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

ifc
术学院学报
二О二一年
战与决二
超低能
期(
第一百一十二期)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
56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
王炎丽1,李 燕2
(1.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现代城市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2370;
2.河南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现状,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长远发展。运用文献综述的方
法,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察职业素养、职业认同、
职业困境、职业发展等内容,并进行述评。结果显示,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的广度、
深度不足。重点在三个方面扩展: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诸如机构角度、关注不同对象
领域、其他职业横向比较等;第二,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面;第三,吸
收、借鉴港台、国外地区的先进职业化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1X(2021)02-0056-05
DOI:10.19899/jki.42-1669/Z.2021.02.010
收稿日期:2020-08-10
作者简介:王炎丽(198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现代城市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职业教育;李燕(1988-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已获得
长足的发展。
就专业发展来说,1987年北京大学首先开办社
会工作专业,开启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序幕。[1]
到如今国内4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努力,每年培
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2]
就职业发展来说,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
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
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里程
碑。”[3]2008年,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国家支持与社会认可。之
后,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出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
服务、社会工作者人才激励保障、社会工作服务规定
等的政策,引导与支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尤其
是2015至2018年,社会工作先后四次被写入“政府
工作报告”,勾勒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二、我国持证社会工作者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系统梳理和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职
业状况,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国
内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以期获得该
研究的进展情况。笔者按照篇名包含“社会工作者”
且同时包含“职业”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的期刊
和学位论文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语言为中文,共检
索出文献210篇。对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
甄别,共获得与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相关的文
献共计139篇。
利用Excel2010进行文献管理、研究数据的提取
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关于职业素养方面
的研究有16篇,关于职业困境的研究有48篇,关于
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有49篇,关于职业生涯发展方
面的研究有20篇,其他方面的研究有6篇。不难发
现代职业
现代职业
Modern Profession
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О二一年第二十卷第二期(总第一百一十二期
图1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相关研究的文献分布情况
麦克白夫人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检索时间段为2006年至2019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
三、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综述
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涉及的职业素养、职业困境、职业认同、职业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职业素养研究
杨祖勇
[4]
总结道,职业素养是从业者所具有的
品质,它是在实践中不断研习和积蓄形成的,它体现并作用于从业者的工作始终。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是在实务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是优秀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普遍素质。我国学者针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模型和职业心理素质两方面。
1.构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模型
不同学者从相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工作者的入职标准、职业模型、胜任力等。综合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模型应包含价值理念、知识体系、能力三个方面。方舒
[5]
研究总结职业
化社会工作者的入职标准,认为价值理念包含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冯寿林[6]等从农村留守老人领域,探讨了社工的职业知识体系,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与服务对象体相关的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李雯静
[7]
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出发,认为社工的能力方面,体现在熟练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的实务能力,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挖掘潜能、发展社会功能的管理、组织、沟通、应变、反思、持续学习能力等。
2.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素质
如果说素质模型是从外部观察判断社工应具备的职业要求,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从社工自身出发所要求的心理因素。黄晶晶[8]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她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素质划分为角、品质、智能、适应四个维度。其中职业角心理素质包含服务、负责、奉献、敬业、团结协作,职业品质心理素质包含公平、同情、乐观、坚持和自信,职业智能心理素质包含学习、理解、实践、判断、创造,职业适应心理素质包含应对、适应、协调、自我调控、自制。
徐超凡
[9]
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
工会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发现社会工作者有较多的心理关爱诉求,比如心理解压培训、缓解身心疲劳的户外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因而提出改善社会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对策,诸如建立心理健康常态监测机制、建立心理健康与服务档案、完善培训制度、加强心理跟踪和后续服务等。
(二)职业认同研究
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职
业认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是被社会承认的内在基础。具有了职业认同,社会工作者才会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并能够真正主动地实践于社会服务,从而获得归属感与留任意愿。
1.职业认同现状
就职业认同而言,表现出较高的地域差异性。在我国社工起步早、发展快的广东地区,黎燕丽[10]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总体水平比较高,无论从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还是职业行为上,都得到了从业人员的认可与肯定。针对上海地区,李正东[10]应用社会工作职业认同九维度表进
现,在我国2008年启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前后5年,关于该职业的关注度较少,之后呈曲折性上
升的趋势。另外,针对职业认同和职业困境方面的研究居多,两者加起来占比70%。
现代职业Modern Profession
术学院学报
二О二一年
期(
第一百一十二期)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认同度总体不高。其中,对于
工作条件、工作回报的认同较低。另外,受同事之间
的认同程度、服务对象的反馈影响较大。赵猛[12]通
过质性研究发现,济南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状
况比较复杂。他们既存对职业的热爱,却因同工流失
率较高而觉无力。既对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抱有希
望,也有面对现实的失望及未知的不安。
2.提升职业认同
安秋玲[13]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影响社会
