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兴宁市技工学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
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
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对原始儒家由近及远、由人到物之“仁”的情感进一步显化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二程言:“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朱子云:“盖仁义礼智四者,仁足以包之。”可见,儒家德性观念以“仁”为其核心,而后宋儒深感“爱不足以尽仁也”,提出“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胡 温
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将仁提升到了万物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层面,正如二程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以礼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持与播音>因为你英文
就伦理思想而言,《孟子•滕文公上》载有:“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据《礼记•礼运》记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原始儒家将“五伦”置于社会生活伦理范围之中,并定义了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角应践履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使之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系统。到了汉代,君臣、父子、夫妇此三种又被视作最重要的伦理关系,或称之为“三纲”。《白虎通》记载:“三纲者何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恰恰又被后人所诟病,而实际上汉儒之论反映的正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双向互动互通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凸显了儒学从一种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此外,《礼记•曲礼》载有:“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坊记》记载:“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为政》载有:“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子夏言:“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在儒家以周延的伦理道德思想建构的实际生活中,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当中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文化的使用习惯上,伦理主要指的是社会规范,而道德更多的是指个人品格。不难看出,在传统社会,孔孟更多的是围绕“仁”进行德性的向内探寻,并以德性德行即是道德的行为,而德性则是指道德的品质。在中国传统社会,“德”字兼有德性和德行之义。而在孔子及其之前,大体在西周与春秋时代,“德”多指德行,《诗经》中已经出现,而《论语》中也已明确出现“德行”的概念,《论语•先进》记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原始儒家,对于德行和德性并不做严格区分,因其均是德目之所在。(早期儒家并不明确区分德性和德行)来形容人的道德性质与行为的道德性质。而在伦理思想方面,则彰显出以礼为中心的社会道德伦理系统的规范性。
(三)以中道为根基的修养观念
就修养思想来看,儒家有一个最重要、最高的行为尺度或称之为行为准则——“中道”思想。
那么何谓中?朱子对其有简明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论语》载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就行为方面来看,中道就是不狂不狷,或称“中行”。《孟子》记载:“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就精神方面而言,中道就是常道,守常道,故又称为“反经”。显言之,一个人若能在精神和行为上达至此种标准,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即是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地,同时也是至难之事。孔子常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正如《中庸》所记载的:“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将慎独看作主要的独立工夫,讲求从内在的“中”来构建行为方面的“和”,以达成“修身以道”。可见,注重以道德修身为根本的精神修炼也是儒家修养思想的取向,此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儒家修养观念体系蕴含有丰富的范畴,以“中庸”或“中道”为基础的重视人的精神修养与工夫实践或许是其核心和主体特征。大体来说,构成儒家的核心价值系统奠基于五帝时代,虽然当时已形成具有阶级关系的萌芽,然其本质并不是西方式的奴隶社会,也并非亚细亚式的东方专制社会,依邹昌林所见,这在本质上是“属于礼文化模式的早期文明社会”。我们要基于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结合儒家经典对深层次理论问题进行探源性剖析。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1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800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家   伦理   德性   社会   层面   思想   观念   记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