
实形式,具体表现为生存空间的异化、城乡空间的分离、全球空间的剥夺,展现了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叙
事和空间图绘。基于空间的“社会-历史”双重向度,建构一种回应空间特殊品格的空间政治,即以劳动
磁通量
者身体空间为革命力量、自由人空间联合为革命路径来保卫空间正义的革命理想。社会空间的建构、历史
空间的批判、空间政治的革命,型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实践;历史空间;空间生产;空间正义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6-0029-07
作者简介:解丽霞,山西万荣人,哲学博士,(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邱 婕,江西九江人,(南京21002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历程与经验总结”(18ZDA001)
西方社会思潮的空间转向,引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存在空间缺场?”①的论争。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空间思考框架,将空间阐释转向社会领域。面对空间占有的区隔、空间矛盾的激化,马克思恩格斯审视空间的目光不再是“玫瑰的”,而是试图跨越断裂的“卡夫丁峡谷”,建构以实践为核心的社会空间,关注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空间,呼唤以解放为旨趣的空间革命。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空间旨向、空间价值,既是回应西方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弱化空间的责难
的理论需要,也是当今全球化、城市化空间变迁中保卫空间正义的实践需要。
一、社会空间:以实践为核心的空间重构
社会空间是人类寄寓的处所、实践活动的场域。此前哲学家们理解空间的分歧在于“绝对概念和相对概念之间的一种对立”②。持“绝对空间观”的一派,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为代表,以“容器”为喻,将空间规定为容纳万物的承载体,是独立的、绝对的实在。持“相对空间观”的一派,以莱布尼茨、洛克、休谟为代表,以“场”取代“物”,将空间视为事物关系的场所,是依赖于主体经验、相对的存在。绝对化、抽象化的空间认知模式悬置了人、人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消弥了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对峙,将空间阐释从本质世界拉回现象世界、从自在自然空间转向人化自然空间,以人的存在为源始性奠基,开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社会空间研究,实现空间阐释的理论推进。
①②后现代主义者斥责历史唯物主义是“进化论的某种翻版”“去空间化的历史决定论”,试图宣告时间性叙事方式的终结。面对这一发难,需“回到马克思”并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参见[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英]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3页。
《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
(一)自在自然空间:超越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
自古希腊以降,空间阐释理路无不以物理学、几何学为基石,探究空间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虚空的还是充实的,形成“绝对空间观”和“相对空间观”。这两种空间观的对立割裂了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也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所在。对此,历史唯物主义以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证伪抽象化的“相对空间观”、以空间与运动的内在关联性批判机械化的“绝对空间观”,扬弃了以先验抽象或经验直观去理解空间的哲思方式。浙江实用医学
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以空间的绝对性,即空间是客观实在的,来批判“相对空间观”。“相对空间观”把空间观念化为感觉经验的集合。如洛克所言,“人心能以做出无数花样的形相来,因而重叠了简单的空间情状”①,这显然是将空间置于感性经验领域的主观化阐释,囿于经验感知,企图“嗅到空间”。恩格斯认为,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空间是客观实在的,空无一物的虚空不存在,驳斥将空间理解为印象摹本的知觉观念,避免“相对空间观”滑向主观唯心主义深渊。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以空间的相对性,即空间与运动不可分离,批判“绝对空间观”。“绝对空间观”把空间抽象为独立于物质运动的参照系统、静止框架。牛顿定义:“绝对的空间,它自己的本性与任何外在
的东西无关,总保持相似且不动。”③恩格斯批驳牛顿式的自然科学“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做固定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④自然界,这种自然科学的考察方式被移植到哲学,导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从客体出发,把空间理解为与人完全无关的纯粹自在之物,处于静止的、不变的、死的状态。实际上,空间是相对的、变化的、具体的。运动在空间中发生,空间形式也依赖不同状态的物质运动,空间在运动、变化、活的状态中得到现实性。
历史唯物主义从空间的自然属性出发,指出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不取决于主体知觉,同时客观存在的空间绝非等同于静止不变的固定容器。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物质存在的绝对形式与运动的相对状态共属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追溯这种统一是如何实现、超越以往物理主义式的空间理念又是何以可能,根源是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对空间的建构。
(二)人化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转向社会空间
时间、空间是两种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人“在空间之中存在”⑤不言自明。人存在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符合人的“类特性”地改造自身存在空间,使空间除了自在的物性之外还具有“属人性”⑥。马克思区分“自在自然”(空间)和“人化自然”(空间),人化自然空间是对自在自然空间的积极否定,是人“类本质”的主体力量和自在的自然客体相耦合而生成的有机整体。
人化自然空间生成的逻辑前提是人的“类本质”。人在空间之中存在的行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虽然动物也为生存筑造洞穴,甚至蜜蜂建造的蜂巢之精细让人类建筑师都自愧不如,但“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⑦。人的“类本质”正是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⑧,由此回答了人是如何作为有理性的动物而存在的重要问题。
