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基因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颌面部的创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均可造成牙齿、牙周组织、颌骨等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的缺损。现有的修复手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临床需要。1995年,Baum[1]首次描述了基因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六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再生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已经成为国际口腔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2-6]。因此,本文将对基因转移技术以及基因在口腔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原云南省委书记高严
1基因的途径和常用载体
协和医院皮肤科>上港集箱基因技术,一种新的策略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基因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体外间接基因(ex vivo)和体内直接基因(in vivo) [3,6]。无论间接还是直接基因转移都需要借助载体才能将外源基因转入靶细胞内。目前载体系统主要分为病毒和非病毒两种[3],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AV),腺相关病毒(AAV),逆转录病毒(RV,包括慢病毒载体),单纯疱疹病毒(HSV),杂合病毒等[7-9]。非病毒性载体有裸DNA、脂质体与脂质体复合物、纳米颗粒等[3]。
原云南省委书记高严
陈庆炎2基因在口腔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2.1 颌面骨组织再生:用于颌骨缺损的靶基因很多,作用机制和环节不尽相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基因。Park等[10]应用脂质体和腺病毒载体分别将BMP-2基因导入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比较了两种载体的体外、体内成骨能力。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腺病毒组的转染效率是脂质体组的两倍。当将基因修饰细胞复合明胶海绵植入大鼠下颌骨的骨缺损区,BMP-2可以在体内表达2 周以上,促进了下颌骨骨缺损的修复,其中腺病毒组4周后骨缺损几乎完全愈合,而脂质体组相对新骨形成速度较慢,6周后骨缺损基本愈合,阴性对照组8周时仍未见骨愈合。Zhao等[11]用腺病毒介导的BMP-2转染BMSC细胞,结合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可以修复下颌骨的缺损,获得矿化密度较高的新生骨。Chang等[12]应用腺病毒载体携带BMP-2,体外修饰BMSC,并植入小型猪的上颌骨缺损区,实验组的骨缺损在3个月后完全修复,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为成熟的编织骨且钙化良好。近期,Ke等[8]应用安全性较好的AAV病毒载体介导BMP-2体外修饰BMSC,并将其植入兔子的上颌骨缺损,颌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显著提高。Ashinoff等[13]研究通过腺病毒介导的BMP-2 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牵张成骨部位新骨形成量显著增加。
蛇咬伤病人的护理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8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缺损   口腔   载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