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托起长征的“红飘带” (下)

【阅读提示】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称为地球上一条永恒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但面临着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还面临着沿途极为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红军经历了600多场的战斗,医务工作者随军转战千山万水,在物质极 其匮乏的长征中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利用战斗间隙医伤治病;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发扬人道主 义精神,忠实履行着“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为部队顺利完成长征提供了重要的卫生医 疗保障。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 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 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 诗。”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掘长征中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内涵,学习传承其历史经验和高尚品 德,让红医务人员的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对于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 展,仍不乏借鉴与启迪意义。
千方百计筹集药材
长征药品器材准备时间很短,时任中革军委总卫生部 部长贺诚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药品的准备情况:“我们创办 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器材厂,根据绝大多数伤病的需要,生产出大量医用棉花、纱布、绷带、一般
外科器械、西药、中药。特别是改良了剂型的中药,更为部队所欢迎。这就使国 民党对我们实行的药品器材的封锁基本上遭到失败。在长征 的准备阶段,不但给部队预发了3个月的药品,总卫生部还自 带了200担药品器材。”
长征历时2年时间,战斗频繁,伤病员多,红军部队由于 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设备都没有后方 补给,携带的药材远远不够,难以供应日益增多的伤病员的 需要,红军医务人员为了解决医疗用品和药品的不足,努力 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集药材。红军医药来源途径有4种:一是取之于敌。长征途中,红军主要的药品来源是缴获 敌人物资。如第一次反“围剿”击败张辉璜,红一方面军即 要求在打扫战场时“各部须注意搜集西药”。第二次反“围剿”时,缴获敌人两个团的卫生队,得十五六担药。另一个 办法是拿俘虏交换。据国民党将领李默庵回忆,第三次“围剿”期间,国民党五十二师一团长刘嘉树被俘。为营救他,李默庵派人与中共联络,中共提出要一批战场急救药品,李 默庵送去整整26担药品,换回刘嘉树。
二是自行制造。丨932年中共在苏区开办卫生材料厂,利用当地原料加工制造纱布、漂白粉、酒精等,同时也生产一 些中药丸,用于感冒、痢疾等,但无法生产外科用药。没有纱布和药棉,就用土棉布加碱放在锅里反复煮软,加漂 白粉、食盐水漂洗消毒,以代替纱布;把一般棉花弹散,用冷水浸成薄片用碱水煮,再用漂白粉漂洗干净,加工成“药 棉”。没有凡士林,就用猪油、牛油或酥油配制软膏。没有 消毒液,用煮沸的盐水冲洗伤口。用南瓜瓤、烟叶作为药物 为伤员。用大蒜铜疾。没有夹板固
定伤员骨折,就 临时砍取树木、竹片代替。没有便盆就用瓦罐代替。用草木 灰涂在伤口上消炎,用金银花水代替红汞、碘酒,用生石灰 对医疗器械消毒。
三是利用中药。苏区边界多深山老林,中药材丰富,红军组织带领乡民上山采药。中草药是我国先民们在长期同 疾病作斗争中发现的宝贵医药资源,红军医务工作者便利用 在野外行军的特点,大力采集中草药来为红军服务。沿途收 集采摘麻黄、柴胡、大黄和黄连,这些药材稍加泡制即可使 用,对感冒、肠胃病等起了很大作用。川康地区盛产 各种中药材,像虫草、贝母、白术、川芎、红花、天麻、杜 仲、五倍子、麝香、半夏、枳壳、薄荷等产量都很丰富。红 军在这一地区活动时,曾组织人员进山挖药,同时也向当地 农民收购。中医医生在为红军战士治病时,除了给伤病员熬 汤药服用外,还将中草药烘烤舂成药粉,制成药丸服用。红 军医疗人员把提炼成.镇痛效果好,是镇痛良 药。红军医务人员用这个方法给伤员止痛,解决了镇痛剂缺 乏的难题。
除用中药治病,红军医务人员还用各种民间土法、偏方 等进行日常卫生医疗工作。这些土法、偏方虽属民间流传,但蕴含医药科技含量,是有效的医伤治病方法。在翻越寒冷 雪山时,红军把收集到的生姜、辣椒、胡椒、大蒜、红糖、烧酒等作为御寒药品,放在开水里,让战士们喝下去,以增 强御寒能力。使用动物肝脏代替维生素A,雪盲症。1936 年春夏之交,红四方面军严重缺粮,许多指战员饿得面黄肌 瘦,四肢无力。为了辨别可以食用的野菜,部队组织了 20多人的野菜委员会,朱德任主席,他们通过“尝百草”从野草 中出了可以食用的20多种野菜,供部队战士采摘食用。
