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朴槿惠自传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GRAPHICALABSTRACT众所周知,少林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越来越被人所熟知,其影响在五洲四海越来越大,这也激发了人们对少林寺文化的广泛探讨与研究。
少林寺的历史源远流长,创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其沿革情况是,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元明昌盛,民国衰落,解放以后重振道场。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盛行一时,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印度僧人跋陀在少室山阴依山劈基敕建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当时四方慕名前来少林寺求法者达数百人,其中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教慧光,僧稠等弟子以后,传法中断,灯序转移,没有在少林寺继续发展。南朝刘宋末年,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王子,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可迦业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少林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历时九年,寺院逐渐扩大。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于定林寺,(今河南省峡县)。禅门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下令禁止传播佛道二教,并遣返僧尼道士回撒,寺庙庵观,遂遭废弃。大象年间,静帝宇文衍,重建
佛寺,并改少林寺为“涉梏寺”。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改“涉梏寺”为“少林寺”,并赐田一百顷,供寺僧生活养息之用,自此,少林寺佛业重振。拥有土地14000多亩,殿堂楼阁5000多间。成为中外驰名的大佛寺,博得“天下一第名刹”的称号。元明至清初,少林寺的社会地位,被抬得更高。在称呼上多加一“祖庭少林禅寺”或“大少林禅寺”的尊号。元代之时,少林和尚已发展到2000多名。有不少著名的文人为寺僧撰写碑铭,有些和尚除在佛界享有地位之外,还在宫府中居于要职。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时期,殿宇楼阁,历经修茸,楼殿金碧,花木满园。现在少林寺的布局和主要殿宇,大都为此时重建。明朝的王子中就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寺被称为“域内巨刹”。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熊熊烈火,持续了45天。赫赫有名的少林寺,从此成为残墙断壁。瓦磷堆积,杂草从生,破败不堪的一个寺院。石友三是破坏文物的千古罪人。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林寺进行了多次修茸,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拨出专款,组织力量,对少林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贝亲婴儿奶癣膏
佛教自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与积累,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佛教,也演变出了一种中国所特有的佛教文化形式——少林寺。中国佛教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封建传统哲学相结合
的产物。而少林寺有事中国佛教的一部分,集百家之大长,融中华之精髓,在文化领域宽广的中国,独树一帜。我们先来看看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都充满着苦。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苦,贫贱者有贫贱者的苦,整个现实世界是一苦难的集合体(大苦聚)。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即所谓“惑”、“业”所致。少林寺,因为坐落于少室山下,因此名为少林寺,禅宗与武术并重,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少林寺是对佛的基本教义的传承与发展,既秉承了佛教的基本理念,又与中国的特文化,社会事实相结合。
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种特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少林寺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少林功夫、少林禅医、少林寺建筑、碑刻、艺术、传承管理体制等,是一个完整的
历史文化体系。交流、和谐、圆融、创造,赋予少林文化以世界性的胸怀和全人类所认同的精神价值。由此,“少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和文化个性的象征,并在当代人类生活中表现出圆融无碍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一禅一武、一动一静、出世入世、保守创新,它们从来不是二元论,不同的只是次第,只是机缘。少林文化蕴含着创造性应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自然问题的丰富的智慧资源。
在少林禅方面,少林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实例,糅合儒、释、道以及其它传统文化于一体。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是具有本土性格的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少林寺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禅学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为国人所热爱,也逐渐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理解。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老生前非常重视少林寺禅宗文化的建设,对少林寺禅宗文化的发展寄予厚望。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饶宗颐先生也很关心少林寺,对少林寺禅宗文化也有过很高的评价,并倡议成立“少林学”。