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原罪与救赎

西方文学中的原罪与救赎
谷胱甘肽转移酶作者:***
大运高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
        摘 要:本文试图从对西方文学的梳理中,形成对“原罪”与“救赎”的深入思考,指出对于宗教的原罪心理形态,不仅影响过去的文学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形态,同样因为也对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丽音技术        关键词:原罪;救赎;思考
赣榆县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徐一丹,女,山东莱州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支撑 作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原罪”一词来源于基督教的传说,它指人生而俱来的、无法洗脱掉的“罪行”,是人思想
梅山七圣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我们大多知晓“原罪”是由于在《圣经》中有这样一则原罪故事:亚当和夏娃原本生活在伊甸园中,因受了蛇的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并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自此便有了“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说法。但是《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明确的定义,据称它是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神学家图尔德良最先提出,并被圣奥古斯丁加以发挥和充实。
        既然“人生而有罪”,那么人活一世便要“赎罪”。人间由于罪而充满罪恶,神派耶稣降世,拯救人间。耶稣为赎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为了赎罪便信奉耶稣。关于“赎罪”,赎罪教义有四种说法,即赎金说、胜魔说、满足说和道德感化说。在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原罪”和“救赎”经历了一个理性与感性不断反复交替的发展过程,到十八世纪的西方文学,感性的原罪观和救赎观高于理性,占据重要思想地位。
        在古希伯来时期,摩西先知为达到复国目的而宣扬信奉耶和华复兴的说教,在巴比伦形成了神权统治。更为了宣传耶和华,通过整理希伯来民族文化编纂了犹太教的经典——《旧约》,也就此形成了圣经文学。圣经文学中的“原罪”与“救赎”被后世文学作品拿来模仿、借用和改编,逐渐形成了原罪原型与救赎原型(或者是寻救赎原型)。但与此同时,
在《雅歌》中对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直率,是处在“伊甸园”中的,带有反对宗教禁欲的感性彩,第一次对传统的原罪做出来颠覆性的描写。不过相对于该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这种力量则显得力不从心,不足与整个时期的圣经文学的原罪救赎观相抗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52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罪   文学   形成   圣经   伊甸园   罪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