四是通过地下党,秘密到白区买药。此办法风险性较 大,加之国民党严密封锁,能运到苏区的药物不多。1931年 闽西苏区主席谭震林让傅连障派人去上海买药,带回了战场 上急需的奎宁、黄连素等药材。但第二次即被陈济棠军队捕 获,所去3人全部被杀。
为民医病宣扬红军
红军在长征路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形势常常十分 危急,但从未疏忽对众的关怀,身体力行宣传红军的作风 和宗旨。虽然红军自身的物资短缺匮乏,但仍尽其所能帮助 穷苦大众。红军的卫生人员也经常为沿途百姓看病。
1935年中央红军第一次攻下遵义,原地进行修整。驻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M9
!PtA H EALTH
41
PLA HEALTH 解放军健康2019 _5
在城郊桑木垭的前哨连有一位十分年轻的卫生员,给老百姓 看病、送药、打针。由于医术高超,周围数十里的百姓纷纷 前来求医问药。某日傍晚,一名王姓小孩哭着跑来哀求,请 他到离驻地十多里远的地方为其病重的父母看病。卫生员不 顾数日疲劳,连夜赶去给其父母看病、喂药、打针,直到天 明时患者脱险后才返回驻地。回到驻地后发现部队已经离 开,连长留下字条托房东转交给他:“小洪,部队要
执行紧 急任务,不能等你,你回来后,立即向桐梓方向赶来。”卫 生员立即向连队出发的方向赶去,但被热情送别的众耽误 了时间。这时敌人恰巧赶到,俘虏/卫生员,并将其杀于 桑木垭场口。老百姓将其尸体就地安葬,因不知其籍贯和名 字,众只得称之“红军坟”。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 医大学原校长钟有煌同志证实,这名优秀的卫生员名叫龙思 泉,广西人,1929年参加百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隶 属红军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只小藤 篮。篮子提手底部已脱离篮外壁散开,篮底已形成两个大破 洞,面积占底部的一大半。说起这只藤篮,有一段珍贵感人 的往事。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 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来有5只。
1934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快要推进到中央红军根据地 的腹地,战斗非常激烈,前线红军的伤病员不断地向设在于 都县新陂乡车脑村的红军后方医院转来。当时医疗条件相当 差,所有的伤病员都被安排在一处姓氏的宗厅里。
一天傍晚,护士二组组长宁蓝安顿好几个新进的伤病员 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长安排的新任务:“这些都是英雄的孩 子,要好好照顾他们。”
看着5个睡梦中的婴儿,最大的10个月,最小的刚出生,宁蓝和同组的妹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护士二组共5 个人,原来承担了四五十个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每天都要量 体温、打针、上药、抢救,
外出药配药,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没有。现在,为了照顾好孩子,妹们又干起了 “妈妈”的行当,背着孩子忙前忙后,累得直不起腰来,而 且颠簸中孩子不断地哭喊,这为年轻的“妈妈”们增添了新 的苦恼。宁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静了下来。宁蓝做好最后一遍医护 检查工作后,又像往常一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刘阿 婆家走去,只是这次得背着孩子。刘阿婆年老体弱,行走不 便,媳妇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儿子送去参加了 红军,孤苦伶仃。为了帮助老人,宁蓝每天都会“撑”着眼 皮子,到刘阿婆家忙前顾后,直到阿婆安静人睡。
“又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累着你们了,以后 就别来照顾我这个老婆子了。孩子就放在我这儿吧,我来帮 着照顾。”
“阿婆,我不累,您照顾好自己就行了,那边还有4个这 么大的孩子呢。”
宁蓝把刘阿婆的换洗衣物清洗干净后,安顿她睡下了。
第二天下午,刘阿婆来医院了,脚踝肿起了一个大包。乡亲把她送来的时候,还带来了 5个小竹篮。原来,刘阿婆知 道医院送来了 5个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着棍子上山扯藤编篮 子,不小心在半山腰滚了下去,摔伤了腿。
“把孩子放在篮子里,躺着舒心,大家也安心。”刘 阿婆笑呵呵地说道,“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顾好他们就 行。”上完药后,阿婆硬是拖着伤腿走了。看着阿婆远去的 背影,宁蓝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在乡亲的帮助下,5个篮子都用粗绳子串着,顺顺当当 地挂在各个病房的角落。这样,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婴儿 床”。打针、上药、晃篮子……护士们在照顾伤病员的同 时,又能照看到房内的婴儿了。
