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越小越弱”,想起终结者

孙俊:“越小越弱”,想起终结者
    孙俊16岁进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现为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皮米中心的博士研究生。他是闻名全校的科研先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界公认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上发表封面文章,这是国内论文第二次登上该期刊封面。他的研究成果对下一代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电子器件、计算机、军事等领域。孙俊连续两年获得美国Gatan公司博士生奖学金,2015年获得江苏好青年之“最善创新好青年”称号,并获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针对突出潜质学生学者的“未来科学家”项目资助。
  2012年,在孙立涛教授的指导下,孙俊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成功获得了导电细丝生长和破灭的动态过程。该研究被认为是“本领域的重要发现”,被《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选为封面文章予以发表。由于实验观测结果与经典理论预测的导电细丝生长过程完全相反,来自德国的经典理论创立者当即撰文质疑。孙俊等人经过一年的周密准备和后续实验,用实验成果回复了德国专家的质疑,不仅让“学术大牛”承认了他们的成果,而且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3年,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在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
ature Nanotechnolgy)》的综述中多次提及该工作。目前,该理论模型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论文被引次数达148次。这次与德国大牛的过招,被孙俊列为“大学期间值得一晒的壮举”中。
  一天夜里,孙俊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从电极上蹭下一块极小的高质量银颗粒。“试着直接挤压它,看看是什么情况?”在导师的建议下,孙俊小心翼翼对其进行了挤压和拉伸,但当撤去外力时,它又恢复了原状。这样的结果令孙俊大感意外,随着研究的展开,他成了这次意外收获的有心人。
  孙俊和团队成员在两年里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并邀请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模拟后,他们发现,室温下10纳米以下纳米晶体银颗粒在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下,会如同揉面团般柔软,甚至如液态般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纳米颗粒可以像科幻电影中的液态金属人那样,自动恢复其原形。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
  2014年,孙俊作为第一作者,向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投出了《关于小于10纳米的固态银颗粒的液态赝弹性行为》的文章,通过严谨
的实验数据和缜密的理论分析,他们直面审稿人接连提出的21个高难度问题,论文最终获得了高度评价,并被选为当年11月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国内外关注。MIT News、Yahoo、IBT、PhyOrg等国外主流网站以“Iron hands in velvet gloves”(一双带天鹅绒手套的铁手)、“Unexpected finds”(意想不到的发现)为标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此也做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评价文章社会影响力统计软件Articles Metrics显示,该文章在同时段文章中名列第三。
  “要把科研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导师孙立涛教授的这句话一直是孙俊的座右铭。对孙俊而言,科研不只是面对卷帙浩繁的文献挑灯夜读,也不只是对海量实验数据的条分缕析,更是有趣优美的体验。孙俊相信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有一次他发现,电化学制备的一根钨纳米探针在提出液面时,针尖由于表面张力发生了周期性弯曲,他立刻抓拍下来。这张名为“钨的诗意螺旋”的照片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电镜年会显微摄影大赛优秀奖。
  孙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我愿不断锤炼自己,为国家科技强盛尽绵薄之力。”2016年,他将在“未来科学家”项目资助下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学成后回国继续他的科研报国志向。
  孙俊业余爱好不少,喜欢玩一些小模型,爱看小众电影,对历史、军事、音乐、美食都感兴趣。说着说着,他又说回了科研:“其实,孙老师给的课题,我很感兴趣。这个领域有五光十的新奇现象和丰富的物理内涵,阅读国际同行的最新报道,和同学讨论,或者做实验,带来的愉悦其实并不亚于看电影和旅游,而且更持久。此外,还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所以说是在学术,其实也是在玩。”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11年大学生活,有很多老师、同学对我影响深远。最深的当属导师孙立涛教授,在方方面面教育影响了我。孙老师自从2008年回国后,一直以身作则,经常加班工作到凌晨子夜,令我们不敢懈怠。以我们2015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的文章为例,其中有一次实验,孙老师带领着我亲自上机,一直做到夜里3点半。孙老师在每周的组会上,教育我们看淡科研得失,注意科研选题方向的立意高远,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主动和国际一流同行交流切磋,这些卓越的科研品质令人耳目一新,浸润到我们纳皮米中心每个学生的科研过程中。还有,孙老师庖丁解牛的分析方法,高屋建瓴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在科学共同体中卓越的社交能力,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 本科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是在大三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是喜欢器件材料等底层方面的东西,这可能和我中学时候喜欢物理有关系。我一直觉得,只有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能把它做好。所以,在读硕士期间,就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选择了我们学院的微电子机械实验室,据说这个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尚待解决。后来认识了导师孙立涛老师,领略到了科研的魅力和美,并逐渐接触了一些业内的大牛,开始给自己规划,转博士,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方面的行家。这个时候,职业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 2014年11月的那篇Nature Materials封面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科研单位为第一单位的第二篇封面文章。第一篇系2003年2月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课题组文章。《Nature Materials》2014年影响因子36.4,在材料学领域期刊中高于任何其它期刊。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2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19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研   实验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