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同性恋现状及应对的研究

关于中国同性恋现状及应对的研究
摘要:同性恋的问题近年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同性恋的定义、中国同性恋的现状、应对及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同性恋 现状 应对
1 前言
同性恋是一个长久以来都存在争议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同性恋成为社会的重要话题,他的凸显对原有社会的存在体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同性恋认识的转变唤醒了同性恋的权利认识,催生了他们的权利诉求。而我国在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对同性恋定义中不再把同性恋看做一种病态心理,这也无疑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
2 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是法国医生Benkert1869年创造的。该描述是指对异性不能做
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英国牛津大学精神病教科书的作者G elder等人认为, 同性恋一词是指对同性别人产生性欲的意
念和情感,而不论他们是否有明显的性行为W alker在《牛津法律指南》中写到,同性恋是一个人和另一个同性别人产生的性吸引,并导致身体接触和性快感。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同性恋定义,即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3 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2.1  由生理因素造成,主要受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三个方面的影响。
1 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形成同性恋倾向。
激素水平。有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的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因此,有人推测是不是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即通过胎儿期的激素注射改变其性心理及行为。但这些
只是推测,没有确凿的证据。
大脑结构。按照生物———个体发生学说的理论,同性恋与异性癖在病因学上有相似之处,认为在下丘脑下部性行为中枢,可以影响男性或女性的性行为表现。脑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作出令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结论。
2.2  由社会心理因素造成主要包括两种看法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35 岁是
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引起的移情现象是同性恋的起因。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
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中国同性恋现状
3.1  中国同性恋人数和同性恋发生率。
据教授张北川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1000万。
著名性学教授李银河则表示,按照金赛对美国同性恋者数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当占到成年人口的3%4%(在我国约为3600万至4800万),如果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先天说可以成立,在未成年人口中的潜在同性恋也应达到这个比例。
3.2  中国同性恋者生存状态。
近年来,我国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改善,但是,专家普遍认为,这个特殊体的生存处
境依然很艰难,遭受严重的社会歧视。长期以来,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的同性恋者,大多生活在恐惧和愧疚之中。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3.3  中国法律对同性恋的态度
1984 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流氓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于“流氓罪”的解释,把同性恋行为包含其中。1997 年《刑法》取消了流氓罪后,只要是发生在两个成年同性双方自愿,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在公共场所并且没有严重性病,没有未成年人在场的同性行为,都不被法律所禁止。
但对于发生在同性恋者之间的其他行为则没有法律的规定。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同性恋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同性恋一方面遭到执法人员的歧视,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除此之外,还将他们的性取向对外公布,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同性恋者还会受
到行政处罚。在司法过程中,同性恋的权利保护往往不周全。一方面一味贯彻公开审判原则而将同性恋者的身份公开,另一方面未隔离羁押或者监禁使同性恋遭受其他犯人侵犯而没有寻求保护的途径。
3.4  中国学理界对同性恋的态度
20 世纪60 年代大规模的同性恋解放运动使得西方同性恋者的法律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然而在我国,一方面同性恋者没有强烈的权利意思,另一方面,部分积极同性恋者要求改变社会态度的呼声很少得到反应。
对于是否应该通过立法来规制同性恋者的法律地位,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其中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第一,法律保护的是体利益,同性恋者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第二,同性恋立法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第三:“法不禁止即自由”,同性恋者可以在不触犯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去追寻自己的幸福,毋须再另立法规制;第四,我国还不具备相关的法律条件。
3.5  同性恋歧视现象
