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十四所铸就“大国重器”

FOCUS I本刊特稿关键词:十四所中国电科国睿子集团雷达工业空警-2000大国重器
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大阅兵,引领空中编队飞跃天安门广场的是一架背驼“大蘑菇”的飞机一它就是被誉为现代化战争“空中帅府”的空警-2000预警机,其核心的预警雷达系统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十四所)研制。从我国第一台微波雷达到空警-2000,再到领先世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十四所组建70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变革发展之路,铸就了大批蜚声中外的“大国重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探测感知领域竞争的中坚力量,开创了我国雷达工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征程。
一、愿景指路,实现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老牌国有企业,十四所自组建起就确立了“打造中国雷达技术研发创新基地”的愿景,其蕴含了十四所对于高成长发展、高
质量产品服务、高标准技术水平、全
球化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战略成长
目标,指引企业成功实现不同阶段的
转型发展。
70年发展历程,伴随国内外不
同时期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及行业变
革,十四所先后经历了中国雷达工
业“开篇、自主创新和追赶超越”发
展阶段,每一次转型发展都面临着复
杂的动态环境变化以及不可预计的风
险。正因为有了清晰的战略愿景指路,
十四所在不断创新变革中,成功实现
了递进式发展。
例如,建国初期,在国家百废
待兴、一穷二白的困难条件下,十四
所从修配、仿制到自主设计,研制
成功第一部国产314甲型中程警戒雷
达,标志着我国迈出了自主设计、制
造雷达的重要一步;紧接着推出改进
型314乙型雷达,这是我国第一部大
批量生产的雷达,比同期的苏制-8
型雷达探测距离更远。1960~1970年
代,世界各军事强国争相研发先进的
相控阵雷达,十四所基于对相控阵技
术将代表未来雷达发展核心趋势的洞
察,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制出我国
第一部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开启了
自主创新、加速追赶的高速发展阶段。
1980年代,随着我国军事装备现代化
建设步伐加快,十四所接受了研制机
载PD(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艰巨任务。
机载火控雷达是当时世界军事领域的
技术制高点,十四所以“构建国际竞
争新能力”为目标,集中力量进行技
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中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
载PD火控雷达,也为其超越该领域
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海湾战
争标志着现代战争进入了信息化时
代。为适应全球新军事变革趋势和我
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雷达装
备必须能够满足未来战争多层次、全
2019年第十二期
9
本刊特稿I FOCUS
方位、大纵深、主体覆盖以及集陆、海、空、天、电为一体的高技术对抗要求。十四所牢牢把握这一时期“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成功进入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发展新阶段。例如,在舰载雷达领域,提出全新设计构想,推动“中华神盾”立项,攻克了“海杂波”等世界级技术难题,研制岀世界上第一部列入实装的大型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站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高度。同样,面对预警机雷达这个世界性难题,十四所在几乎没有该领域技术积累的情况下,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攻坚克难、变革求新、跨代发展,一步跨越国外三代机载预警机雷达发展历程,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预警机雷达,被美国智库评价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比美国E-3C整整领先一代”。
二、要素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互为支撑、交织影响,各类创新要素间的流动空前活跃,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全面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十四所敏锐地把握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规律,多维度、全方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努力由传统的单要素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向要素全面融合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转型。
一方面,十四所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围绕用户需求和价值创造,推动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管理重构,为产品和技术创新提供关键支撑。
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研发场景的有机融合,重构研发管理体系
和机制,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在
用户需求论证阶段,通过应用数字
化场景,实施用户需求数字化论证,
直观展示产品需求,达到用户“所想
即所见”的效果。在产品开发设计
过程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样机
平台,对产品进行精准建模;利用
数据挖掘和知识工程,在不同虚拟
场景下,优化产品性能;改变基于
实物的传统验证手段,实现模型与
实物的统一,满足用户“所见即所得”
的需求。此外,通过构建协同研发环
境,建设智能研发平台,保证产品设
计信息在设计团队之间及时、充分、
准确地传递、共享,实现多专业设
计与优化过程的紧密协同。
二是通过强化智能制造在生产
中的应用,实现生产管理转型升级。
十四所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军工电子智
能制造示范车间,通过订单下达、排
程优化、制造执行、物料配送、自动
测试的全过程集成,形成“生产全数
智能管理
大数据支持的智能管理
图1十四所“3+N+1”智慧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架构
字、信息全互联、管理全智能”三大
优势,达到“物料进、成品出”的智
能化生产效果,实现了复杂电子产品
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控;同时.基于
数字李生理念打造的智能车间,感知
网络深入车间每个角落,每天自动采
集超过2100万条海量数据,利用大
数据技术和工艺专家知识体系,通过
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实现生产过程
自适应优化决策;通过精益化管理与
柔性化生产,产能较智能制造应用前
提升4倍,成本下降50%以上,产
品一次合格率在97%以上。
三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管理
场景的全面融合,实现运营管理的智
能变革,完成由经验管理向智慧管理
的转变。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单位实际,
十四所创建了包含智能研发、智能生
产、智能保障三大业务和计划、成本、
质量等多条管理线以及知识工程支撑
在内的“3+N+1”智慧企业整体解决方
案体系(如图1所示)。在决策管理方面,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经营管控和决策平
10£上朮级2019
年第十二期
FOCUS I本刊特稿