人的“类本质”规定突出两大特性:其一,在空间之中存在的人是自由的。人之所以区别动物
①②③④⑤
⑦⑧[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3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英]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赵振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4页。
胡书刚
借用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意义上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存在。”从此在的空间性讨论空间问题,通过具有去远和定向性质的寻视操劳活动,赋予上手事物以位置和场所,由此勾画出世内空间。
能量管理系统
张康之:《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同上,第162页。
“社会-历史”空间的辩证阐释与政治旨趣
而成其所是,在于“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①。与其他物的类相比,人能自由自觉地将自身与自然相区别,不受固有尺度的束缚自由地筑造处所。人的自由性驾驭了空间的自然性,因此空间不仅是自在自然空间,而且是作为人的认识对象事先加工、生产的人化自然空间。其二,在空间之中存在的人是有意识的。人在与自然界交互过程中能够辨明自然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并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加以改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②马克思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上升为“实践活动”,探索人的本质及其“现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因此,经过实践环节的人化的空间,必定是关系性的社会空间。
“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过渡,亦即空间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的转变。藉由人的“类本质”,空间不仅是一切存在的客观前提,更是经由实践主体自由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劳动活动所创造的人化的空间。实践将自然、人、社会勾连起来,描绘了人之存在的社会空间的整体图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周围世界之关联整体。
(三)属人的空间实践:社会空间的本质规定
人化的空间揭示了社会空间的规定性,超越了哲学史上物理主义空间观的流俗之见。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改造自在自然空间的结果,实践是其理论基石。具体而言,实践型构了交织在各个地点、位置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空间是实践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固定化。
社会空间是实践的对象化产物。对对象、现实、感性的认识,机械唯物主义单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则提出应将其“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④。从物理空间的自然性窠臼解蔽空间的社会意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空间观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使用“社会空间”概念,“使每个人都有社会空间来展示他的重要的生命表现”⑤。空间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能动活动,具有表现人的自由本质的社会现实性。所以,空间是主体空间实践的作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复现,是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空间。
社会空间的本质内容是社会关系。基于实践论理路,“现实性”的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⑥。“类本质”力量创造的社会空间也具有属人的“类特性”,进一步说,“类”指向社会关系。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具有交互作用:一方面,作为实践产物的空间,是实践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投射,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交织的空间是实践场域,反过来规制实践主体,社中每个个体都要在其中准定位。所以,空间既被社会关系生产,也生产社会关系,社会空间的意义即在此。
以实践为核心的社会空间重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的复归。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古代本体论“只见物、不见人”和近代认识论“只见人、不见物”的空间观。毕达哥拉斯、牛顿的自然空间样态转向由主体空间实践改造的社会空间,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镜像形式,与人类存在、社会进程休戚与共。空间实践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空间必定是现实的、历史的,对空间的本体论、认识论的释义进入到历史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生成的历史性维度与必然性进路。
二、历史空间: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空间批判
历史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动态展现、空间实践的具体刻画。马克思提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
①②③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同上,第162页。
同上,第501页。
同上,第499页。
同上,第335页。
同上,第525页。
《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
间”①,洞悉了社会空间的历史轨迹,实践的时空嵌合是理解历史空间的出发点。历史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的时间性演变,也是现实性形态。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更迭势必引起空间的重构,每一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都生产它自己的空间②。历史唯物主义把空间批判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中,从工人生存空间、城乡空间、全球空间三个维度揭示资本的空间生产,从空间异化、空间分离、空间剥夺三个层面全方位批判资本现代性,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投射出社会结构的不平衡、社会关系的不对称。如果说社会空间是生存实践设置的舞台,那么历史空间就是资本生产规定的故事情节。历史空间的意义由是观之。
