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科技是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广播电视科技是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推动和引领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十五”(2000年~2005)期间,是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准备和启动阶段。而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O)则是我国广播电视向数字化全面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广播电视科技在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数字化发展趋势
  今天,数字技术已成为广播电视的普遍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技术代替传统模拟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十五期间,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为发展节目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006年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数字广播
  数字广播主要有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和数据广播三大应用。中国的DAB广播在经历了15年的发展后,正在向DMB新阶段迈进。2006年北京、上海、广东三地,
先后开通DMB。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96日开通DMB,通过电视发射塔覆盖了六环路以内市区,除提供12套本台广播节目外,还提供CCTV-1BTV-1两个电视频道信号。这一平台从200711日起还将推出包括政务信息、生活信息、城市信息、交通信息等在内的公众信息发布,届时用户只要拥有一款内置DVB芯片各类便携式接收终端及车载接收终端,不仅可以收听传统的音频广播节目,还可以收听收看视频、数据、文字、图片等多媒体信息。6月,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宣布,年内向中国两个专营数字广播的实体——广东粤广数字广播公司和北京悦龙数字广播公司出口50万部地面波DMB手机。国内的厂商也开始积极介入,一个新的产业链正在开始形成。
  ()数字电视
  1.有线数字电视
  2006年,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局部试点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由小容量单向传输向大容量双向交互转变。全国已有24个大中城市实现整体转换,一些完成整体转换的城市进入了开展多种业务、拓展服务领域的新阶段,有线电视数字化开创崭新局面,探索出了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模式,初步建立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
  2.卫星数字电视
  十五期间,我国的广播电视的卫星传输已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转换,中央和省级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传输,节目传输质量和传输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卫星传输从民用通信卫星向广播电视专用卫星转变,在2007年停止模拟卫星信号的传输。
  20061029日,我国第一代通信广播卫星鑫诺2成功发射。作为第一代直播系统主星鑫诺2载有1836兆赫兹和454兆赫兹Ku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卫星投入运营后将满足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数字电影、直播电视和数字宽带多媒体系统及各种信息广播和娱乐广播的需求。终端用户使用0.45米天线便可直接接收卫星传送的业务,信号系统可用度保证在99.9%以上。但由于发生技术故障,致使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计划2007年将发射中星9,以尽快弥补鑫诺2失利造成的空白。
  3.无线数字电视
  2006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得以确定,为其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按照发展规划,2008年将开展地面高清晰度电视广播,2010年全国大中城市将建立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初步构建起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广播电视媒体数据库
  在数字传媒时代,数据库已成为媒体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数据库的规模、内容和它所拥有的用户数量,已成为衡量一家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广播电视领域,数据库发展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媒体资产数据的存储与再利用,满足了管理与应用两个核心要求,媒体资产拥有者可以创建、挖掘、存储、管理、应用、发布各种形式信息;可以融合硬盘、大规模磁带库系统、DVD存储系统等多种介质为一体、基于SAN(存域网)构建的先进HSM(分层存储体系)系统,集视频上下载、编辑、著录、检索、借阅、点播、统计等功能为一体;完善的检索系统,能做到文字、流媒体、关键帧序列、广播级图像随意浏览与检索。在广播电视媒体数据库建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部分。目前拥有200个注录终端的数字化工场,可完成每年10万小时的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生产能力,并可承担地方电视台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加工业务,实现集约化生产。
  二、网络化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上的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网络音视频(Webcasting)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分支。
  网络音视频是指,内容格式以WMV RMRMVB FLV以及MOV等类型为主,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 Windows Media Player Flash QuickTimeDivX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
  ()互联网Web2.0阶段的音视频传播
  2005年,中国互联网以博客大众化及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迈入“Web2.0”新阶段。进入2006年,网络音视频更是得到迅猛的发展。以下三点成为促其发展的重要客观因素:互联网用户过亿,据CNNIC19次调查,截止到20061231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1.37亿,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首次突破10%,因此不管是传播影响力或是市场效益均已达到一个客观的数量级;宽带网络市场形成,CNNIC19次调查,截至到20061231日,宽带上网人数已达1.04亿,在全部网民中的比例已高达75.9%。宽带网络
