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简介
胡开志(1970—),男,江西宜黄人,助理农艺师,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20-09-08
摘要红薯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本文分析了宜黄县红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红薯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当地红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薯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江西宜黄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4-0035-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4.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宜黄县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胡开志1刘翠华2邓芳2刘剑青2*
(1宜黄县圳口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宜黄344409;
2
宜黄县农业农村局,江西宜黄344400)
红薯作为绿食品,因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日渐被人们认同而备受市场青睐,鲜薯消费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休闲文化的兴起,红薯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红薯制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潜力巨大[1-4]。宜黄县农村有种植红薯的良好基础和加工红薯产品的传统工艺,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的传统产业。如何使这
一传统产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做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关系到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局。
1宜黄县红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1自然条件适宜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无霜期280d 左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尤其是轻壤质土地占耕地面积的70%左右,非常适合种植红薯。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赋予了宜黄县红薯在泽、口感、品质、营养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
1.2种植基础良好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宜黄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各队靠集体生产经营红薯,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充饥度荒食品。改革开放之后,家家户户仍保留种植红薯及将其加工成淀粉、粉丝的传统习惯,至90年代末期,红薯栽种面积和加工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以棠阴镇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面积达700hm 2
,红薯粉丝小
作坊达200余户,产量接近1500t ,并涌现了“红胖
子”“凤凰”“甘棠”“宜欣”等一批红薯粉丝品牌,因其泽剔透、味道纯正、久煮不糊等优点,深受抚州、南昌、深圳、上海、武汉、西安等国内20多个城市消费的好评。2019年,浙江客商邵某成立宜黄辉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专业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福建顺昌源隆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在梨溪镇中和村试种“台能七号红心薯”面积约11hm 2,产量达60t/hm 2
(两季相加),制作成米老薯、快乐番薯等红薯制品,实现平均利润7.5万元/hm 2,为宜黄县推广鲜食蒸烤型
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
红薯新品种提供了示范效应。1.3产品供不应求
宜黄县红薯粉丝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截至目前,棠阴镇有粉丝家庭作坊上百个,他们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消费者对棠阴薯粉丝独特口感也非常认可。制作原料一般有2种:一种是用本地纯红
薯淀粉制作,售价为6元/kg ;另一种是从外省调运木薯粉与玉米粉混合制成,售价为6元/kg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约200hm 2,鲜薯产量近4500t (其中
鲜食、饲料等占70%,用来加工粉丝的商品红薯不足30%),仅能加工纯薯粉丝300t ,而这100余户粉丝家庭作坊基本上是全年劳作,每户生产粉丝量6~8t 不等,总产量约700t ,说明有近400t 粉丝原材料是来源于外地的混合粉。由此可见,一方面宜黄县红薯粉丝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鲜薯产量却又满足不了本地加工的需求[1]。
2宜黄县红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种植面积小而散
宜黄县基本上是用自留地栽种红薯,以家庭自给自足为主,市场自产自销为辅。全县集中连片1hm 2以上红薯种植大户寥寥无几,尚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4期农艺学
35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4期农艺学
产业化种植基地。
2.2栽培品种单一
宜黄县红薯绝大部分是淀粉型品种,如湘薯6号(俗称黄皮粉薯),农户长期自行繁育,导致品种种性退化,产量不高,淀粉含量下降。对饮料加工型、特保健型、茎尖蔬菜型等红薯品种众知之甚少,种植几乎为空白,无法满足市场多用途需求[2]。
网络狂飙
闪电f402.3精深加工薄弱
宜黄红薯品质好,但仍停留在淀粉和薯丝粗加工阶段,其中红薯粉丝家庭作坊100余户分散经营,卫生堪忧,包装简易,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外地粉丝也贴有“棠阴粉丝”标签,致使“洪胖子”等一批品牌粉丝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产品只能销往小型批发市场。红薯产业链不长,特别是缺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薯条、薯片、素、酒精、有机酸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
2.4技术人才匮乏
一是宜黄县多数青壮年纷纷离开农村选择外出务工,留守从事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比较普遍,懂集约化经营、智能化种植、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运作的能手较少,使红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难以广泛运用与推广。二是宜黄县乡镇农技人员老龄化、兼职化日趋严重,技术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农户沿用传统种植方式,技术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2.5品牌创建滞后
宜黄红薯粉丝历经30余年的发展,产品虽有一定的认可度,但因缺乏战略思维和品牌意识,企业从原料收购到加工包装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相关行业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引导,生产竞争无序,质量鱼龙混杂,产品有名无牌,致使宜黄县“红胖子”“凤凰”等一批红薯粉丝至今未能进入大型超市、连锁专卖,更谈不上创建省级或国家级驰名商标。
2.6扶持政策缺失
一是对红薯种植规模达5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及其他经营主体,在产业直补、融资贷款、基础建设等方面尚无具体的扶持政策。二是对新建规模以上红薯加工企业,在用地用电、品牌创建等方面,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
3推进红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做好产业规划,扩大种植规模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将全县规划并打造成3个红薯种植示范区。一是借助棠阴粉丝加工的传统优势,以棠阴镇为中心,带动圳口、南源、神岗等乡推广种植高产淀粉型(如湘辐1号)红薯面积1500hm2,可实现加工粉丝5000t,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
签订单,筛选产量高、品种好的红薯种子免费发放给
农户种植,以统一市场价回收。二是借助福建顺昌源
隆商贸公司的销售平台,以梨溪镇为中心,辐射周边
凤冈、桃陂镇推广种植鲜食蒸烤型红薯(如台能七号,
俗称红心薯)面积700hm2,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该红薯品种可制作薯片、薯脯等系
列产品,既能带动宜黄县红薯产业发展,还能增加村
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借助本地乡贤乐乡华“宜黄狂飙
小子”特小吃加盟连锁这一平台,根据市场需求,试
种和推广饮料加工型(如湘薯15)和特保健型(如花
心王紫薯)红薯品种面积700hm2[3]。以黄陂镇为中心,通过“大型公司+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带动黄水上游其他乡镇种植不同用途的红薯系列品种,形成红薯品种齐全的产业结构,促进红薯产业大发展,将宜黄县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薯之乡”。
