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十大创新商业模式

该榜单由医药商业评论杂志评选,参考标准主要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NO.1:搜药的第三方订药平台。搜药公司通过网络在线订购和呼叫中心订比价的选择,并在极短时间内就拿到所订购的药品,被誉为“药业携程”。
NO.2: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3亿,并以每年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人居家养老而非养老院养老是主流观念,大量家庭
NO.3:区域营销型医药商业浮出。东盛英华的转型在2007年更为彻底,彻
2007年销售规模略在上升亿元)的情况下,利润增幅不小。它的高层在2007下半年重点拜访了300家
300家供应商和下游的800家供应商合
NO.4:爱康国宾管理式医疗服务。体检+健康托管。2007年8月9日爱康
NO.5:佳美口腔连锁。这是一家轻资产的口腔医疗连锁,说是连锁,其实
2007年已由前一30多家增长至近100家;重行业标准,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
170家连锁。
年获得了1000万美元投资,新一轮4000万美元即将拿到。
NO.6:好医生医学教育。网络在线教育是2007年投资界最大的看点之一,包括中华学习网等多家机构均已获得风投。好医生医学教育针对中国为数众多的医生进行在线视频教育,并与医生最为看重的学分相结合,目前拥有大量用户。随着中国对农村医疗及城市社区医疗市场的日益重视,未来针对该领域的网络教育市场仍然十分巨大。
NO.7:卓信医学传媒定向传播。该公司依托国内两家传媒出版集团改变试点单位之一的吉林出版集团,先后投资创办了《医师报》《中国社区医师》和《中国医院院长》,这些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针对医学各个“小众”领域,争取成为该领域里最优秀的媒体。但上述媒体仅是卓信出版业务的一部分,未来它还将有更多的媒体出现,包括不同形态的媒体。
NO.8:阿亮医生网。中国医疗网站已经出现了几百家,但很多都只是信息站,是典型的拷贝粘贴内容那种类型的。阿亮医生网的核心在于,它大规模采用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三级以上医院的、现任在职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级别以上的医生来向用户咨询。从而获得好的用户口碑。
NO.9:家富富侨保健连锁。重庆市家富富侨保健公司主营业务是足浴按摩,创办于8年前,至2006年已在全国拥有365家分店(含加盟店),营业额为7.2亿元。2007年10月,IDG将对其投入约3000万元人民币,换取约35%的股份,这笔资金的用途将用于开设“顶级豪华直营店”。
NO.10:益身康健电话营销。益身康健的率先是以电话营销方式推销保健品,并以交换广告及商媒共赢的模式极力推广电话号码和产品促销信息。但2007年后开始转向收藏品,无论怎样,它把呼叫中心发挥到极致的这种模式,已引来众多模仿者。
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迅速,成为外资进入的重点领域之一。外资在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民族医药工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业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政策和制度没有促进中外医药产业的公平竞争,客观上扩大了外资药品的市场主导权。
“洋品牌”不断扩张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辉瑞、默克、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介绍,医药产业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敏感产业,外资的进入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了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不少产品已实现了进口替代。但是,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迅速扩张,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冲击严重,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在我国生产的800多种西药中,超过97%为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
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据了解,目前外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医药产品销售总额中占据27%左右的份额;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占有;有些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垄断,如礼来公司占据了我国胰岛素市场99%的份额。
超国民待遇助长“牛气”
中国医保商会在《中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内资医药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既有技术水平差别的主观原因,又有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政策以及以药养医、医药不分家的药品流通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端湜介绍,在产品定价上,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根据原国家计委2000年12月实施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指通过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药企)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价格可以高出35%,其它剂型可以高出30%。
此外,许铭还指出,在以药养医、医药不分家的现行体制下,医院销售药品的价格可以在进货价上顺加15%,导致医院对高价药的追逐,出现了“药品越贵越好卖”的怪现象。而这些高价药绝大部分是合资药
、进口药。“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药价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资制药企业对药品价格的拉动。”许铭说。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朱军认为,去年5月1日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能超过2种”,这在客观上扩大了外资药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因为,原来医院招标时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一般进3种到5种,其中一种是进口药。而现在只能进两种,医院就会选择一种价格较高的进口原研药,再加一种价格较低的国产仿制药。
