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
绪论:
九叶诗派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因诗集<<九叶集>>而得名,指的是一活跃与四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们。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的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唐湜、杜运燮、唐祈、袁可嘉。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诗人们都是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1、 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
1、 强调反应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他们 抒唱现实生活,但作品中带有纵深的历史感。这一代表的有杜运燮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这是对于现实的真实写照。”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
他们用双手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深刻展现。这首诗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坚持,充分显示出了在民族危亡面前 ,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另外,还有杭约赫的《启示》,也是这一风格的。即“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寻世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想拘泥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渴望展翅在广阔的蓝天。他们都是执着与现实向历史纵深的构思。
2、 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相融合
这是存在于他们之中所共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他们既要使自己的创作走进人生,也要走进艺术。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使作品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更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反映生活中的形形的人和物。
3、 在艺术实践上侧重于客观性与间接性的表现。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原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                                                                                                                      该诗派的主要理论家唐湜指出,这派诗人有
一种不合乎“日常的常识逻辑”的“一种神往的时间”:“在这时间内,一切都浑然入与大化之流,一切都已赤裸裸的纯粹结合于一种自然的肯定,一种质朴的存在,……历史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完全同化于平凡人的生活。”以上这些是源于九叶诗人对于自我的行文风格的认识,他们不追求把生活完全的搬到诗歌当中,只希望通过意象——对感情引起充分联想的信号,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寄予自己的一点希望。他们不做墨守成规的守旧人,想要突破前人所筑的藩篱,尽最大的努力以自我的超越,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另外,唐湜还对九叶诗派的其他成员的创作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郑敏“正仿佛是朵开放在暴风雨前的一刻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而穆旦则“要把历史‘还原’为自然”,“用自然的精神来同一历史”。其实他们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都是对现实的写照,都是代表着九叶诗派的创作风格。
4、 九叶诗人追求自觉的诗学理念
他们比较侧重轻灵、婉约的自我内心抒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辛笛,他自身就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最擅长于表现敏锐的感觉。他与九叶派渊源还在于对于诗派的命名,当初四十年代年轻的诗魂又重新到它的身躯,九叶诗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终于由辛笛拍板定
名为他想到的《九叶集》。这是一个多解的名字,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茫然,毕竟中他们的诗是被批判的对象。再重见天日的时候,他们感到幸运,不敢以花自居,只作衬托红花的绿叶。除此之外,还象征着严寒过去,万物复苏的日子。亲身经历过一连串的大事,九叶诗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感受,又不能平铺直叙的讲给别人,只能借用诗,这一文学体裁来表现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顺便夹带自我的希冀。
5、 九叶诗人标榜知性
力图将体验与思辨融为一体,让肉体感觉包容“思想”完成对经验的非个性化呈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陈敬容,她是九叶诗派中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的诗在情性感悟与知性经验之间的升华关系,在这一派是人间最显完整因而更显出情感、知性相辅相成的特,她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她的代表作有《窗》和《雕塑家》,其中,在《雕塑家》里采用的意象更加令雕塑家显出丰美的感觉。借用雕塑家的形象写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且赋予了他们灵动的内涵,通过逻辑想象,营造的是一种情性感悟式的玄思脉脉。“而你永远保有原始的朴素!”升华了雕塑家的形象,像最初宇宙的开创者一样,经手的是最纯天然、质朴的东西,这是她追求知性的表现。另外,
还有救叶诗人中的另一位女诗人—郑敏,她惯于运用小的事物来反映大的人生的道理。例如,利用金黄的稻束描写母亲的伟大,她们是这稻束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我们的缔造者。无论在海角,抑或是在天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不能忘怀的是她的温柔细语。郑敏的创作风格在就叶诗人中也算是独特的了。
其实,众所周知的九叶诗人是穆旦,因为他囊括了所有九叶诗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所以说他是九叶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因此,我们在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穆旦。
2、 焦着矛盾中的穆旦
1、 穆旦的介绍
穆旦,本名查良铮。另有“梁真”是他译诗时所用的笔名。穆旦祖籍浙江海宁县袁化镇,1918年出生于天津。在1934年的《南开高中生》秋季第四、五合期刊登了署名“穆旦”的一篇杂感《梦》,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
受教于西南联大时,他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时期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土沦丧、国难当头、整个民族奋勇抗敌的时期。年轻的穆旦亲身体验并用诗歌书写着
