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邹十践
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
       
        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积累知识
3d打印课程设计
        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江苏健康网       
投资区域        敢于向权威挑战
北京导航       
        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英国科学家汤姆逊
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因此,玻尔用量子论否定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理论。他因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取得辉煌成果,而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怀特韦德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0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型   电子   理论   获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