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在中国_凌文辁

一、科学管理工业心理学
在管理学界,人们都认为行为科学作为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管理丛林中的一个学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梅约(George Eitan Mayo)的人关系运动。这只是一种狭义的认定。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形成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学科基础。人们认为,奠定行为科学的主要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但就行为科学的起源而言,主要是建立在工业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泰勒(F.W Taylor,1856-1915)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同年,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动作研究之父”吉尔布雷思(F.B.Gilbreth)出版了《动作研究》(1911年)。之后又出版了《疲劳研究》(1919年)和《时间研究》(1920年)。其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思(Lilian M.Gilbreth) 是美国第一位工业心理学女博士,她191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管理心理学》的著作。吉尔布雷思夫妇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研究,对科学管理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在探讨与人有关的管理问题。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应数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Hügo M.Müensterberg, 1863-1916)。他于1879年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冯特心理实验室,1885年获博士学位,1892年应詹姆斯之邀赴美国哈佛大学筹建心理学实验室。他于1898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是美国应用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开展了心理学应用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研究。1912年和
1913年分别用德文和英文出版了名著《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该书与莉莲·吉尔布雷思的《管理心理学》同年出版,也是最早的行为科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被视为工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因而闵斯特伯格也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该书包括三部分内容:(1)人员选拔与培训。通过工作分析,探讨工作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使人与事(工作)相匹配。可以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去选拔员工,使用心理学原理去训练工人,以便与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这一研究内容,后来发展成为人事心理学分支学科,1980年代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学科和主要构成部分。(2)工作设计。设
行为科学在中国
网络企鹅
凌文辁
摘 要: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的科学管理(始于20世纪初期)、行为科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和管理科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三个阶段。现代管理学已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因此,行为科学越来越受到国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青睐。本文介绍了行为科学的起源和形成,它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介绍了行为科学被引进中国的历程。当初对这一学科的引进作出贡献的少数先驱者们都已退休甚至作古。作为最早的引进参与者,本文作者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应编辑部之约,撰写此文,以作纪念。
关键词:行为科学;工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65(2010)03-0039-06
收稿日期:2010-06-01
147rt作者简介:凌文辁,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0632)
计最合适的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满意的产量。(3)员工激励。即通过员工需求的探讨和工作动机的激发,改善员工心理条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不仅符合企业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这正是后来组织行为学的宗旨。因为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理想的工作环境,以便使每个员工既能达到组织目标,又能实现个人目标。由此可见,工业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而形成管理科学中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现在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
对于工业心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斯科特(W.D.Scott)。他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在人事心理学方面,他曾出版了《提高商业中人的效率》一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事军队人员配备的人事决策研究。1919年创立了美国第一家工业心理学咨询公司——斯科特公司。第二方面的贡献是创立广告销售心理学。1901年他在芝加哥的一个学术年会上提出,要把广告的工作实践发展成为科学,得到了与会者的热情支持。1903年出版了《广告原理》,1908年又出版了《广告心理学》。在他的推动下,广告销售心理学从此成为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现在市场营销学的先驱。
二、行为科学的形成
霍桑实验是行为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激励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并不仅仅是物质刺激、福利待遇和物理环境条件,而是从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被尊重感、参与感、使命感、胜任感等)。这就为管理理论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研究途径。从此以后心理学逐渐渗入管理领域,成为管理学中占重要地位的行为科学学派,后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组织行为学,在心理学界也称之为组织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了一次跨学科的研讨会。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关人的行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进行研讨。例如,兵员选拔和训练需要心理学家参与;新武器的研制如何适合于人的使用,需要运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动员国民支持战争以及对敌人进行心理战,需要心理学;生产的组织、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学科的专家都被征用去研究战争中的各种问题,而人的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因此,这次跨学科会议主要讨论如何用已有的各学科的知识来发展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一般理论。经过讨论,最后大家同意叫“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用复数是因为它是一个“学科”,包括了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和动物行为的各种学科。组织行为学应该是行为科学的一种狭义的分支,是行为科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的初期发展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1952年基金会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成立拨款。1953年又为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密西根和北卡罗来纳等五所大学拨款,委托他们开展行为科学研究。同年福特基金会邀请一批著名学者,经过慎重讨论后,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1]。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行为科学确立之后被定义为:运用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测验等实证研究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发展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三个学科,后来就称为“组织行为学”。广义的行为科学,除了上述三个学科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律学、经营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习性学等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学科。视其应用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经济行为学(经济心理学),金融行为学(行为金融学),行为法学,行为会计学,传播行为学,消费行为学,行为医学,行为遗传学,行为胚胎学等等。可以说,凡是有人活动的领域,都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从而不断发展出新的分支学科。这也显示了行为科学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性。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组织心理学”这一概念,也有人称之为管理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去探讨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它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和学科分支,并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家夏因