(一)工人生存空间的异化
生存空间是个体社会角地位的展示。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生存空间有鲜明的阶级划界与空间区隔,资产阶级主导空间占有与规划,工人阶级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成为“马拉松赛”③的掉队者。
空间的资本化使工人生存空间具有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家兜售的商品。资本家为牟取最大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压榨劳动者的生存空间,将工人劳动生产的场所、日常生活的处所规划到最狭小的空间范围。恩格斯痛斥这一社会现象,工人“被吸引到大城市来,在这里,他们呼吸着比他们的故乡———农村污浊得多的空气。他们被赶到这样一些地区去,那里的建筑杂乱无章,因而通风条件比其他一切地区都要差”④。工人原先的住宅空间在资本的席卷下顷刻湮灭,丧失了生存空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被抛入“无家可归”的境域之中。
工人的存在方式被改写,沦为资本的工具。马克思揭示劳动者生存空间的异化,他们被迫“退回到洞穴中居住,等等,然而是在一种异化的、敌对的形式下退回到那里”⑤。商品住宅作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工人生产空间的劳动投入越多,获得的生存空间就越少,但包含剩余价值的空间商品却被批量生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垄断优势地理空间获得更多的级差地租。所以,出现住宅空间不断扩大再生产与工人阶级对住宅购买力不断下降的矛盾,劳动创造了文明却使工人退回到野蛮状态。
(二)城市乡村空间的分离
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大表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⑥,机器化大生产激起的技术穿透力使城市成为资本文明的代表,乡村发展则日渐式微。究其根本,城乡空间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农村新技术城乡空间关系是人类发展历史分期的线索。城市、乡村是社会的两大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空间关系勾绘出历史发展的演变路径,即城市乡村化-城乡统一-城乡对立-乡村城市化。“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所有制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的一种无差别的统一……中世纪(日耳曼时代)是从乡村这个历史的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⑦空间是城乡关系中最具显示度的一个面相,不同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空间实践,生产不同的城乡空间结构,以大工业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二元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性空间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了城乡空间分离的城市化进程。随着野蛮向文明、部落向国家、地域局限性向民族开放性的过渡,城乡对立贯穿资本主义文明进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
①②③
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trans.byD
onaldNicholson-Smith,Cambridge:BasilBlackwellLtd,1991,p.31.
借用“马拉松赛”的比喻,意指工人阶级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甚至从社会结构的底层被排挤出去。(参见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10页。
同上,第233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3—474页。
“社会-历史”空间的辩证阐释与政治旨趣
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①。城市、乡村两极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是分工,即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化。乡村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生产具有地方空间的狭隘性;而城市在现代性的流动和商业市场的扩张下,成为地域结构的中心。二是生产工具,即生产力的“落后”与“先进”之分。乡村作
为生产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者处于资本循环链的底端,落入封闭、分散的边缘空间。由此,乡村屈从于城市,而“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②。资本使物凌驾于人之上,主体被迫屈从于客体,成为受局限的动物,并以城市、乡村为领地边界,形塑了二元对立的等级化空间结构。
(三)落后民族空间的剥夺
空间是资本较量的权力场域,资本空间化构造出普遍物化的全球空间版图。资本向宗主国的集中加剧了对殖民地的空间剥削,呈现为封闭性与开放性、地域性与全球性的空间对立,空间生产幕后的结构性权力得以显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本宰制下的全球空间发展不平衡,形成“中心-边缘”的差序性空间格局。资本的空间性力求打破地域界限,“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③。发达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建立起全球殖民体系,垄断了空间的主导权,榨取土地等生产资料、倾销商品,使落后民族、国家陷入摇摇欲坠的边缘地带,成为宗主国转移资本危机的“垃圾堆”④。各民族、国家空间资源占有严重失衡,在共时性的空间并存之中形成耗散、断裂的结构。
全球地理不平衡发展是权力结构的空间表现。全球空间的社会化形塑机制存在双重剥削:其一,全球空间被置于权力的监视下无所遁形。“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⑤
资产阶级以变革交通、开拓市场为手段,将落后民族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实际上是权力的嵌入,全球空间的扩张亦即权力的再分配。其二,发达国家通过运用将空间差异转向时间差异的战术,掩盖世界市场扩张中的空间霸权。宗主国给殖民地贴上“落后”的标签,以“先进-落后”的时间性话语遮蔽空间发展的失衡,“将共存的空间异质性涂抹成单一的时间系列”⑥,抹去全球资本生产的空间两极化现实,弱化在现代性驯化下重新激发“他者”空间抗争的可能性。美其名曰“先进”,实质是全球空间内嵌入式的权力结构。
根植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空间审视,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的批判性维度。“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⑦,断不能把人倒置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历史空间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空间的战斗,指向未来希望空间的获得。具体而言,工人生存空间的异化、城市乡村空间的分离、落后民族空间的剥夺,披露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本质以及空间“拜物教”的极端化。历史空间审视触及了社会历史现实的空间实在,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抗话语,空间的非正义问题倒逼了空间正义的出场,探寻将“人”从“物”的殖民空间中解放的空间路径。
