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家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鱼类家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李学军;胡灿灿;王磊;田雪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负载均衡【年(卷),期】2016(035)001
【总页数】6页(P81-86)
【关键词】鱼类;家系;育种;标记
心跟爱一起走【作 者】李学军;胡灿灿;王磊;田雪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图学网中 文
【中图分类】S917
对鱼类进行选育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范蠡的《养鱼经》。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来对鱼类进行遗传改良始于20世纪20年代对鱼类抗病新品种的选育[1]。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良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选择育种是培育新优品种的一种有效途径,已经在多种生物的选育中取得成功,而家系选育则是选择育种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系选育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选育方法,由于其系谱清晰、可延缓近交衰退、缩短育种年限、选育效果好并可为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育种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家系选育实际是对基因型的选择[3],通过对优势基因型的富集,选育出的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纯合度[4]。正确把握好近亲交配和品系的建立是家系选育的关键[3],通过一对一交配建立家系,累计繁殖,使一些隐性基因纯合体出现的百分率增加,从而增加隐性性状的表现几率,这样可以加速淘汰一些不良基因,大大增加了优良性状相关基因的累计频率,最终获得优良的经济性状。国内外利用家系选育已经获得了许多比较好的结果,例如,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50个全同胞家系不同时间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抗病力等指标进行研究,加性遗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这些性状进行选育可行[5];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20个家系中二倍体和三倍体的
生长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倍体家系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三倍体(P<0.05)[6];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nmis niloticus)吉富品系63个全同胞家系进行研究,加性遗传方差显示吉富罗非鱼(GIFT, O. niloticus)仍有较大选育价值[7];在国内,于飞等[8]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31 个家系进行选育,从中选出1、6、26号等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家系;韦信键等[9]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32个家系1~6月龄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筛选出3个快速生长家系。这些结果都说明家系选育在鱼类的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将在未来的鱼类育种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鱼类家系选育研究进展方面的报道。
家系选育是进行品种培育的有效方法,培育家系过程中实现环境的标准化,从而减少环境方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选择对不同家系进行有效的标记,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遗传效应对家系性状的影响。
目前用于鱼类个体的外挂式标记有剪鳍、颜标记、体外标、烙印、纤维彩带标记、挂牌、鳃盖骨和鳍穿孔、化学腐蚀等[10-12]。外挂式标记相对来说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是对鱼体伤害较大,且对其生长、生理方面存在一定影响。另外,标记需要的鱼规格较大,
无法对幼鱼期的鱼进行标记。同时,外挂式标记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容易丢失,掉标率高。而对于家系选育来说,在鱼苗早期培育阶段,采用外挂式标记对鱼苗伤害较大,不利于鱼苗生长,很多都采用网箱式挂养[11,30]来区分每个家系。
体内标志技术有线码标记、被动整合雷达标、内藏可视标、荧光标记、染料标记等[10-11]。不同的标记方法根据其各自的优势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如在鱼类增殖放流、洄游等领域经常用到线码标记,因为线码标记对鱼体本身伤害较小且保存率较高,适用于非常小的个体,而在家系育种中经常用到是被动整合雷达标记和荧光标记。
被动整合雷达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渔业上应用,是近些年迅速兴起的一种电子生物标记技术,该技术使每个个体拥有唯一的身份,并可以持续追踪,具有安全性、持久性、可重复性,对标记后的个体感染率低等优点[11-12]。但是相对于其他标记来说,被动整合雷达标技术的代价相对较高,并且植入的芯片必须要在正确的位置,否则易造成脱落,影响后期观察[12];另外,鱼体过小也不能植入,必须长至一定的规格才能采用被动整合雷达标记。荧光标记主要有6种荧光颜(红、褐、绿、黄、紫、蓝等)和4种非荧光颜(白、紫、褐、黑等),通过注射到鱼的皮下进行标记,其透明、易见,可以在鱼很小的
时候就进行标记,方便在较早的时期对家系进行均一化管理。不足的是,荧光标记会随着鱼苗长大,肌肉变厚,变得难以辨认;另外,标记的时候需要顺着肌肉的纹理方向进行注射,否则随着鱼苗的长大,荧光标记将会慢慢散开,难以观察。对于鲆鲽类等早期不宜进行被动整合雷达标记的鱼类,为了实现养殖环境的标准化,可以在幼苗期对不同的家系采用荧光标记,放在同一个环境中饲养,当到达某一尺寸时,再采用被动整合雷达标记。
分子标记作为家系选育的一种手段既保持了传统家系选育的优点,同时又利用分子标记分辨率高的特点使得家系选育的选择强度更高[4]。目前,在家系选育中应用较多的分子标记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微卫星分子标记等。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不同家系之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评估家系的遗传潜力,或者出特异性标记,这在家系选育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如鲁翠云等[13]对镜鲤(Cyprinus carpio)采用28个微卫星标记辅助构建家系,并评估亲本体遗传潜力,体多态信息含量达到0.5627 ;王磊[14]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在在感染淋巴囊肿病和抗鳗弧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家系中筛选到1个和3个与淋巴囊肿病和鳗弧菌病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微卫星进行亲子鉴定,可以提早进行家系混合养殖,减少因环境方差造成的
