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双城”联动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战略

湾区是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
战略支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可见,充分释放广深“双城”联动效应、广州与深圳联手共建世界级创新平台,是广州市勇当排头兵的重要抓手。基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广州如何充分联动深圳释放“双城”联动效应、如何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广州“十四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问题。
广深“双城”联动
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战略
◎ 丁焕峰  周锐波 刘小勇
一、引言
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核心。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建设,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表明粤港澳大
摘 要:广深“双城”联动要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发展目标,牢牢把握集聚和开放两个核心要义,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转化服务三大支撑体系,不断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支撑引领、整合协同、开放门户和辐射带动等四个方面功用。
关键词:广深“双城”联动 创新发展 世界级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1.001
【基金项目】2020年广州新型智库书记市长圈题研究项目“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2020GZZK07)成果。
二、世界级创新平台的内涵与建设经验启示
(一)世界级创新平台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经过对相关文献综述和典型城市经验借鉴研究后发现,世界级创新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最高等级的城市功能和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预示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配置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其内涵是指具备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能力,拥有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
系和应用转化服务体系等功能,位于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和中心地位,对全球创新发展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世界级中心城市或城市区域。
区域集聚性和全球开放性是世界级创新平台的两个核心要义。创新是一项开放、合作、交互的系统性活动。世界级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高端要素的黏结点和枢纽站,具有区域集聚性和全球开放性两大特点。能量能级和流量流速则是评价世界级创新平台的两大标准。世界级创新平台需要足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量和流量,能量能级代表科创活动的强度密度、产出规模及其世界地位;流量流速反映的是科创活动的联动要素、流动速度、联系对象、服务范围及影响程度。总之,只有“吸附”的集聚力和“辐射”的扩散力表现得强大且均衡,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才能更牢靠。
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创新协同、开放创新合作、创新辐射带动是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四大功能。首先,世界级创新平台自身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具备“从0到1”的颠覆性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这源于科技自立自强,体现在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集聚、策源和涌现能力,是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内在动力。其次,世界级创新平台拥有较为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能发挥“1+1>2”联动效应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具备区域协同、高效创新合作能力。这要充分发挥共享、学习和匹配等创新效应,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提高区域创新发展效能,是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的根本保障。再次,世界级创新平台拥有对全球流动性创新资源较强的网络通达性和地区吸附力,具备对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是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的根
本保证。最后,世界级创新平台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产品转化、输出和扩散能力,反映在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是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的根本目的。
(二)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分析研究世界级创新平台的典型代表如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科技园和中关村科技园等,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一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例如,硅谷集聚了斯坦福等著名高校、数十家国家级研究中心、几万名工程院院士,其开放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了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入,形成了多样性高素质人才池。二是 “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创新过程是多种因素聚合在一起促成的“化学反应”,硅谷和东京的创新发展之路证明,其成功离不开“产学研”的协作。三是巨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大
型优势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够引领带动一批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这种先发优势具有“马太效应”,对其他地区会形成极强的竞争优势。四是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服务。一方面,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和利益平衡者,在制定战略布局规划、突破体制“瓶颈”、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实施产业科技攻关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越来越密切地与创新活动结合,以全球的视野科学规划和服务城市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地区创新发展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五是发达的金融市场。任何创新型活动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从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到产业化的各阶段,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资金流动,特别是技术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市场扩大的环节。六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从纽约与东京等的发展历程看,这些城市都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工具的建设,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和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级创新平台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积极谋划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成为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优势发展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和三大城市的责任担当和特殊功用。
三、广深创新发展特征与广深“双城”联动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珠三角整体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在2000—2005年间、2015—2017年间的平均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速,而在2005—2015年间略低于全国(图1)。
(二)广东城市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第一,从时间轴演化过程来看,广东省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由单核核心集聚阶段,向 “多核心、多节点”发展,最终向多中心链式网络阶段完善。广州市和深圳市的核心作用在演化过程中越发强烈,同时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呈现广深核心双星璀璨,东莞、佛山、珠海等亚核心交相辉映的多中心形式,核
心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并呈N字形轴线发展,核心城市强强联合,表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层级结构,以及“廊道式联系、枢纽式辐射”的网络核心—外围层次特征(图2)。
第二,从空间上的网络格局来看,广东省创新网络属于枢纽—网络式的结构。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并非绝对自由,城市对核心城市的依赖度较高,核心城市在网络中的连通作用一定程度也依托于腹地城市,可以认为广深创新网络符合“依托腹地支撑条件的多中心枢纽—网络”结构。分行业的子网络分析显示,网络的枢纽结构并非固定死板,不同子网络枢纽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图1 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发展情况
10
图2 广东省城市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图(2000/2005/2010/2015/2017)
2017年
2000年2005年
2010年2015年
密度与规模等网络特征也因产业而有所差异,充分反映出网络的动态性与多中心性。
第三,从探究网络结构的多元影响因素来看,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创新制度是影响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有阻碍作用,产业差异与创新制度均有利于创新合作的达成;而社会文化差异因素对创新合作的影响不够显著。
(三)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创新比较优势
图3用面积图的形式展示了2014—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分行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图中面积越大,代表专利授权数量越多(后续使用数据均为国内专利数据,香港、澳门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与其他9市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创新产出向部分城市和部分行业集中,其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信服务(I63)、电子设备(C39)、医药制造(C27)、电气机械(C38)等,城市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深圳聚集着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电信服务(I63)企业,使得深圳在这一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广州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C26)上的专利数量最多;东莞与深圳创新合作方面紧密联系,因此东莞的创新产出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电信服务(I63);佛山在专用设备制造业(C37)上的专利数量最多。
根据显性技术优势公式计算出粤港澳大湾区9座城市(除港澳)34个行业的显性技术优势,确定各城市的优势领域,用阶图形式对结果进行展示(图4),其中横坐标表示9个城市(除港澳),纵坐标表示 34个行业。图内块表示该地区在该行业上具备比较优势,块中的数字为显性技术优势系数(或产业区位熵),块的颜越深表示集聚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图中的空白部分表示不具备比较优势。由阶图可以直观展现城市创新活动和产业活动的布局、分工和同构等现状。
根据各城市创新分工情况,可以发现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更加集中在中心城市之中,具有较多创新优势行业的城市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其中广州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最多优势行业的城市,广州与深圳的创新优势行业基本上是不同的,表明广深具有深度合作的基础。中山、江门、珠海这三座珠江西岸的城市在医药制造业(C27)、化学纤维制造业(C28)上的生产优势较为明显,惠州和肇庆在农业之外,承接了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和金属制造等产业的生产。
(四)广深“双城”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1.广深“双城”的创新概况。广州和深圳的创新条件基础和发展环境明显不同,在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和企业科技活动等方面差异明显(表1)。第一,广州的研发投入远低于深圳,R&D经费支出不及深圳的2/3。广州的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高新技
图3 2014—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
分行业发明专利授权理
1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86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世界级   平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