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的因素有:年龄、学历、工作环境、
人际关系满意度、家人支持度及人格等。在提升社
工体的职业认同方面,安秋玲[13]韩辉[13]杨旭华[15]
等普遍认为应基于“价值观、情感、技能和期望”,一
要建立动态传媒机制、发展教育培训机制、形成薪酬
与激励机制,二要促进与完善职业生涯发展,对于新
手需要配备资深督导进行“传帮带”,对于有经验者
则实行人性化的人力管理机制。
(三)职业困境研究
社会工作者承受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三高”期
待,即高政策投入、高社会关注、高自我预期。同时又
面临着低收入、低认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现实。[10]这
种地位的断裂与错位,使得他们的生存发展难以得
到有效保证。
1.造成困境的成因
造成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从环境
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陆飞杰[16]彭岚[17]
等认为,环境因素方面,主要原因有社会变迁和革新
不断带来新的工作要求、超负荷的工作量和额外的
非专业性的工作任务、现实工作条件不符合期待、多
重角冲突与模糊、缺乏压力释放的途径、付出得不
到理解和合理回报、长期直面服务对象从而产生消
极心理等。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到工作适应不
良、缺乏家庭及朋友支持等。
2.困境的表现
孙海燕[18]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会工作者的职
业发展困境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宏观环
境方面,政策可及性不足、薪酬待遇低、社会认可度
低。第二,行业内部发展方面,晋升空间狭窄、管理方
式落后、专业教育和支持不足。第三,自身的职业适
应方面,缺少职业发展规划、学习动力匮乏、职业倦
怠感泛化。冷静静[19]等总结该困境为难以认清利益
主体、难以建立专业身份、难以获得督导支持的三难
现状。
3.困境的应对
要想打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边缘性困境,徐晓
军[20]陆飞杰[16]认为必须从源头着手进行预防和干
预。段晓俊[2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和过
程论的视角,研究了职业发展困境在社会工作者工
作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总结而言,要应对这
一困境: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与实务紧
密联系;合理提高社工的职业待遇,加强社工的职业
认同;促进社工职业的自我实现;健全社工人才流通
机制,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加强和完善机构的组织
管理,积极推动社工机构健康发展;重视社工的职业
技能培训和督导,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提供完善有效
的社会支持。
(四)职业发展研究
职业发展,即通过职位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
质的变化、成就的建立等,形成职业心理体验及发展
的过程。[22]其过程划分轴线可以是不同的职业领域
或者是时间进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可以体现
在不同服务对象,也可以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工作
理念的成熟、服务策略的积累、工作行为的形成、职
业梦想的实现以及工作心理的变化等。目前学者关
于社会工作者职业的变动方面的研究较多,关注社
会工作者的职业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工作
者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1.职业变动研究
孙中伟[23]等采用便利抽样原则,对2015-2016
年全国9省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
析发现,社会工作者队伍中的确存在较高的离职意
愿,在总样本中约20%的社会工作者有离职倾向。
李红芳[24]等的研究发现,证实社会工作者实际存在
收入水平偏低、职业经验缺乏、职业流动意愿两极化
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频繁离职,极不利于行业的健
康发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议从建立合理的薪酬
制度、促进社工的工作与家庭平衡、拓展社工的职业
发展空间、减少管理主义者对社会工作者的过度干
预等方面入手,改善社工的内、外部环境,逐步降低
社工的离职意愿、增加职业稳定性。
2.职业发展建议
从支持社会工作职业的长远性、良性发展来看,
李学会[25]通过社会工作高流失率的场域建构进行分
析,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将
专业应用于实践、倡导研究导向的社会工作行动与
实践。
从改善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来看,钟莹[26]、
彭鑫[27]等通过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职业规划
等的调查研究,认为应从四个方面考虑。教育层面:
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层面:进一步完
善和落实社会工作职业相关政策;社会层面:提高
差热分析法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机构层面:
加强青年社工的专业培训,既要事业留人又要感情
留人。
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张念
东[28]提出三维度的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一是
向核心发展:从一线社会工作者到督导者;二是不同
领域的发展:工作内容丰富化;三是向上的发展:参与
现代职业
Modern Profession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О二一年第二十卷第二期(总第一百一十二期)
机构的行政工作。洪徐平[29]运用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斯宾塞的冰山理论,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应强化社会工作者的激励和保健因素的支持、强化职业道德和优化培训、增强规划意识和实务能力。
(五)其他研究
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实践不过十数年,以政府指引和支持为主,工作对象主要为弱势体,社会认可度仍偏低。少部分学者关注到,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适应性,以及工作中面临的风险。
1.职业适应
沈新坤[30]对深圳、东莞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进行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他们的职业适应水平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不适应倾向。主要原因是职业心理适应不良和职业能力适应不佳,主要表现为公益性与低薪酬的心理落差、缺乏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对弱势和困难体时经常遭遇困境或挫折。而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应:一是增强职业信心,完善社会工作职业管理制度;二是帮助克服职业倦怠,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赵凤琴[31]采用时间线的方法,绘制出9名科班出身的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阶段划分图。总结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过程分为3个阶段,新鲜期(入职3个月内)、挑战与博弈期(3个月- 1年)、分化期(1年以上)。分析发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培养,需要机构、高校和资深社会工作者协同合作,建立从专业人才教育到职业人才培养的贯通体系。机构需要完善职业培养体系、打造多重晋升通道。而且,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职证教育、继续教育、执业资格教育体系。
2.职业风险
冯雅[32]研究总结出,社会工作者主要面临心理伤害和人身安全两方面的职业风险。利用外部资源降低遭遇职业风险的做法有:改进就业劳动条件、加强专业知识和风险教育、增加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职业守则。
四、研究述评
从中国知网学术数据库来看,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的文章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部分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率和下载率都较高。
可以认为,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的领域、内容正在被不断开发,但研究视角、研究水平、研
究的深度与广度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展。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职业认同、职业困境、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可知,当前我国已有的本土化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
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1.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的研究伴随职业化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横向比较研究不足。第一,目前主要是从社会工作者(劳动关系的甲方)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研究,缺乏从社会工作机构角度(劳动关系的乙方)、政府视角(劳动关系的丙方)、服务对象角度、社会工作协会角度等的多元化思考。第二,以本文检索数据为基础,有82%的文章关注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有少部分关注于医务、禁毒、青少年领域,而缺乏其他比如社区、妇女、老年、留守儿童等的研究。第三,目前学者关于职业状况的研究集中于教师、医生、律师等发展成熟的行业,可以横向比较成熟职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启示。