外资并购威胁产业安全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迅速,因此跨国企业纷纷以合资、并购等多种形式展开投资行动,其扩张趋势日益明显。他们的主要手段有:并购国内大型企业以在非专利药生产上获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并购国内分销领域的龙头企业,以扩大在华营销网络;为利用我国丰富的疾病资源,降低临床试验成本,并购研发能力突出的新兴企业,以抢占生物制药研发先机等。
许铭认为,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为防止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政府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等政策法规虽已出台,但不少规定较为空泛,对于外资进入及并购没有明确而细致的约束。
“我国禁止外资从事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如传统中药饮片炮制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列入《野
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中药材加工禁止外商投资,但不少跨国公司通过对中药企业的并购,以打‘擦边球’的方式,获取稀缺中药资源,占据传统中药市场份额。”许铭说,对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文件中应该具体列出外商可投资的比例、金额大小,这样规定才有可操作性。
业内专家指出,针对外资企业不断蚕食我国医药市场份额的趋向,有关各方特别是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要加强沟通与互动,尽快建立医药产业损害预警平台。尤其要加大对在华大宗医药并购案的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估工作。
药房托管业务整合“显灵”南京医药业绩预增150%
2008-01-29
随着药房托管和对下属零售业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的初见成效,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713.SH,下称“南京医药”)2007年业绩呈现利好。
近日,南京医药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07年净利润将同向大幅度上升150%,突破5000万元,而年
销售收入将有望突破90亿元。
药房托管收入规模扩大
南京医药业绩增长,其药房托管业务功不可没。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南京医药一直在谋求转型,从一个单纯的医药分销商,转换成对渠道拥有更多话语权,并最终掌握更多终端的企业。而药房托管就是其转型中的重要一步。
目前,南京医药已经托管了80多家南京医院药房,占南京市药房托管市场分额的90%以上。而其公布的股东大会资料显示,目前,南京医药已经与河南8家部队三级医院签订《药品集约化采购协议》,将药房托管范围扩大到外省市三级医院。
申银万国研究所不久前与南京医药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南京医药药房托管业务已经覆盖南京、河南、安徽、苏北等地区,年收入规模4亿~5亿元,净利率2%~3%。
今年,南京医药将力争将药房托管的收入规模扩大到10亿元。去年末,南京市决定将药房托管的范围扩大到部分三级药房,无疑给了南京医药更多机会。此前,南京医药助理总监陈若琴也曾表示,其会积极参与到这次三级医院药房托管中去。
加大OEM业务
事实上,要参与药房托管,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渠道产品丰富。这也正是南京医药未来业务拓展的重点。
目前,南京医药已经开始逐步将OEM(贴牌生产)的药品置换进入公司分销渠道和托管的医院药房,由于OEM药品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30%,因此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毛利率,为公司盈利。
据南京医药股东大会资料显示,目前其OEM产品的数量已经达到445个,合作厂家为56家。对医药零售企业来说,要进一步掌握渠道话语权,加大OEM业务势在必行。
此前,南京医药总裁梁玉堂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对全流通领域零售企业的零售资源整合工作,要把OEM及自有工业产品在零售平台上的销售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但南京医药方面表示,虽然其拥有46000个终端客户资源,但对其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OEM要想达到真正的效果,必须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变革,从被动营销变成主动营销,通过渠道全面拉动OEM药品销售,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FYI
医药行业拐点来临
事实上,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进入2007年之后,复苏得到进一步加速。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9月,医药行业总共完成销售收入4162.7亿元,同比增长26.64%;实现利润373.65亿元,同比增长49.74%,利润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006年。
虽然沉浸在高增长数字带来的喜悦中,但冷静的企业家们仍然对未来的产业走向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常幸认为,医药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整个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所以这次春天的来临对于医药产业而言意义格外深远。
常幸认为,目前有4种力量推动医药产业迈入新起点:国际资本向中国医药产业流动,部分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医改带来的新机遇,国内充足的资本看好医药产业;竞争升级后,医药产业将要面临4道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节能减排等环保门槛的提高,行业信誉的恢复,行业资金问题的解决。
山东鲁抗集团总经理张正海表示,国内医药产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顽疾依然没有消除,2008年的走势并非全盘变红,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依然会有喜有忧,对于青霉素等大宗原料药产品而言,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行业自律,很可能在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就进入黑暗。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70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医药   药品   医药产业   外资   南京   中国   产品   托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