数千年来, 虽然封建统治阶级对同性恋行为默许, 但在广大人民众中却一直将它视为一种非道德的可耻行为, 这使得同性恋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①家庭歧视。这种歧视不仅来自于父母兄妹, 还来自于为掩人耳目而被迫选择的传统婚姻。公开自性取向的同性恋者通常会经历家庭不和, 被拒绝和失败等各种挫折。②学校、工作单位歧视。几乎有一半同性恋者表明自己几乎每天都受到同学的言语辱骂; 另有研究表明很多同性恋者被学校拒绝、隔离、虐待。对于成年同性恋者, 由于私生活的隐秘性, 他们很难与同事建立良好的网络工作关系, 这对于职业发展非常不利。③医护人员歧视。陶林等对医务人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中仍有57. 2% 认为同性恋是病态, 这种偏见极有可能影响其对同性恋患者的护理。
应对
随着同性恋研究的不断深入, 社会各界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渐宽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同性恋的憎恶还在相当范围里存在。为了使同性恋人生活得更加和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4.1 成立社会关怀机构。
为同性恋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为他们提供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 帮助他们以正确地态度对待自己的性取向, 以积极的姿态塑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4.2 发挥媒体宣传优势。
开展全民普及性知识教育, 唤醒国民长期受封建禁欲主义思想统治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性文化观念。
4.3 青少年的预防
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同性恋认定理论的发展,同时应该积极加强青少年同性恋倾向的预防。破除社会中的同性恋恐惧心理, 消除歧视;同性恋的成因说普遍提到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 自尊自重,广交益友。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恋情”任意滋生泛滥。2. 查清原因,寻求对策。综上所述,同性恋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情况比较复杂。建议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弄清自己之所以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原因,并制订出相应的矫治措施。要指出的是,大多
数同性恋的矫治将是比较长期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4.4  健全有关法律。
我国之前的同性恋相关法律问题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仅仅考虑与同性恋问题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切实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利益。第二,有关同性恋的刑事立法过于模糊。第三,以人数比例来压制同性恋者的人权。多数人的权利与少数人的权利从人权的角度上看没有轻重之分,不能认为多数人的人权优先或重于少数人的人权,或反之。所以,有关部门应出台明确规定同性恋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条文, 对针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暴力行为予以制约。我国对同性恋者权益保护具体的立法过程应分三个阶段:( 一)制定《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法》( 二)制定同性伴侣的行政法规( 三)把同性婚姻写入婚姻法,明确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
4.4 心理
般来说,在同性恋遭遇下列问题时会主动求医诊治: ①同性恋倾向,对自己涉足的生活感到恐慌和迷茫,但还未构成同性恋。②同性恋和异性恋共同存在(双性恋) ,如何安排和处理生活。
③因为个人或社会压力而感到焦虑或抑郁。④同性恋患者伴有HIV 阳性感染或AIDS ,另外同性恋者的亲属常常要寻求帮助,并寻求“正常化”的可能性,对他们的家属提供些资料. 以减轻家属的负担冲突。
4.4.1  对同性恋的行为疗法
针对真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 Exclusive Homosexual) 指对同性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假性同性恋称为情景性(或境遇性) 同性恋,是为现实环境所迫而形成的),从临床经验发现,方法不多,但对求治欲望强烈的同性恋者(即自我不和谐同性恋) ,可以试用行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在一些对同性恋报道中,大多数是双性恋者。在素质性同性恋者中,常常可以见到一部分同性恋苦于无希望,要求做变性手术,否则将出现自伤自杀现象。
主要的行为疗法:改变环境;提前回避;厌恶性条件抑制法;系统脱敏;移情法;状态过度法等。
4.4.2  对同性恋者的认知疗法
(1) 认知上改变患者的同性恋观念。(2) 从行为上减少同性恋行为的发生。(3) 从情绪上控制
因同性恋问题而致的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问息。(4) 从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用这种方法近期随访的效果尚可,但远期效果不详。
4.43.    使用催眠:
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不可以削除情绪记忆,而单纯的行为仅可以消除对同性的记忆,而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催眠诱导下的电击厌恶即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消除对异性的性体验。
4.4.4  心理医生怎样对待同性恋和同性恋感情者
当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怀疑孩子是同性恋时,心理医生怎样处理?
首先心理医生要了解孩子是同性恋行为还是同性恋感情。不要把同性恋当作大事。不要过于大惊小怪(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不要抱着去改造他(她)的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5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19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同性恋   同性恋者   社会   行为   没有   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