两个月后,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藤篮 和藤篮里的孩子曾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地,但藤篮的故事,一
直在当地流传了下来……
预防为主减少伤亡
长征途中,行军作战异常紧张。红军指战员们经常不 洗脸、不洗澡、不脱衣睡觉,住处也不定,老百姓的破屋茅 檐、草垛墙角以及荒郊野外,经常是他们睡觉的地方。所以 身上长了许多虱子。长征所经地区,地瘠民贫,粮食紧缺,红军经常食不果腹,且卫生条件甚差,有的地区疾病流行,给红军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预防疾病的发生蔓延,是长征时期红军医疗工作的一项 重要内容。长征开始后,红军根据流动的战争环境、沿途卫 生条件差等情况,要求部队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红军政治部及医疗卫生部门对红军宿营等卫生制度作了规 定,并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提出防病措施。
医学博士涂通今回忆讲:“在苏区时,总卫生部部长贺 诚总结了四种常见病:疟疾、痢疾、疥疮、下肢溃烂。长征 时增加了胃肠病、战伤、肺炎、肠伤寒,胃肠病排第一位。长途行军,红军挨饿受冻。保证部队健康,更显得重要,这 是战斗力的直接保证。为了预防和减少疾病,卫生人员还肩 负着向部队传
授卫生防病知识的任务。比如,我们要告诉部 队喝开水而不要喝河沟池塘里的水,没有条件烧开水时也要 尽量喝井水。另外,行军打仗全凭一双腿脚,部队打绑腿就 是为了避免叮咬划伤、下肢溃烂。根据我们的经验,部队到 达宿营地后,无论如何要争取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作‘倒脚 运动’,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脚痛和脚泡。所以条件 再艰苦,每个班也要背两个盆,一个洗脚,一个烧水。”
红一方面军的医疗部门宣传行军时不喝生水,不吃腐烂 瓜果等不洁食物,宿营时避开有传染病的村庄和房舍;住宿 前要选好能饮用的清洁水源,督促各部队在远离水源和伙食 厨房处挖厕所,使用后用土掩埋或撒土灰,以防蝇防臭,保 持环境卫生;宿营地的院内室内及进出道路,都需要打扫干 净,保持部队的良好作风和指战员的身体健康;翻雪山时提 出预防高山病和冻伤的措施;过草地时提出预防野菜、蘑菇啡和片剂、一瓶高锰酸钾消毒剂,多卷消毒纱布,一把 剪刀,一把镊子,一根探针,可以对十个人进行急救。
红二方面军为宣传普及卫生工作,曾多次召开卫生工 作会议,开展卫生运动,要求战士注意卫生,并督促检查。部队翻雪山时曾作出具体规定:第一,要求部队过雪山不喝 冷水,当日在雪山脚下先烧开水(内可放辣椒),并可在上 山前先饮热水与吃辣椒粉,休息一下再上山。第二,在雪山 上不休息,讲明停留休息必然要遭受风寒而致死,呼吸困难 时可慢走并深呼吸,并严格监督与动员落伍人员不在山上停 留,尽量保持手和脚的温度。经过充分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后,红军翻越雪山时较以前顺利多了,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许 多受伤的红军战士。
在川西北高原,因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烧不到100度 就开了。红军战士因饮用不洁水容易引起伤寒和其他疾病,为此,医务人员建议炊事班在火炉旁安装牛皮风箱,增加火 力,把饮用水煮到100度沸点,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中央红军突破湘桂黔数十万敌人包围后,向云南进军 时,正是初夏季节,天气炎热。部队进人高原地带,都是白 天行军,为了预防中暑、疟疾和肠道传染病,要求部队在出 发前喝足水、带足水,沿途不喝生水、不吃腐烂瓜果等不洁 食物;行军速度放慢,15里一小休息,30里一大休息,60里 即宿营,缓解了指战员转战突围中的疲劳。到达宿营地前,由各团卫生队派出卫生侦察人员先行到宿营地点选好饮用水 源,避开有传染病人的房舍和村庄,竖立木牌加以标明;如 部队宿营后发现有传染病人,也要坚决离开另觅宿营地。指 导各伙食单位在远离水源和厨房处挖厕所,使用后用土掩埋 或撒土灰,以防蝇防臭。宿营地的室内、院内和进出道路,都要打扫干净,把低洼处垫平。
行军过程中,医护人员一一排査红军战士的健康状况,为身体状况异常的红军战士进行医治,做到早发现、早干 预、早。这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使红军长征中没有发生 传染病或疫情,保持了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中毒和皮肤皲裂的措施。
第四次反围剿前,红一方面军从每个连抽调一个有文化
4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4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207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军   长征   部队   药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