三、空间政治:以空间正义为旨趣的空间革命
从实践论探究空间问题,不只是以不同的哲学理路阐释空间,而是“改变世界”⑧。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空间之解蔽与批判,继而转向政治意义的空间突围,寻求实现“空间正义”的革命路径。空间正义并不指涉中立的容器式空间,而是对住宅问题、城乡对立、全球发展失衡等空间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6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6页。
同上,第566页。
[英]鲍曼:《流动的生活》,徐朝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5页。
[英]多琳·马西:《保卫空间》,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95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
同上,第502页。
《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
非正义问题给予政治回应。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资本、空间与现实性的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洞悉资本主义空间矛盾之源,将空间作为政治抵抗的场域。劳动者身体空间对资本殖民的反抗,是空间革命的主体觉醒;自由的生产者联合起来建立共产主义共同体空间,是空间革命的必经之路。解构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以共产主义空间革命实现政治空间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的政治旨趣。
(一)革命理想:空间正义与人类解放
当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超过一定限域,必然使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遇到天花板,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也就爆发在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合法性基础岌岌可危,空间正义必然出场。那么,何谓空间正义呢?哈维指出,空间正义是“社会关系和竞争性权力构型与特定时间内调节和安排地方的物质社会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①。空间与社会关系、权力构型的作用机制,隐喻了空间的政治品格。地理差异不是自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必须通过空间革命解决,最终通达空间正义。
社会关系是空间正义的切入点。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大社会发展阶段②。这一进程也是人的交往从“最狭小孤立的地点”到“片面的地域性局限”再到“世界历史性”的空间化过程。早期人类生存范围受自然空间限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突破了自然空间的壁垒转向并存式的空间样态,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却是在“物的依赖关系”上的个人独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对原始的“人的依赖”以及现代的“物的依赖”的扬弃,挣脱奴役、物化的社会关系,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现实性”的人是社会性、空间性存在,人只有在普遍性交往活动、丰富性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存在的全面性。社会关系的解放,在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之外,隐含了空间关系的革命。
从社会关系建构来看,共产主义革命是政治性的空间解放。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机制给社会关系套上
自然物的“硬壳”,“技术性的大动乱使人的关系和随后的日常生活变得如此委顿”③,以致自由的阙如。为破除空间拜物教的意识形态神话,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④。保卫空间正义,正是试图以一种替代性的力量,解构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二元空间结构的权力关系,使积极的主体间关系从商品物神化的客体关系桎梏下解放出来,建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
(二)革命力量:抵抗规训的身体空间
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矛盾与空间爆炸,必然引起共产主义空间革命。那么,借用何种力量才能通达理想空间?资本空间化运转始于割裂工人生存空间的整体性、占有其总体性劳动空间。所以,“现实的个人”是抵抗空间规训的革命力量,劳动者身体空间的反抗是保卫空间的起点。反思身体空间如何被资本规训、如何成为政治策略的一部分,指向劳动在资本附庸中如何重获自由与解放、确立自由全面发展的身体空间。
首先,身体空间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社会关系的缩影。身体空间是历史性的社会存在,“压制、社会化、约束和惩罚的力量所要施加于的正是这种空间。身体存在于空间里,或者必须服从于权威”⑤。资本主义社会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割裂了整体性劳动空间,使劳动者身体空间碎片化、固定化,成为可替换的“机器部件”⑥。如福柯所言“全景敞视主义”⑦的权力场域,空间规训显现出社会政治权力对劳动者身体空间的嵌入与殖民。
①②③
④⑤⑥⑦[美]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8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7—108页。
[法]列斐伏尔:《什么是现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斯》,李钧译,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1—42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页。
[美]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67页。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5页。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1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90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间   社会   历史   实践   生产   资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