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离子电池高温诱导热失控试验研究

三元锂离子电池高温诱导热失控试验研究
作者:窦文娟 王栋 王正超 贾隆舟 郑莉莉 戴作强
来源:《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1年第04期
        摘要: 針对频频发生的锂电池热失控事故,本文使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metry,ARC)的“Ramp”程序,外部热诱导一款2.6 Ah的圆柱形Li(Ni0.5Co0.2Mn0.3)O2(简称NCM523)电池触发热失控,探究了100%,75%和50%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电池热失控的特征参数,并比较了“Ramp”程序和广泛使用的“HWS”程序的差异。同时,对100%,75%和50%不同SOC电池热失控起始温度T1、触发温度T2和最高温度T3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池SOC越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越差,热失控爆炸所释放的能量越大,热失控最高温度为715.4 ℃。三者热失控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32.68,32.5和14.27 kJ,相当于7.37,7.32,3.22 g(trinitortoluene, TNT)爆炸的威力。“Ramp”程序较“HWS”程序试验耗时较短,可模拟环境升温对电池的影响。该研究为电池热失控的预警及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三元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 热失控
        中图分类号: TM912 文献标识码: A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为坚持推动绿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的全国两会中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转形,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1]在节能减排政策的驱动下,新形能源产业链迅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平台高、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低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储能电网[24]等领域。但是电池安全事故的发生,制约了高能量密度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在中国最大的充电运营商特来电和《电动汽车观察家》联合发布“2020年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分析”中,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12月被媒体报道的烧车事故(自燃+冒烟)有124起,相比2019年增加253%,其充电、静置和行驶3种状态分别占23%,38%和39%。触发锂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是电池内残留的金属颗粒刺破隔膜、高温热、电滥用以及机械滥用[59]。Feng X N等人[10]总结了某款三元/石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的热失控过程,热失控过程中的热量主要由SEI膜的分解、负极与电解反应、正极与电解液反应、电解质分解及大面积内短路所贡献[11-13]。为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可将电池热失控过程总结为3个特征温度{T1,T2,T3}[10.14-16]。高安全性的电池具有高的T1和T2温度,低的T3温度。T1为自产热的开始温度,与SEI膜的分解有关;T2定义为电池温度速率超过1 ℃/s的温度,通常由嵌锂负极与电解液反应、内短路释放焦耳热、正极析氧与电解液反应等触发;T3是热失控过程的最高温度,对应于热失控过程中总的能量释放。前人已有不少关于高温热失控的研究,但是电池在实际使用
工况下热环境复杂,需用更贴近实际情况的触发方法研究热失控的过程。本文采用加速热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metry,ARC)的“Ramp”程序模拟环境,以恒定速率升温热诱导电池热失控过程,研究了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分别为50%,75%和100%的NCM 523电池高温热失控的特征参数,并比较该方法与“HWS”程序的差异。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试验设备与方法
        1.1试验设备
        加速热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 ARC)是一款为测试样品提供绝热环境的量热仪,主要为了得到测试样品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以评价其危险性。本研究使用的ARC为英国赫尔有限公司(Hel Limited, HEL)生产的BTC 130型号量热仪,其腔体直径13 cm,深20 cm,配备1根温度传感器,主要适用于圆柱形电池及小的方壳和软包电池测试。试验台搭建如图1所示。
        1.2试验方法
        1)“Ramp”程序试验方法。“Ramp”程序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ARC的“Ramp ”程序,通过外部热诱导的方式触发电池热失控,其试验原理为:ARC腔体按照设定温升速率加热升温,通过空气对流将热量传递给电池,使电池升温,直至电池热失控或达到试验截止温度,停止试验。
        2)“HWS”程序试验方法。ARC的“HWS(heatwaitseek)”程序试验原理为:ARC装置通过加热丝将电池从室温加热至设置的试验开始温度,待电池温度稳定后,加热丝工作使电池温度升高一个步阶,系统转入等待程序,等待程序是为了让样品和量热腔三者达到热平衡,使系统更精确的搜寻到样品的自放热反应。等待过程结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搜寻程序,对样品温升速率进行探测,如果搜寻到样品的升温速率大于系统所设置的自放热判据(0.03 ℃/min),则系统判定样品出现自放热,进入绝热程序,记录自放热速率,并始终保持量热仪的温度与样品温度同步,避免样品热散失,提供绝热环境,追踪样品的放热反应。此时,样品温度的升降只与自身的反应有关,如果升温速率小于0.03 ℃/min,则ARC将以设定升温步阶继续对样品加热,继续搜寻阶段,直到在某个温度下出现自放热情况或加热达到终止温度,“HWS”程序原理图如图2所示。ARC“HWS”程序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
        1.3试验电池
        本文的试验对象为某品牌生产的商用18650型NCM 523电池,电池正极材料为NCM 523三元材料,负极为石墨,电池额定容量为2.6 Ah,放电/充电截止电压分别为2.75 V/4.2 V。试验开始前使用充放电仪,以0.5 C倍率充放3个循环至所需荷电状态。
        2试验数据与分析
        2.1电池比热容测定
        使用ARC测试电池的比热容,试验过程首先将炉腔温度与电池温度加热至30 ℃,并控温一段时间,然后加热器以恒定功率给电池加热至40 ℃,热量被样品完全吸收,通过热量计算获得样品比热容。计算方法为:加热器恒功率加热量Q1=UIdt,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被样品完全吸收Q2=mCpdT,根据热量守恒定律,UIdt=mCpdT,可得
        Cp=UI/(dT/dt)m
        其中,Q1为加热器提供的热量;U为加热器的输出电压;I为加热器的输出电流;Q2为样品吸收的热量;m為样品的质量;Cp为样品的比热容。
        在比热容测定过程中,电池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通过比热容Cp测定,比热容Cp测定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拟合后,电池加热测试阶段的温度与时间关系为T=0.047t+4.731 1,计算得该电池比热容Cp=1.154 J/g·℃。其中,T为电池温度;t为电池升温时间。
        2.2荷电状态对电池热失控的影响
        将电池以“Ramp”程序触发热失控,100%SOC电池“Ramp”程序的热失控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a可以看出,试验初始阶段,腔体温度以2 ℃/min匀速上升,热量通过空气对流传递到电池,使其升温。当电池温度为Td=106.1 ℃时,电池电压突降至0 V附近震荡,这是由于电池隔膜局部受热收缩,Li+传输通道关闭,并且造成轻微内短路。当电池温度为T=124.4 ℃时,明显观察到温升速率突然下降,这是因为电池泄压阀破裂,电池内部高温气体带走部分热量导致电池温度突降,高温气体源于SEI膜分解反应、微短路及电解液气化。泄压阀破裂后,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与空气直接接触,加剧了内部物质的反应,并导致电池温度继续升高。当电池温升速率持续大于1 ℃/s时,定义为电池热失控的触发温度,此时电池内部副反应剧烈,电池温升迅速,随时可能发生热失控,该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为244.4
℃。此后,电池急剧升温触发热失控,热失控最高温度为715.4 ℃,热失控过程最大温升速率dT/dt(max)为619.22 ℃/min;由图4b可以看出,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电池与腔体温差ΔT及温升速率随电池温度变化而变化,当电池温度为T1=84.9 ℃时,温差最小,这意味着此后电池内部开始产热升温,热量源于SEI膜分解放热。75%和50%SOC电池“Ramp”程序的热失控过程如图5和图6所示。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0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94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池   温度   失控   样品   热量   试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