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中国戏剧艺术多元化的形成

浅谈新时期中国戏剧艺术多元化的形成
作者:何晓桃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5征服者f313
        摘要:易卜生式写实主义编剧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幻觉式写实主义表导演体系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长期占据着主体地位。易卜生——斯坦尼式写实话剧的引进,打破了我国几百年来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旧格局,使中国戏剧的发展出现了双峰并峙、两雄竞赛的新局面,这毕竟是一大进步。新时期以前,这种戏剧模式为话剧在中国扎根并逐步走向成熟、发挥戏剧教育功能、配合中国革命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剧;多元化;布朗粒子形成
        中图分类号:J809.2 文献标识码:建三江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30-01
        一、前言
        但是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人们无法再用某种绝对原则或封闭式理念来观察中国社会与文化。单一的易卜生——斯坦尼式戏剧模式束缚了
这样紫啊人们的创作思维,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戏剧的创作思想、演剧模式、戏剧观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進入新时期后不久,话剧观众逐年减少,各地剧场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惨淡局面。戏剧出现了生存危机。在内外双重危机中,戏剧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尤其是现代主义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布莱希特、梅耶荷德、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等人的戏剧思想,打开了戏剧家们的视野,为中国戏剧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新时期中国戏剧的探索与变革
非煤矿山六大系统
        在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引导下,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戏剧在短短几年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探索戏剧主要有《屋外有热流》(1980北极特快列车年,马中骏等)、《路》(1981年,马中骏、贾鸿源)、《绝对信号》(1982年,高行健)、《车站》(1983年,高行健)等,它们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以魏明伦《潘金莲》为代表的戏曲现代戏也成为探索戏剧洪流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短短几年问,新时期剧坛形成了一股戏剧探索、变革的热潮。探索戏剧尽管风格各异、手法多样,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故事链的松动大大地丰富了戏剧表现力。回忆、心
灵感应、幻象、内疚的往事等虚写的部分被推到前台,获得舞台生命,给观众以形象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电影式的虚实剪辑的表现效果。在《绝对信号》中,黑子、车匪与小号、车长之间,黑子、蜜蜂、小号之间,表面上彼此相安无事,内心却进行着紧张激烈的交锋,大量幻觉、想象、回忆,与现实戏剧交融在一起,戏剧时空变幻莫测。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9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戏剧   中国   探索   时期   发展   观众   话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