台,可同时进行经济运行、市场营销、科技创新等8个管理领域数据的获取、分析和预警;通过决策数据化、科学化、智能化,实现全流程、全领域、多维度的经营态势管控,有效提升了决策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得益于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超前布局,十四所已初步构建起智能化技术全覆盖的管理体系,在财务、物资、质量、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数据赋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O
另一方面,十四所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三者之间更加全面的融合。
一是大力推动内外部要素协同创新,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升级。以独立性、前瞻性、开放性为运行原则,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用合作,构建以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核心层创新平台;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外部相关单位合作,拓展松散层创新平台,由此形成围绕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创新平台“三层布局”,构建了在探测感知领域集式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在研发管理、技术等各种创新要素连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创新链布局优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围绕布局原始创新和对创新链条进行系统优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创新项目的立项、实施、评价、激励、成果转化应用的全过程创新机制,鼓励内部员工“在岗创新、在岗创业”;以科研投入牵引协同创新,通过创新基金项目,开展基于系统、
整机、元器件的全链条三级协同创新,
形成原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的完整布局,持续巩固在探测感知领
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全过
程管理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科
研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应用等
各个环节,全所年均形成各类专利成
果200多项,有效推动了创新成果融
入产业链、价值链。
三是进一步突出“创新立业”,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打造一流的创新
团队。通过实施“髙层次专业技术领
军人才队伍工程”建设,十四所拥有
了中国相控阵雷达奠基人张光义和中
国机载火控雷达奠基人贲德两位中国
工程院院士,在预警探测领域培养了
5位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5名集团
公司首席专家等领军人物,形成了近
百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的存量,组建
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攻关能力强、在
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创
新团队;通过积极实施“青年领军人
才工程”,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从企
业内部发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髙
潜质的青年人才。同时,十四所通过
推行项目经理制,赋予项目负责人更
大的责权利,组建了微波光子、量子
雷达等前沿领域的6个项目团队,由
项目负责人自主组建团队、自主决定
技术路线、自主决定项目实施、自主
支配项目经费,形成独具十四所特
的“开放、活跃、务实、协同”的创
新氛围,以及宽容失败的探索文化、
数据说话的评价文化、持续改进的提
升文化。
四是强化制度设计与机制优化,
释放内部创新活力。针对技术预研、
产品开发、产品试制、批量生产、售
后服务五个主过程,分别制定科学、
简洁的管理程序和办法,为项目过程
管理瘦身,实现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
转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从事
应用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重点以任
务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为
评价内容;对从事基础研究项目的科
研人员,强化原始创新和创新质量的
评价;同步推动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
制度改革,重视创新实效,改变唯论
文、唯奖项、唯学历等简单量化做法。
十四所还优化科研激励导向,探索契
约目标管理,推行个人绩效承诺(PBC)
制度,依据绩效承诺书开展绩效评价
工作,依据贡献和价值兑现薪酬,“让
敢为、有为者得实惠”,进一步激发了
企业的科研活力和创新动力。
三、文化引领,凝聚铸就“大国
重器”的磅礴力量
随着信息流动加速,企业"护城
河”逐渐收窄,技术、管理方面的核
心竞争力有可能被他人学习、模仿,
甚至购买,但有一类核心竞争力不可
模仿、不可交易一这就是企业文化
和价值观。因此,企业要想巩固并不
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基业长青,
不仅取决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要素,
从长远来看,更取决于企业的文化理
念要素。
70年的传承与创新,十四所培
育形成了优秀的文化理念,成为不同
时代“雷达人”薪火相传的宝贵品质,
凝聚起铸就“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
在迈向“国内卓越、世界一流”企业
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加笃定、从容。
一是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2019年第十二期4■比窄挖11
本刊特稿I  Focus
的核心价值观。自建所以来,十四 所的各项工作始终站在国家角度去 思考、谋划、践行。1950-1970年代, 十四所积极响应国家大小“三线”建
设号召,先后包建、援建了数十家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雷达厂(所),培 养输送出管理干部、技术骨干3000 多人,为我国雷达工业发展作出了 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十四所
相继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脉冲多 普勒火控雷达、第一部舰载有源相
控阵雷达、第一部机载预警相控阵 雷达等尖端高科技装备的研制任务, 其根本动力源于十四所人的理想信 念和家国情怀。
二是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企业文 化。在中国雷达工业“开篇”阶段, 十四所人充分发挥“三敢三严"(敢想、
敢说、敢干,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
严密的方法)精神,刻苦钻研、攻坚 克难,诞生了诸多我国雷达的“第一”,
开启了中国雷达工业从修配、仿制到 自主研制、自主创新的创业历程。在
十四所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所”战略,2010年以来共引进研究生1171人(其中博
士研究生366人),在各个关键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所长胡明春与科研人员在产 品调试现场研究工作
中国雷达工业的“追赶超越”阶段, 十四所研制出一大批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大国重器”:空警-2000预警机 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十四所科技人员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创造的
一个奇迹,这种精神被概括为“自力 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
搏”的“预警机精神”;“中华神盾” 舰载雷达是十四所研制的又一个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大国重器”,十四所 人通过调研、座谈和广泛征集员工意 见,赋予这部承载着中国海军走向深 蓝的雷达一个响亮的名字——“海之 星”,并归纳、提炼出“使命高于一切、
团队坚不可摧、创新永无止境、荣誉 催人奋进”的“海之星精神”,成为