(Schein,也有译为“薛恩”)在1980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一书[2]中认为,在美国,1965年组织行为学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1970年代该领域仍在形成当中,1980年代才算成型。此后,不同学科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性论文,大学相关科、系,特别是MBA纷纷开设此类课程。专门出版评论性论文的《组织行为研究》(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于1979年创刊,标志着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对组织行为的管理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四、行为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一般人认为,行为科学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引进中国,其实不然。
行为科学的前身是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在中国的兴起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贻春)为指导学生择业而发表了职业选择的演讲,这是中国最早的就业指导[3][4]。1923年陆志韦在东南大学开设“应用心理学”课程,并在当年6月的《心理》杂志第二卷第三号上发表“应用心理学概论”。其中论述到心理与工业效率问题。此外,1929年12月陈选善在为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莫斯西奥的《工业心理学浅讲》中译本作序时,就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术语。此时正是梅约进行霍桑实验的后期。由此可见,我国比美国早20年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1931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了莫若强著
的《科学管理
之意义与价值》一书。该书除了讲述一般科学管理知识外,还着重论述了工业心理学及其实际应用。另外,与此有关的人物也要列举几位。邹韬奋编译出版了《职业知能测试法》(1923年)、《职业指导》(1923年)、《职业指导实验》(1925年)、《职业心理学》(1926年)等。王云五在1930年由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印行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并在中央大学商学院做了《人事管理》的演讲[5][6]。这些译著的出版对于将西方的行为科学和工业心理学引进中国起了先驱者的作用。
以上人物都只是介绍和宣传者,尚不是研究者。而真正从事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人应是陈立教授和周先庚教授。陈立(1902-2003)留学英国,1933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被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心理系合聘为工业心理研究员。当年与清华大学周先庚等合作开展了工业心理研究,在北京南口机车厂和南通大生纱厂进行劳动心理的调查。1935年11月陈立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论》。由于种种原因,陈立在后来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和行政领导工作。在晚年又指导研究生从事工业心理学研究。
周先庚(1903-1996)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系主任。1935年与陈立、陈汉标等人合作,在南口机车厂开展了工业心理学研究,并撰写了“发展工业心理学之途径”。1936年发表了“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
就我国工业心理学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在昆明开办心理学讲习班和从事伞兵选拔等研究。因此可以说,周先庚和陈立是中国工业心理学的开创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李家治等成立了劳动心理组,专门从事劳动与工程心理的应用研究,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未能开展。
尽管工业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年代很早,但是由于未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它只在少数心理
学家中开展。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更是无人知晓。行为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而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管理理念和方法也被介绍到中国。从而揭开了行为科学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二)组织行为学在中国
1. 港台地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应该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发展。但香港地区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人很少,尚不能形成学界,其中主要学者也是来自台湾。台湾的组织行为学也是脱胎于工业心理学。对于台湾组织行为学发展起着重要贡献的,也是工业心理学家。大概在1981年左右,组织行为学从美国引进到台湾,到1990年代处在形成当中。但到了2001年左右已经成型。在某些领域,台湾具有钻机转盘
自己独特的样貌,而与西方迥然不同(郑伯勋,2002)[7]。
1970年代,以杨国枢为代表的台湾心理学家认识到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思路来研究东方人的心理是走不通的。于是提出了心理学研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台湾管理学界也重视本土研究,并进而扩展到华人组织的管理探讨。家族企业是台湾企业的特,它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成为台湾学术界的研究重点,而华人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探讨,就成为台湾组织行为研究的独到之处。关于台湾组织行为学的历程,郑伯勋在他的“台湾的组织行为学的立场:过去、现在及未来”一文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2.中国大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1979年在全国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的大潮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徐联仓、凌文辁也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心理学为企业生产服务的研究。应清河毛纺厂厂长的邀请,凌文辁进驻该厂,研究如何改善毛纺产品的检验质量问题。经过半年的跟班劳动、观察、记录,对多年的质检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质检中的问题,经过实验提出了改进措施,使该厂的漏检率降到了全国先进水平以下[8],获得了该厂领导和工人的好评。
1980年初,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举行第一届年会,凌文辁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心理学与企业管理”的报告[9],引起了企业管理界的极大兴趣。许多经济与管理杂志纷纷约稿,要求宣传心理学在企
业管理中的作用。如“工效学与质量分析”(《质量管理》1980年第4期),“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工效学”(《外国经济管理》1980年第4期),“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论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1981年出版),“行为控制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1981年第1期)等。这对我国引进行为科学起到了宣传作用。