2.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面。职业状况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范畴,其对于职业、职业发展、任职资格、胜任力、发展通道等都有成熟完善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无论是职业认同、或是职业困境,都与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感受与变化息息相关,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颇具现实价值。
3.对港台、国外地区的经验借鉴仍需深入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主要兴起于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繁荣发展于二战前后的美国,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较为完善。[33] 1947年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便建立[34]
,台湾1974年开
始职业化的快速发展
[35]
,至今已积累较多的职业发
展优秀经验。因此,除了学科教育、专业发展方面的吸收借鉴,在我国职业化发展初期,亦应同步参考港台、英美等国的精华。参考文献:
[1] 何欣.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社,2013:60-61.
[2] 徐健.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发布[N].公益时报,
2019-03-26(007).
[3]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2011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J].社
会与公益,2012,(6):64-66.
[4] 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
2009,(4):149-150.
[5] 方舒.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
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3):8-10.
[6] 冯寿林,仰和芝.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构
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5-60.[7] 李雯静.协同治理背景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胜任力研究
[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7.
[8] 黄晶晶.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探析[J].佳木斯职业
学院学报,2015,(12):465-466.
60现代职业Modern Profession
术学院学报
二О二一年
期(
第一百一十二期)
[9] 徐超凡,王宏伟,白洋.北京市工会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健康
现状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4):16-21.
[10]  黎燕丽.社工职业认同度与社工专业能力发展探究[J].社会
工作与管理,2015,(3):23-29.
[11]  李正东.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6-76.
[12]  赵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
南:山东大学,2013.
[13]  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
美味关系 电影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9-47.
[14]  韩辉.社区青年社工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北京市社区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3):120-126.
[15]  杨旭华,杨瑞.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6):15-20.
[16]  陆飞杰.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
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  彭岚.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6-19.
[18]  孙海燕.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困境与动力探析[D].济南:济
南大学,2018.
[19]  冷静静,伍娟.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两难困境研究[J].四川劳
动保障,2016,(S2):85-87.
[20]  徐晓军,孙权.从助人者到边缘人: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困
境研究[J].社会工作,2018,(3):3-10.
[21]  段晓俊.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22]  金瑞芳.上海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
略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
[23]  孙中伟,周海燕.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
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
理,2019,(4):29-36.
[24]  李红芳,刘玉兰.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流动意愿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法制与经
济,2011,(12):84-86.
[25]  李学会.为何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职业场域视角下的
解读[J].社会工作,2014,(4):50-57+153.
[26]  钟莹,赖丰茹,麦富兴.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及其启示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2-106.
[27]  彭鑫.青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状况调查——以上海
市卢湾区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3):17-19.
[28]  张念东.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发展[J].贵州民
族学院学报,2007,(2):34-38.
[29]  洪徐平.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7.
[30]  沈新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以深圳、东莞
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5-71.
[31]  赵凤琴.专业背景的机构社工职业适应过程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2018.
[32]  冯雅.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及应对策略[D].郑州:郑州大
学,2013.
[33]  柴定红,熊贵彬.英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17-21.
[34]  倪勇.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及启示[J].求索,2013,(12):
245-247.
[35]  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
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30-42.
[责任编辑:许海燕]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Occupational Status of Social
Workers in China
WANG Yan-li1, LI Yan2
(1.Department of Modern City Management, Zheng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2370;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social workers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o sort out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the study on the occupational status of social workers in China, and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ccupational identity, occupational dilemma, career development and other contents, and carries out a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social workers’ occupational status is insufficient in breadth and depth. The focus is extend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o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uch as the institutions, f
ocus o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object, other occupation horizontal comparison;
Seco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specially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sychology; Thirdly, we should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advance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HongKong, Taiwan and foreign regions.
Key words: social worker; occupational status; literature review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5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职业   社会工作者   研究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