影响,节省大量成本。如Norris等[15]利用微卫星标记,并运用8个高度可变标记,测得大西洋鲑亲子鉴定准确率高达95%。Perez-Enriquez等[16]运用45个微卫星标记,得到真鲷(Pagrus major)亲子鉴定率达73%。还可以利用微卫星标记结合家系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为进一步进行数量性状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目前在家系选育中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没有采用微卫星标记广泛。毛晗等[17]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2个人工雌核发育家系的DNA片段进行标记,并且检测到特异DNA片段。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同微卫星标记一样,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关联分析等方面,与微卫星相比,它更加简便、而且成本低,但是其重复性较差,稳定性也不敌微卫星分子标记。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具有多态性强、无复等位效应等优点适合指纹图谱的研究。Ezaz等[18]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在罗非鱼中到与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Agresti等[19]也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系谱图,到不同亲本的特异性标记。
通过建立家系进行遗传性状分析和构建连锁图谱,已在遗传育种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种鱼类都建立了遗传连锁图谱。刘继红等[20]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鲤鱼(Cyprinus carpio)的头长、眼径、眼间距做数量性状定位,到与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为进一步选择优良品种奠定基础。Wang等[21]对亚洲海鲈 (Lates calcarifer)F1家系与生长相关的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将对亚洲海鲈的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最终确定与生长相关性状的单个基因位点。一般要对各个家系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分析,分析与生长性状、基因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点,构建遗传图谱,进一步来选育优良品系。
普乐美铬超标近些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采用亲子鉴定技术来鉴别混养的家系。目前已在哲罗鱼(Hucho taimen)[22]、牙鲆[23]等鱼类中得到应用,此种方法减小了环境之间的误差,但是在选育家系的试验中,如果家系规模大,就会造成操作繁琐且代价高昂,为后期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关成本在不断下降,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利用亲子鉴定技术来鉴别混养家系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前苏联科学家利用1尾雌鱼与2尾雄鱼杂交的方法法建立鲤鱼全同胞家系,获得了较为理想
的选育效果,认为家系选育在鱼类育种中是相当有效的选育方式。近年来,家系选择育种发展迅速,通过不平衡巢式杂交和人工授精等方式建立全同胞、半同胞家系,采用单养和混养两种养殖方式,利用近亲繁殖和选择的手段逐代进行选育。
延边窗口家系的建立,为育种值估算奠定了基础。约束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等都是估算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较为普遍应用的方法,通过估测育种值预测选择效应。
2.2.1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最早是由美国Henderson在奶牛的选种改良中提出,现已广泛应用于具有线性模型的相关研究。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由于能有效充分利用所有亲属的信息,剔除不必要的环境因素,校正由于选择交配造成的误差,估算个体育种值更精确,对不同体进行联合遗传评定,检测不同体和世代的遗传差异[24-25];在家系选育中,相对于其他方法能更好的估算出育种值,提高选择效应,这些都有助于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加速体的选育进程。其不足之处在于易受计算条件的限制,因此,如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要求所用数据必须是正确并完整,所用模型均为真实模型[25]。针对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育种方法数据收集相对不易的情况,最近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发展的标记辅助最佳线性
无偏预测法[26]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水产动物育种基础较差,标记辅助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还不能大规模应用,但是在未来的水产动物育种中,它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成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目前,国内外学者运用动物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对鱼类进行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如Neira等[27]在2个银鲑鱼(Oncorhynchus kisutch)体中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获得了更高的狭义遗传力值;Gall等[28]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对三代罗非鱼进行选育,显示潜在的选择效应可提高20%~30%;岳春梅[29]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计算鱼的个体育种值,指导建鲤(C. carpio var. jian)的家系选育工作;刘峰等[30]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得出“鲆优1号”的育种值明显高于其他优良家系;田永胜等[31]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预测了牙鲆父母本效应和杂交效应,总体显示母本效应大于父本;马爱军等[32]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算大菱鲆个体育种值,使得遗传增益提高了10.39%。
世界湿地大会2.2.2 约束最大似然法
约束最大似然法在鱼类家系选育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参数的估算,田永胜等[31-33]分别对牙鲆和虹鳟的不同家系进行了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在方差估计中,约束最大似然
法估计值的准确度比较高,但是它在计算中要求的样本容量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算的复杂程度。随着现代计算机水平的迅速发展,在家系选择育种中,经常采用约束最大似然法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能保证育种值估算的准确性,也能增加遗传参数有效性。
2.2.3 贝叶斯法
贝叶斯法是同经典参数估计相对应的另一种方法,非常适合非线性模型中遗传参数的估计[34]。贝叶斯法同样也经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用于鱼类家系选育中,姜再胜[35]采用贝叶斯法估算不同家系虹鳟的遗传参数,得出虹鳟对鱼传染性造血器官传染病抗病力的遗传力约为0.34。贝叶斯法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计算量比较大、收敛速度慢等。
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遗传性状不稳定,一个品种经过几代繁育后,容易出现生长缓慢和抗逆性下降等现象。因此,通过建立家系,对不同家系间生长指标进行比较,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个体,从而为培育出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品种奠定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5:2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7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标记   进行   选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