1980年3月,应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之邀,凌文辁被借调到一机部参加一项与企业管理有关的调研活动。先在北京130汽车厂蹲点调查一个有争议的先进班组。经过一个月的跟班观察、记录、访谈等,最后写出了“班组‘集体意识’形成的探讨”调查研究报告(其减缩论文发表在1980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该文首次揭示了我国生产班组集体意识形成的条件及其表现。之后,由凌文辁设计了调查问卷,联合调研组在北京市和保定市就激励和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以“工人思想动态的心理学研究”为题,发表在1980年8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该文很快被美国《纽约时报》摘要报道,并称之为在中国首次使用了民意测验。这是两项最早在中国进行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所以美国学者在大连厂长、经理培训中心讲授《组织行为学》时,将上述研究作为案例向学员进行介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发表的两篇有关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报告。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全国机械工会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原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在此之前拜会了费孝通和陈立等人,以了解行为科学,所以他在会上以“把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工作建成为一门科学”为题,
阐述了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会前,纪向东和凌文辁专程去拜会费孝通,请他在会上做个演讲。后来他在会上做了“社会学和企业管理”的讲演。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的杨锡山教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在会上介绍了西方行为科学的内容。凌文辁详细地报告了《工厂班组“集体”意识的形成》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由于孙友余副部长的大力宣传和推动,许多学术界、企业界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同志都热情地支持和参与到行为科学在中国的创业中来。但这种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它经常会受到社会上和理论界的批判,斥责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宣传和鼓吹个人主义”等等。在这种压力下,有人退缩了,离开了,但还是有一批人在坚持着。1981年3月3日至8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孙友余任副会长)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行为科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1983年8月19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常委扩大会,讨论如何成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的有关问题。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在1985年1月20日至23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行为科学在中国得到了承认。杭州大学心理系承担了一机部的厂长经理培训工作。卢盛忠等主编了《管理心理学》作为国内最早的教材,经过多年的试用和修改,于1985年2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以后的20年里,行为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管理学院的纷纷成立和MBA教育引入中国,以“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名称替代了以往的“行为科学”,使行为科学分化成多门学科,反映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需指出的一点是,在1980年以前的中国,行为科学还处在宣传、介绍、引进阶段。从1981年起,中国才开始了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1981年徐联仓指导他的第一名硕士生陈龙将日本三隅二不二的PM量表在中国进行标准化,以满足当时干部测评的需要。杭州大学心理系的学者们也开展了干部素质测评的探讨。1981年1月至1983年8月凌文辁赴日本留学,重点学习组织行为学和心理测量学。回国后也参与到PM方法的推广中去。在测评中发现外国的领导行为理论和测评工具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所以,就开展了领导行为理论中国化的探讨,提出了CPM三因素模式[10][11],并通过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研究进行了验证[12][13]。此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杭州大学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大学心理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等年轻心理学工作者成长起来,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使行为科学的研究全面开花。到1990年代,管理学界的学者也纷纷投入到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中来,从而迎来了行为科学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五、结束语
在行为科学开始引进中国的阶段,孙友余等领导同志和企业界的追随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者却廖廖无几,只有陈立、杨锡山、徐联仓、凌文辁、卢盛忠、徐昶等人。而且后来一直坚持这一领域研究的,只有徐联仓、凌文辁、卢盛忠等。现在学界一些有知名度的学者,当时都还是学生。因此,这一段历史很少有人了解。为了将这一段历史记载下来,所以借此文做个介绍,以供后人了解行为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徐联仓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社,1993.
[2]Schein,E.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0.
[3]方俐洛,凌文辁. 劳动心理学[M]. 北京:团结出版社,
1988.
[4]方俐洛,汪慧丽,于国丰. 工程心理学[M].北京:团结
出版社,1989.
[5]许康,劳汉生.中国管理科学历程[M].石家庄:河北科
技出版社,2000.
中国工程与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
[6]许康,劳汉生.中国管理科学化的历程[M].长沙:湖南
科技出版社,2001.
[7]郑伯勋.台湾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去、现在、将来.“组
织行为在台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1日,台北.
[8]徐联仓,凌文辁.提高毛纺产品质量的工效学研究[J].
心理学报,1981(4).
[9]凌文辁. 心理学与企业管理[M]. 孙友余等. 论政治思想
工作科学化,1981.
[10]凌文辁,陈龙,王登. 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的建构[J].
硝酸镁
心理学报,1987(2).
[11]Ling, W.. Pattern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ssessment in
China[J]. psychologia,V o1.32 No.2,1989,  Kyoto, Japan. [12]凌文辁,方俐洛,高晶,艾尔卡.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
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J]. 心理学报, 1991(3).
[13]Ling, W., Chia, R.C. & Fang, L.. Chinese 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V ol.140,Number 6,729-739.
(责任编辑:许陈生)
Behavioral Science in China
Ling Wenq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management has undergone three developmental periods, namely, classical period of rational managemen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havioral science development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science of management from the 1940s onwards. Science of management of
modern times has now entered the period of “human centricity”, which has drawn favorable attention from the circle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his essay will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of behavioral science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scientifi c subjects, and then focus on its introduction in China. As a witnessing participant of the introduction, I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to write this article to memorize the precursors who have now retired or passed away.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 industrial psycholog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新型功能材料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4:2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07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理学   研究   管理   工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