自己在这个特殊时代中的个人感受。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在敌人的轰炸机下,瞭望着破碎的祖国的山河,用“心智”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及不屈的硬骨精神。对其有巨大影响的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他使穆旦比较系统地接受到了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并学习西方诗人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技法,“将西欧的现代主义,同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是个传统结合起来”,从中创作自己的诗行。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借鉴拥有不同文化底蕴的不同国家,加以自己的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风格,这也是中国大多数诗人常用的创作方式,只不过理解的深度不同而已,自然,写出来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穆旦的思考的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的名气也较其他九叶诗人更大些。
2、 穆旦的诗歌创作
穆旦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的生命始终与诗相伴,写诗、译诗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他用诗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用诗写出了生命中“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
穆旦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是结束之后。尤其是四十年代为穆旦创作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期间他进入西南联大开始学习,广泛的涉猎多领域的文学作品及其深入了解与研究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笔法。
“我”是穆旦诗歌的主体。其实,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中,“我”
从来就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但是在穆旦的诗歌中,“我”却是“不完整、不稳定、甚至带 有复杂的,甚至是混乱、不贯彻或非理性的部分。”穆旦有一首诗《我》,写于1940年11月。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从静止的梦离开了体,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不断的回忆带不会自己,
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手来抱住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诗中的“我”是复杂的、矛盾的。穆旦在诗中的“我”从头至尾向往理想,却在面对现实的境况时内心呈现出来的是苦闷、彷徨。当然,也有对当时环境的恐惧。自己想挣脱内心的禁锢,走进广阔的世界中去,却不断地与残酷的现实碰撞,他不到一条正确的通道,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这种复杂的格调,极具现代派诗歌的特。“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有具体。”就像他的诗所表达的那样,“充满了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
诗歌大多数与爱情有关,穆旦也写爱情诗。但是年轻的穆旦拒绝写风花雪月,他的爱情诗与现实紧密相连,突显出的是复杂的特。穆旦的诗友郑敏女士品读穆旦的著名爱情诗《诗八章》时就用“诗人与矛盾来命名。她说:始终贯穿在八首诗中的主题是既相矛盾又并存的生和死的力,幸福的允诺和接踵而至的幻灭的力。这是潜藏的一层结构,在表面的另一层结构则
是‘我’、‘你’和‘上帝’(或自然造物主)三种力量的矛盾与亲和。……《诗八章》由于它的三股力量的交织、穿梭、呼应、冲击,使我觉得像在听一首三重奏。”穆旦就像郑敏女士所说的那样,他的爱情诗描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爱纠葛,而是把情爱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带有艺术感的同时又具有生活的真实感。他说“爱情的关系,生于两个性格的交锋,死于‘太亲热、太含糊的’附顺,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太近则疏远,应该在两个性格的相同与不同之间到不断的平衡,这才能维持有活力的爱情。”
穆旦的诗友、诗歌评论家袁可嘉说:“新诗史上有过许多优秀的情诗,但似乎还没有过像穆旦这样用唯物主义态度对待多少世纪以来被无数诗人浪漫化了的爱情的。徐志摩的情诗是浪漫派的,热烈而缠绵;卞之琳的情诗是象征派的,感情冲淡而外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穆旦的情诗是现代派的,它热情中多思辨,抽象中有肉感,有时还有冷酷的自嘲。”这是了解穆旦的诗友对其爱情诗的了解,我们对于穆旦的爱情诗却知之甚少,只能从别人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穆旦的痕迹。
穆旦的诗中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外来侵略者的铁骑之下,祖国的大好山河满目疮痍,千万的同胞们遭受无尽的苦难。这使得穆旦的爱国心
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同学们在祖国西南步行三千五百华里,用脚丈量祖国的西南腹地,更让他的民族情结得到了强化。穆旦为了纪念这次步行写了两首诗:
我们有不同的梦,
浓雾似的覆在沅江上,
而每日每夜,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
不尽的滔滔的感情,伸在土地里扎根!
                        —《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
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
多少年来都是一样的无际的原野,
(呵!蓝的海,橙黄的海,棕赤的海……
多少年来都澎湃着丰盛收获的原野呵,
如今是你,展开同样诱惑的图案
等待着我们的野力来翻滚。所以我们走着
我们怎能抗拒呢?呵,我们不能抗拒
那曾经在无数代祖先心中燃烧着的希望。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这些诗是穆旦对西南边陲的深深的情感,他对这片祖国的土地充满了热爱。
以上这些是对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的一些概况的介绍,他那“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是九叶诗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感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我和社会的拷问,当然,也是充斥着矛盾的成分。
3、 九叶诗派的艺术特
1、 艺术风格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后的社会现象。”这是艾青对九叶诗派总的风格的概括,穆旦的《赞美》就是代表着这一风格。它运用象征主义的写法,又融入社会的现实概况,写出了在战争下生活的人民的艰辛与痛苦,表达出了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
2、 表现手法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这种表现手法是九叶诗人大多数所采用的,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就是借用稻束这一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母亲创造了稻束,同样也创造了我们,这也是借喻的手法。袁可嘉的《沉钟》中的“洪钟”和“旌旗”也是运用了意向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历史的积淀和意志的坚定。辛笛的《风景》中描写的是在战争过后人民生活的极度窘迫,借着“坟”诉说战争的罪恶和对普通大众的毁灭性。“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战争劳民伤财。另外的九叶诗人也有这样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2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18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诗歌   现实   中国   内心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