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0208、解释学是什么?
(1)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3)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美国文论家赫施等。
(4)影响评价: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
0209、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是什么?
(1)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他认为理解是“此在”自我确立的基本方式,因此理解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此在”的本体论问题。
(2)这既有之“此”表现为理解的“先行结构”或“先入之见”,故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行为,不存在客观解释学所认为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解。
(3)理解的先行结构总是有语言方式在场的,语言具有诗性语言(仿佛来自未来)与非诗性语言(来自过去)的双重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早期的本体论解释学转向了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0210、利科的解释学文论是什么?
(1)60年代前是“象征解释学”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 是“综合化现象学解释学”阶段,70年代后为“语言哲学解释学”阶段。
广州远洋运输公司
(2)“象征理论”主张:
利科认为解释学应该从语言的象征形式研究出发,具体分析象征的结构。语言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一种象征性,其基本特征就是一词多义和具有寓意功能,它构成了文学文本象征和隐喻的基础。
他认为,对文学文本中象征所创造的意义,只有从字面和直接意义出发,经过想象才能获得,想象的世界也就是作品的世界。理解者在想象中参与了作品意义世界的创造。
评价:利科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对意义创造的参与性。
(3)利科的“文本理论”主张:
①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主张文本具有广泛性,强调文本的符号建构与创作者的潜意识状态的深刻统一。
②吸收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文本具有自身内在结构和自律性,解释就是遵循文本的内在结构并予以揭示的过程。
强调文本的整体性,认为文本不只是句子整体更是复杂的意义整体
④文学文本能脱离创作它的具体语境,具有作品自身的语境,因此文本的意义就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或意思,而是面向读者的理解呈开放状态。
文学文本的指称和语境都是虚构想象的而非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消灭和毁坏现实的指称和语境,创造出另一个虚构、想象的艺术语境。
文学阅读作为解释,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一种想象的语境,实现本文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
影响评价:极大的提高了读者和理解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接受美学共同完成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作品向读者的历史性转移。
gb2626一2006021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是什么?
《真理与方法》、《美的现实性》
(1)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
①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阐说实际上是以其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是最为基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此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③他认为,只有彻底放弃艺术和科学真理的关联,将艺术和存在的真理即意义显现的真理或解释学真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才能走进艺术的实际本身。
(2)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巧妙的抓住作品存在方式与游戏的内在一致性,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看作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者意义的显现与持存的方式。
艺术作品和游戏的自我表现都需要观众,就此而言,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显现与持存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
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类比于游戏旨在说明三点
一是艺术作品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而不是被科学认知的客体。
二是对作品的存在而言,作者的创作已经不如读者的理解更重要了,因为是读者的理解使得作品存在变成现实。
三是艺术作品存在于一切可能的阅读理解之中,它将自己的存在展示为被理解的历史。
(3)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①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取决于它的本质功能得到实现的过程,一部艺术作品只有在审美阅读理解之中才能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
②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所谓的“先行结构”,是一种“前见”,这种前见或先行结构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
在前见中有真前见和伪前见。伽达默尔认为方法论解释学所要消除的“时间距离”能够让我们放弃伪前见而获得真前见。
时间距离不仅可以使我们摆脱伪前见而获得真前见,也使真前见的不断产生成为可能。因此时间距离乃是文本意义向理解的无限可能性开放的基础。
文本理解活动在本质上就可以被视为不同视域的相遇,理解就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自在的视域融合的过程。
他认为视域融合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在瞬间的视域融合中,过去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的界限被打破而成统一的整体,艺术作品就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它存在于交互理解的历史过程之中。
(4)艺术的人类学基础。   
在《美的现实性》一文中,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和游戏、象征与节日有内在的相似性。艺术作品离不开理解者参与,离不开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②伽达默尔分析了节日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一是一切人的共同时刻,二是被人们真正占有的时刻。为此,他认为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乃是本真意义上的节日,胰腺移植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享节日的快乐。dasein
艺术的发生与持存不仅出于交往理解的人类共在要求,并以共同交往的世界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理解的共在方式。它又构成这种交往的共在性。
④就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理解活动而言,它与传统艺术基于同一个人类学基础,这便是伽达默尔对现代艺术存在合法性的辩护。
0212、伽达默尔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思考显示了思考文学作品的两条基本原则:
(1)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面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史,因此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2)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在的关键。
0213、赫施对伽默尔解释学的批判有哪些?
(1)赫施认为伽达默尔回避和取消了“解释的有效性”问题,因而是可疑的。
(2)伽达默尔认为不存在更好的理解而只有另一种理解,赫施认为伽达默尔这一观点有两点不妥:
一是一个文本对多种有效的解释开放就等于取消了解释的客观性与解释的有效性问题
二是以传统为衡量解释有效行动的标准就等于取消了客观标准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3)赫施cn-kix认为作者原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正确解释的唯一合法标准,可见赫施再次回归了伽达默尔所批判的传统解释学的客观主义立场。
(4)赫施认为“意思”是恒定不变的,而“意义”是变动不居的。因此赫施认为语言的约定性和共同交往性保证了作者原意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正确理解。
(5)评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仪器仪表学报
0214、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是什么?
(1)姚斯的接受理论缘起于他对德国文学史的衰败进行的探讨他将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种主要范式:
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范式。这一范式在18、19世纪衰落。
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衰败。
审美形式主义范式: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衰落。
(2)姚斯认为这三种文学史的研究范式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揭示文学史实本身。并由此创立了接受美学。
(3)理论主张:
①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历史。
②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落实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该落实到文学作品存在史的研究,这才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
③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是显示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
二是显示为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
三是显示为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4)期待视域与文学接受:
①期待视域指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期待视域有两大形态
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
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这两大视域融合形成具体的阅读视域。
姚斯认为,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作品的艺术特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实际上表现为读者期待视域的构成、作用及变化的历史,因此文学史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期待视域的历史性的考察中。
(5)审美经验论:
姚斯早期将作品与期待视域的冲突看作文学史演变的基础,从而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做打破期待视域以重建期待视域的过程,但到了70年代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刊行使得姚
斯开始怀疑这一观点。
姚斯认为阿多诺艺术理论的明显失误就在于它否定了人类艺术审美经验中“愉悦”这一基本事实。否定性痛感并不是一般审美经验的基本感受,而只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审美感受,恰恰相反愉悦与享受才是一般审美感受的突出感受。
审美愉快与审美经验三大范畴:
一是审美生产方面的愉悦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体现的是生产者实现自己创造性的愉快。
二是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现代审美接受由两大样式组成: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和间接肯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
三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
姚斯根据接受者对作品主人公的识别,划分了五大交流模式:联想模式、敬仰模式、
同情模式、净化模式、反讽模式。
(5)评价:姚斯早期对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探讨更有影响和意义,后期的思想虽然更有理论性,但较为平庸和死板。
0215、姚施提出的考察文学历史性的具体方案是什么:
(1)考察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从文学经验的语境上去认识历史地位和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9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解   存在   意义   作品   文学   解释学   文本   审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