时域均衡3.2瞄准国际市场,发展精深加工
一是要瞄准浙、闽、台等农业发达地区,引进一批
与红薯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企业,
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
模式,发展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薯片、薯脯、素提取
等精深加工企业,研发酒精、糖类、味精、有机酸等高
附加值产品,以此带动宜黄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
时,鼓励本地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大学莫迪利亚尼
生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形成红薯产业投资多元化发
展格局。二是要在棠阴集镇规划建设用地10hm2打造红薯加工园,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采取租赁方式,将宜黄县分散红薯小作坊集中到粉条加工孵化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品牌,实现产品可追溯性,培育一批省内乃至全国闻名的红薯粉丝品牌[4]。
3.3创建地标品牌,建设专业市场
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江西省生
态文明示范县的靓丽名片,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
宜黄县生态、绿、有机红薯系列产品,培育并创建“洪胖子”“宜丝芗”等一批红薯粉丝成为“三品一标”拳头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销售、连锁专卖、直供直销。二是要充分利用竹荪、种子在全国的知名度,在高速挂线附近规划建设用地20hm2,共建共享含检测、仓储、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宜黄县农产品的市场辐射力。
3.4搭建服务平台,出台扶持政策
一是要搭建融资平台。成立农业信贷政策担保机
构,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二是要搭建
(下转第39页)
36
(上接第36页)
培训平台。建立县、乡、村3级红薯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中心,引导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生产大户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为红薯产业发展服务的技能。三是要创新金融机制。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房屋、土地经营权、红薯折价评估抵押业务;保险机构要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红薯产业保险品种。四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强与省内外红薯科研单位交流和联系,从种苗选育、田间管理、精深加工等方面,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不断选育红薯特新品种、推广使用新农具、研发加工新产品、创建红薯新品牌。五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设立红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尽快制定出台推进红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标准种植、机具推广、人才建设、用地保障、冷链物流等方面,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把宜黄小红薯打造成集种苗培育、绿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使宜黄县成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之地。
4参考文献
[1]袁为洲,刘朝晖,曹秀桃.红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粮食
科技与经济,2006(2):36-37.
[2]余霜,李光,邱玥,等.紫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77-178. [3]麻建东.泗县红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
业科技,2012(3):369-370.
[4]王统丽.大化县高淀粉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
农业科技,2013(10):317.
3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对策
3.1政策引导再生稻生产发展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转变思想认识,确保粮食
生产安全,科学规划再生稻生产发展,结合本地生产
实际,制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宣传引导种植户适度
规模发展再生稻生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领作
用,优先培育一批再生稻生产主体,协调产销关系,有
序引导再生稻生产发展。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
点对水稻品种、关键生产技术环节(机插、机收)、品牌
创建、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补助。据悉,2020年合肥市
财政对种植面积超过13.33hm2的再生稻种植户给予2250元/hm2的财政补助。肥东县从稻谷补贴中抽取部分资金优先支持再生稻生产,对种植面积在3.33~13.33hm2的再生稻种植户,给予1800元/hm2的财政补助。市、县财政奖补政策的相继出台,激发了种
植户种植再生稻的信心,推动了全县再生稻产业的
发展。
3.2产业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
充分发挥肥东县稻米产业协会、产业联合体作
用,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建立“企业+基地(种植户)”产
业一体化体系,加快肥东县再生稻米产业化开发,有
效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统一优质品种、
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管理方式、统一
订单收购、统一精深加工、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市场销
售的生产经营模式,保证稻米质量性状一致、保证产
品销售品牌化,切实提高再生稻种植效益。2020年,为
进一步整合全县稻米资源和产业规模优势,由3家稻
米加工龙头企业和4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发
起成立了肥东县稻米产业协会,有效发挥协会自身优势,整合水稻种植资源,引进先进种植模式,并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打响具有肥东地方特的大米区域品牌,促进肥东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5]。
3.3技术助力再生稻生产发展
积极开展再生稻优良品种筛选等相关试验示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优良品种,实现再生稻种植品种统一化。进一步完善再生稻生产体系,突出“优、绿、减”,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肥水药精确管理、两季机械收割等优质绿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全面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防控及节水灌溉等清洁生产技术,做到精准施肥、用药、灌水,减少了化肥、农药及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质。继续研发配套适宜的农机具,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根据再生稻生产实际,调窄收割机履带宽度,尽量减少稻桩碾压面积;加宽收割机割台,扩大收割面积,尽量多保留稻桩;改进收割机秸秆粉碎抛撒装置,做到秸秆粉碎后能均匀抛撒田间,最大限度减少秸秆覆盖留茬稻桩,有利于再生芽萌发生长。
4参考文献
[1]张琨琨,张文豪,张丹丹,等.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
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14):22.
[2]施能浦.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及开发利用类型[J].中国稻米, 1997(4):14-16.
[3]陈展鹏,周薇,涂军明,等.蕲春县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
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7-19. [4]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等.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
分析[J].中国稻米,2018,24(5):68-72.
[5]罗昆.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
学,2016,55(12):3001-3002.
王德兵: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3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8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薯   发展   产业   种植   生产   再生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