季先生一直将文化置于很高的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并强调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在武学方面,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禅武合一”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达到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理想境界。林功夫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保卫寺院安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功夫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保护寺院的安全而传承的一种技击术,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过去以后它逐渐向着多层面发展,少林功夫的体系也变的博大而精深,其价值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深受不同文化人民的喜爱,是人类文明生动的传奇。
在医学方面,少林“禅医”是对中国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在少林寺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少林历代高僧不断推演,吸收了少林禅宗如静坐、修身等形式,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形成了具有少林特的禅医药文化传承体系和千年的少林药局建制。
在艺术方面,少林寺的建筑、雕塑、音乐、书画等,都是少林文化艺术宝库之中的明珠,艺术价值重大。
传统少林功夫应该是禅武医合一的,不仅适合青年人练,而且一直到老都可以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武术研究院的著名专家李天骥先生来少林寺调查。看到已近八十岁的吴山林练心意把为之震惊,写在了他的调查报告中。吴山林老先生活到九十五岁,去世前还不断的练。目前少林功夫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此项遗产所要求的少林功夫不是目前那些规范化,表演性的竞技武术,而是承继困难,濒临灭绝的传统少林功夫。少林拳武术集南北派武术之大成,荟萃各家拳术之精华,成为举世公认的我国武术正宗之一,其内容之丰富,宣传之广泛,在我国武林众门派中当首屈一指少林拳朴实无华,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套路短小精悍,严密紧凑,突出一个字,反对花架子。身之收放,步之进退,手之出入起落,一气合成,手法简洁,干脆利落,清晰明了,皆服从于“打”攻守兼备,吞吐相合,刚柔相济,虚虚实实,招招事事非打即防。套路完全从实战出发。套路之间直线往来,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攻守呼应,吞吐相合。勇猛刚健,快速有力,劲力充实,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静相宜,虚实并用,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力发于腰,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拳法以攻为主,攻防兼备,非攻即守少林拳甚重腿功,有拳打三分脚踢七分之说,如:大洪拳,小洪拳,其式如饿虎扑食,气吞山河;或如金鸡独立,潇洒袁宝景
利落,单腿立如生根须,纹丝不动;“做山”稳如泰山,劈腿柔中带钢。正如拳谱所说,劲如风,站如钉,重如山,轻如毛,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和;外:手,眼,身法,步肩与胯合,手与足合。形体规范,精神与动作统一。少林武术中的过硬本领是”功夫”,包括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神为主,功成后整体内壮。外功,硬功包括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刚猛劲,如点石功,铁膝盖等,轻功专练纵跳起落和超距。轻身上腾,攀崖走壁,急跑如飞。气包括练气与养气。少林拳讲究身法为先,练拳运功皆以身法贯穿,动作紧凑,身法连贯是其特,发劲以滚劲为主,弹劲为辅,沾身发力,击敌无形,身以滚起,手以滚而动,进高退低,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出手不见手,见手不为高拳禅一体,澄清心志,摒除不良嗜好,力戒暴力怒,对任何挫折,侮辱,嘲讽能坦然处之,忍辱救世。气运周身,贯通百节,通达四稍。手足弹处气先到,血为气盾威力雄。武功与禅如一,是少林的上乘功夫,练成之后,亦刚亦柔,可克敌制胜于俄顷之间,远非拙猛之力可比。看少林高手行拳,静如春水无波,动若翻江倒海,拳发如穿山洞石,步落如落地生根。少林武术以禅为本,练拳是修禅,禅武如一,为少林武术最高境界。禅武如一即练心,练意,练精,练气,心为主,意为帅,气为旗,心为神明,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即能把握住自己,
亦可把握住对方,此即少林秘宗拳最上乘武功之拳理此种境界,禅即武,武即禅,非禅之武不是少林最上乘武学。少林高僧妙兴云:“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道出少林武功与禅学互一的道理。
少林文化禅、武、医、艺和合圆融的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包含了无上的智慧。少林文化圆融无碍,应机化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少林文化的象征标志“混元三教九流图”左半边是儒家圣人孔子,右半边是道家始祖老子,佛家与儒家、道家的和合圆融,诞生了中国禅宗。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拥有如此的文化高度和品格,才会让少林寺历久弥新,千古长青,才有不断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才有多极文化的因缘和合、合而不同,才有少林文化的唯一性价值和圆融智慧,才有少林寺跨文化、跨地域、跨宗教的交流与合作。
少林寺远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鲁米那“少林文化,人类遗产”,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全人类共享的珍贵文化遗产。
然而如何让少林寺的光芒更加辉煌,这是少林寺应该思考的,也是中国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5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少林   中国   传统   禅宗   少林功夫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