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斑蝥酸钠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方法
ioa
设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课堂检测,巩固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站立诵读)课前诵读
虚假记忆二、新课导入
这一节课,老师请来一位名人来讲讲他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他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三、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由学生来介绍作者,既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四、展示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五、小组合作,探究课题。
结合导学案“课内探究”部分,有针对性的的讨论问题。
六、教师点拨,深入理解。
1、明确论点,分析结构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分析问题,探寻方法
提问: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3、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讨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精神?
七、巩固议论文相关知识。
总结这一节课运用到的议论文相关知识。
八、课堂小结。
介绍四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杨振宁、李政道、高行健。
九、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导学案“拓展延伸”题目《丁肇中的“奇”与“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情分析
九年级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文体比较陌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要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点进行解读。例如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其次,在于对题目的理解。很多同学不能理解“格物致知”。所以老师应对“格物致知”的含义进行讲解。
最后,针对这篇文章的阅读难度,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和预习,来保证上课的质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效果分析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非常活跃,我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感觉还有很多不足。例如在课文分析方面,应该更加循循善诱,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课文。我在教学步调上,再慢一点,耐心一点。总而言之,教学相长,我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希望自己通过这节课,获得更大的成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山煤集团杜建华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实一致的。但传统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而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工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
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4.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6.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点
3.无限自我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斯波帝卡怎么样注音
中(        )  望(          )      授(        )
彷徨  (        )  家(          )    埋没(        )
3.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课内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1:0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9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习   精神   学生   作者   实验   中国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