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

    企业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职位不论高低,都有本身内敛的知识环境。
    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们无需讨论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而是要探讨通过知识管理如何更好的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其成为企业自身不断完善的工具。
    所谓知识管理,我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员工对其获得和掌握的资料按照企业特有的方式进行加工和处理并获得收益的过程。
    举例来说:台湾有个很著名的案例,超市里每日负责为顾客开门的门童发现进进出出的年轻顾客中,貌似为人父母者在购买纸尿裤及其他儿童用品的同时,往往会顺便带上一些日常换洗的居家衣服,母亲通常会带上些简单的头饰而父亲则会带上些香烟和啤酒,尽管数量不多但久而久之后的总收益还是很可观的,于是这个门童就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超市的经理,经理非常认真地听取了这个建议重新安排了超市中产品的摆放,一段时间后惊喜的发现超市的利润增加了很多,所有物品的种类和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位置。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由此可见,知识并不是单纯通过学历教育可以掌握的。案例中的门童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却可以发现这一细节并帮助超市获利,也可以称之为知识。知识是存在于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任何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都可以被作为知识来看待。那么,我们如何来获取、分析别人头脑中的知识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知识的存在是无形的、不可强迫的,是存在于每个地方的。LOCalhoSt
    再次举例来说:云南纳西族,至今仍然在推行原始"走婚"的方式传宗接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围绕祖屋而居、拥堂火而坐、使用象形文字,男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休闲中渡过,这样悠然自得的生活可能多多少少会引起都市中男人的羡慕。排除政府的保护主义、建立旅游区的因素之外,那里居住的人们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尽管他们也会发现外人充满惊异、不解、激动的眼神。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也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它指导人们按照固有的方式思考。就像我们每天可以在街上
看到的情形一样:如果某个商场门口有一块空空的场地,来来往往逛街、办事的人们总会试探着将自行车放在这块空地上。但是如果空地上没有一辆自行车的话,人们大部分会在犹豫、踌躇一会儿后还是走开了,假如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将自行车放在那里的话,后面的人们会不假思索的继续放下去,直到挤住商场的门口还振振有词的说:"大家不都放在这里嘛?",此时商场门口是否摆放"禁止停放自行车"的标志牌根本就无关紧要。大学时我曾经作过这样的一次实验,就是和学校门口的警卫联系好(当然,也要有校方的同意)在大学门口"禁止停车"的牌子前面堂而皇之的放一辆自行车,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原本不能停放任何车辆的校门口居然还停了3辆小轿车。所以,文化也就表现在人们日常的习惯上,它会让人们超越大众的价值观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人们的习惯,进而形成文化力量呢?
    这是第二个问题:文化既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允许人工建立的,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
    第三个例子:东方人从小被灌输内敛、修身养性的道理,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情、对事业的追求要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西方人在被教育成开放、特立独行的个性,对任何事的
好恶、对任何人的爱恨都会尽情地表达。当然这并不能构成评价东西方人好坏的标准,只是用来表明不同而已。我有一个美国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我太太给我生了一个女儿!",我当然对他表示恭喜,说:"congratulation!",他可能听出来我表现得比较平静,静默了几秒钟,再次说道:"你不激动吗?生了一个女儿,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之间表现得差异呢?
    这是第三个问题:知识的获取决定了文化氛围不同,也决定了对同一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从人到社会,都受到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文化氛围所影响,而知识是塑造文化的核心力量。进而到社会的经济主体-企业,也会是同一种处理的方法。
    企业也是一个小的社会,这里面有劳动者-普通员工、管理者-管理层、所有者-决策层,这三种既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构成企业的三种知识环境。一个例子可以表明这三种知识环境是完全不同的,bill gates 发现dos有可能成为主流产品的时候,ibm的管理者和所有者都没有看到这一点,故而bill gates成为microsoft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原来ibm的成员,尽管最早接触dos的是ibm而不是bill gates。
    所以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包含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中包含三个层面的知识环境,由于知识环境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学习和工作建立起来的,故而知识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又制约了企业的文化氛围。结轮就是,假设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让企业成员按照企业需要的思维进行工作,这就是知识管理。
    这样就遇到了我们的第四个问题:如何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塑造企业文化?
    套用哈佛商学院的一个观点:要想头脑风暴成为企业有力的工具,参与者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参与者必须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其次,参与者必须具备处理分析这些信息资源的能力。再次,参与者要拥有一定的决定权,也就是需要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这样我们以头脑风暴为例参考一下知识管理的思考角度。
    第一、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最初的时候人们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用的是视觉效果;其后人们用文字和口讯来交流,用的是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随后出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传达,用的是触觉、听觉、
视觉共同的效果来获取信息。总体来讲,视觉和听觉是我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计算机网络只是增加了视觉和听觉的途径、使之更容易接受而已。那么我们所建立的企业内部信息
    化网络也必须满足使用者对视觉和听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成为知识的几率。我在前面提到过,知识是不可强迫的。
    第二、具备处理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4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185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   企业   人们   文化   建立   没有   体系   环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