打破了以往音视频传播的瓶颈,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即网站集纳本身原创内容和其他来源内容而设立的音视频专门频道)应运而生,也使网民对音视频内容的在线观看、下载观看、上传及通过其他途径再传播等活动空前活跃;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及终端的普及,如网民可以通过DCDV、数字录音笔、MD、手机等,摄录音视频,亦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制作音视频内容,然后上网进行传播。再如,今天很多网民是将网上音视频内容转移到多种数字终端上,如下载或转存到数字录像机、PDA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手持游戏机等多种终端上进行收听收看。各类数字终端、通信终端(如手机)与互联网的对接,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具灵活性和扩展性。
  Web2.0的本质特征是参与式结构,因此,用户的参与与互动成为网络音视频最重要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播客(Podcast)及视频分享网站在2006年的发展达到井喷的状态。在内容制作方面,网络音视频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制作发展到草根类个人网民短片制作的大量涌现;在平台展现形态方面,网络音视频的展现从传统面向用户单向点播平台,转化到用户互动分享为特征的播客形态。
  ()网站音视频传播技术
  从互联网的发展看,技术引领、应用推广是最重要的推动力。Web2.0同样是有一系列新的技术作为支撑的。对于网络音视频传播而言,呈现出的技术特征为:网络音视频服务已从传统的内容服务器点播模式发展到P2P(Peer to Peer)技术模式。这一技术使每一个结点(客户终端)即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在Web2.0阶段已经成为音视频内容传播的举足轻重的途径。对视频网站来说,提供的画质在不断提高,目前有的已经提供超过VCD画质的800Kbps码硫。而对于视频分享网站而言,在技术上也解决了客户端多种文件格式上传后,网站服务器便能识别并自动进行变换,网上发布后,客户端也不必另外下载相关程序,只要点击观看即可。在P2P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一些技术提供商,也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内容发布平台。
  三、融合化发展趋势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已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5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由于数字技术的本质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因
此,它势必打破长久以来广电、电信、计算机网络的业务完全分离、企业各自封闭、网络互不沟通的局面。
  ()广电传播与互联网传播的融合
  在终端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计算机正成为家庭中的第二台电视机。而且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到通过转换器,实现计算机和电视内容彼此间的无线传输,届时不管是在家里或者在办公室,都可以把计算机中的视频内容传送到电视机,也可以把电视播放的内容传送到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和电视机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如美国Slingbox Meida公司的两个产品SlingboxSlingcatcher,前者可将家中有线电视、卫星接收器或数字录像机的电视信号传送到任何指定的电脑,不管电脑在家里任何一个房间,出差所带笔记本电脑从万里之外,都看得到家中所有电视频道播映的节目;而后者的功能正相反。2006年内,Slingbox之类的产品也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从广电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互动上,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广播电台、电视台常规制作播出的音视频节目上网;广播电视媒体网站推出自己的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增添新的原创音视频内容服务,实现了观念、技术、运营的升级;互联网进入Web2.0后,播客(Podc
ast)的兴起。播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广播的核心理念,也颠覆了互联网Web1.0阶段有影响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进行网上大众传播的理念。如Web1.0阶段的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尽管带来了新的音视频内容,甚至有的网络电台采取了24小时网上连续广播的方式,然而不少内容仍属于表定节目的在线直播,听者并不能随意点击选播。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是广播电台新节目频率的增添,其传受互动关系和技术的应用依然属于传统范畴。但Web2.0阶段的播客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可以与前一种传播模式互为补充。2005年是中国播客兴起的一年,而2006年是中国播客快速发展的一年。年内,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等一批广电媒体网站开始提供播客服务。目前,播客传播的主要形态有四种。一是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开设的播客频道;二是门户网站及博客网站开设的播客频道;三是基于Web2.0运营技术和理念而开设的专门的播客网站;四、个人播客网站。
  从内容的角度看,广电传播与网络传播的融合,一是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可利用播客技术来推送自己的节目内容;二是播客为广播电视媒体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原创内容,经过选择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广播电视媒体播出的节目。
  ()广电传播与电信传播的融合
  当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信与传播合成为电信传播这样一个新概念,也就是说,电信网络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的传播网络,电信终端也已经成为媒体终端,如手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使其不仅是双向语音通话的工具,而且成为个性化的随时随地收发信息的媒体终端。
  1IPTV
  IPTV,又称为网络电视,就是指通过宽带网络,运用IP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媒体服务及其增值服务的业务,包括视频点播、电视点播、直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游戏、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等。常见的技术实现方式是宽带网络+电视机终端+机顶盒。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08:4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23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内容   技术   数字   传播   音视频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