新时代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崇共
享共赢发展。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领
军企业,十四所模范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嫦娥工 程、国庆阅兵等重大事件中作出了突
岀贡献,还通过开展扶贫捐款、设 立“国睿奖学金”、组织志愿者活动、
与民企结对共建等,激发员工的社会 责任感,用自身行动践行“共和国长 子”的担当。在强调社会责任的同时, 十四所也高度关注员工的福祉,为员
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发展的广 阔舞台。如打造多元人才培养平台,
完善人才开发体系,助推各类人才的 成长与发展;实施多种激励机制,形
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部门及 全员绩效考核机制,设置“管理创新
奖”“岗位分红权”等多种要素参与 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增强了企业凝聚
力和向心力。
四、深化改革,准新时代新坐
标再出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 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
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新旧动
能的攻坚期,十四所也加快探索高质 量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新模式。 面向未来,十四所提出了 “建设世界
一流创新型科技子集团”的战略目标,
其核心就是在“打造中国雷达技术研
发创新基地”的愿景下,推动创新要
素全面融合,扎实走好“科技创新+ 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全面投 身国家发展战略。当前,十四所正以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N ”文件 为指导,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网 信强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联合
中国电科第二十三研究所共同打造中
电国睿子集团。国睿子集团正在按照 实施方案,加紧优化资源配置,以“集
12如饰2019
年第十二期
FOCUS  I 本刊特稿
致力于成为智能制造引领者,加快原创性科研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制造SIC  战略,提供智能车间(S  )、智慧企业(I  )、云制造服务平台(C  )三大系 列解决方案和产品。
SIC
战略
智慧企业 智能研发
智能车间 运营警理
提供基于互联网+行业 云应用及大数据服务 平台
提供端到端的产品全寿 期、集成化的智慧企业 信息化解决方案
云制造服务平台
协同制谴
提供基于物联网、智 能化的智能车间集成 解决方案
图2十四所智能制造SIC 发展战略
中优势、创新连接、业务融合”为手段, 推进内部“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 国际化”整合建设,打造以“世界一
流研究所、上市平台、非上市专业公 司、产业孵化中心”为主体的整体架 构。“世界一流研究所”作为国睿子 集团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全力融入上
海科创中心和南京“创新名城”建设, 充分发挥十四所、二十三所的重点实
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互补联 动作用,在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上实
现更大突破;上市公司作为国睿子集 团的资本运作平台和核心业务平台,
充分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推动子集团 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转型;产业孵 化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 桥梁,推动国睿子集团实现内外部资
源有序互动和效益共享,从而促进整 个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与网信事业的融合,努
力成为全球探测感知领域的引领者。
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 新时代强军思想、顺应以新一代数 字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掌 握全球科技与军事竞争主动权的关键
战略,也是十四所在新时代强化探测 感知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当
前,十四所正以“打造网络信息体系
下探测感知领域引领者和主导者”的 战略目标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
源头的供给能力,加快业务布局和调 整优化,进一步完善探测感知的体系
设计、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装备制 造、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主 业体系,确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中保持领先地位,打造参与全 球探测感知领域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 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集 成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
径,十四所持续推进“云大物移智” 等新兴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全面融合 应用,全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髙点。例
如,在轨道交通产业,充分发挥中国
电科作为轨道交通网信体系建设牵头
单位的作用,推动自主可控产业应用 和机电总承包平台能力提升,开展无
人驾驶技术研究与实验线运营,积极
参与高速公路信息化平台和城市交通
网信建设;在智慧气象产业,构建智
慧气象平台,推进新一代气象信息融
合,通过提供智慧气象整体解决方案
支撑城市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进一步
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四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
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 系。十四所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实力强、
自主可控基础好的优势,以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持续捕捉新的发展机会。在智能制造
领域,十四所打造了智能制造SIC 系
统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形成以 自主研发的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智
能车间、“3+N+1”架构的智慧企业
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云制造服务平台为 核心的产品线,具备了从整体解决
方案到核心产品供应的一体化服务能
力;在高端芯片领域,十四所瞄准“云 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全 力打造髙端嵌入式处理器、人工智能
芯片等系列化产品,应用于多型骨干 雷达装备,实现信息装备核心元器件
自主可控,构筑起5G 通信、智慧城市、
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安 全基石,从而推动智能时代实体产业 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作者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编辑苗榕
2019年第十二期
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06:4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20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发展   管理   技术   智能   实现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