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的历史

血液透析的历史
1854年,苏格兰化学家Thomas Graham(1805-1869)提出了透析的概念,他第一次提出晶体物质通过半透膜弥散并开创了渗透学说。被称为现代透析之父。
1913年,美国的John Abel等设计了第一台人工肾,用于动物,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抗凝使用了水蛭素,一种从水蛭中提取的抗凝物。当时肝素尚未发明。1918年,hwell等发现肝素,但因制剂不纯,使用受限。而水蛭素的不良反应也很大,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成了肝素的提纯。
1924年德国的Georg Haas第一个将透析技术用于人类,与Abel一样,也使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同时使用水蛭素抗凝。
1928年肝素发现,Haas第一个将肝素用于透析患者。但是由于经费的原因,他的研究未再进行下去。
1945年,荷兰的Willem Johan Kolff在极为困难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设计出转鼓式人工肾,被称为人工肾的先驱。同时期的瑞典的Nils Alwall,发明了采用正压原理超滤水分的装置,Alw
all发表的临床结果提示,他的正压超滤装置对于心衰、HTN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此以后透析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通路方面,在透析开始的早期,每次透析均穿刺动静脉,透析结束时再做血管结扎。当时透析仅限于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中毒患者。1960年美国的Quinton和Scribo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技术,首次建立了动静脉的连续血液循环,是血管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由于其易形成血栓(尽管可以接受取拴术),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后很快就失去功能。而对于所有非生物材料而言,外瘘管总是易于感染,最终必须去除。
1961年英国的Shaldon等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同一侧股静脉插入导管,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为通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通路开创了先河。此种导管后来统称为Shaldon导管。
1966年,Brescia及Cimino报道了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取得成功,使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新纪元。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一直延用至今,是血液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但是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老年人和肥胖患者很难到理想的静脉回路血管以建立成功的内瘘,二是自体内瘘需要较长的时间“成熟期”才能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制作成功有效的血管通路,促进了对移植血管内瘘的研究。
1970年,Girardet首先进行了移植血管内瘘成形术。移植血管内瘘的发展为那些需要长期透析又不能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患者提供了帮助。1978年,Gambell报道了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几乎代替自体血管内瘘而成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但TFE搭桥与静脉温和部位很容易发生血栓,这成了限制移植物血管使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平均使用期限只有2-3年。
而在80年代后期,半永久性皮下隧道带涤纶套的留置导管被于血透通路。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血流量不足,反复感染和中心静脉狭窄等。
88年,Schwab首先报道了带Cuff的中心导管明显延长了导管的使用寿命,使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更加广泛。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个多学科的问题,及时制作和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病人住院率,透析有症状的发生率和相应得费用。而对于肾内科医生,要维持病人长期血管通路通畅的挑战要远胜于制作血管通路。
从透析这个概念提出的100年后,也就是1954年,血液透析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1955年,美国人工器官协会宣布人工肾正式应用于临床。而随着透析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促进了血液净化方法的开展,1967年,血液滤过(HF)应用于临床;1972年血液灌流抢救肝昏迷患者获得成功,间断离心分离血浆开始应用;1976年连续性动静脉血流滤过(CAVH)应用于临床。1979年,免疫吸附应用,2级滤过法行血浆置换首次使用,冷滤过法血浆置换技术设计成功;1988年可调钠血透机出现,高通量,高效透析机出现;1992年,连续性高通量透析(CHFD)、连续性高容量(HVHF)出现,并研制生产再线血液透析滤过机(on-lineHDF),1996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应用于ICU急性肾功能。
而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供出差、旅游时使用的小型人工肾免试,1975年日本江良利用TM-101和REDY透析液吸附再循环装置,制成40х35х15cm,9.2公斤重的携带型人工肾。1978年日本阿岸三制成一种夹克式人工肾,透析液,血泵、吸附剂和透析器均放在夹克衫内穿在身上,总重量只有4.5公斤,可以连续工作,但小型人工肾发展受到抗凝剂、能源和代谢物排泄再生问题的限制。
爱贝尔等人发明人工肾脏的故事
 
 
jskx 2006-12-19
1911年冬季的一天,在美国的一家大医院里,一位名叫爱贝尔的年轻医生正在抢救一个患尿毒症的病人。病人已经昏迷数日,呼吸微弱,情况十分危急。虽然爱贝尔采取对症的抢救措施,但病人最后还是停止了心跳。作为一位善良而有责任心的医生,爱贝尔对病人的死去十分难过。他知道,尿毒症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他认为,面对病人以及家人期盼的目光,医生摇着头对他们说“无能为力”,那是整个医学界的失职。一位年长的同事看见他那悲伤的样子,便安慰他:“爱贝尔,别难过,对于尿毒症病人,谁也没有办法。我们医院这两年就死去了30多个病人。往后你在这儿呆久了,也就习惯了。”
“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贝尔开始了尿毒病的研究工作。他从资料上了解到,许多医学专家试验过这样那样的方法,可效果都不理想。 爱贝尔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造一个人工肾脏,替代尿毒症患者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肾脏的工作。”
要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血液里的各种新陈代谢的废物过滤出来,形成尿液。在肾脏里有一层奇妙的滤过膜,起到“筛子”的作用。因此要造人工肾脏,首先要造一个能将血液里的废物滤去的膜。
爱贝尔将完成临床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寻滤过膜的工作上。他将所有收集到的薄膜都进行试验。可这些薄膜要么“筛孔”太小,连废物也滤不下;要么“筛孔”太大,连血液里的红细胞、蛋白质等都滤了下来。要寻到“筛孔”大小恰到好处的膜谈何容易!
正当他的实验陷入困境之时,他的一位同行给他提供了由火棉胶制成的薄膜。爱贝尔将薄膜铺在漏斗上,然后再缓慢地倒入狗的血液,只见一滴滴的清液往下滴。爱贝尔高兴极了。
经过化验,证实滤出的清液中只含有尿素氮等废物,而不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1913年,爱贝尔发明了一种原始的人工肾脏。为了让同行们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爱贝尔邀请医学专家观看人工肾脏在兔子身上的使用情况。他在大白兔的动脉和静脉各插入一根细管子,将两根细管子与一根由火棉胶制成的管子相连,并将火棉胶管浸在一个盛有生理盐水的盆中。这样,血液从动脉出来,经过火棉胶管过滤,又流回静脉中。实验证明,火棉胶管滤出了大量的废物。可是有两大原因使爱贝尔的发明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无法用于临床。一是血液离开人体,很快就会凝结;二是血液在经过人工肾脏时,需要泵之类的机器保持血液流动速度。
1920年,医学专家研制出了一种效果良好的抗凝药物——肝素。1923年,德国医学家哈斯对爱贝尔发明的人工肾脏进行改进:在血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肝素,使血液不凝结;用采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动泵对过滤的血液加速。至此,人工肾脏替代技术已经初步成熟了。哈斯将人工肾脏应用于生命垂危的尿毒症患者身上,结果病人转危为安。之后,哈斯又连续采用人工肾脏了一些尿毒症病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哈斯成功地研制出改进的人工肾脏后的20年,荷兰医学家考尔夫又登上了一个山峰。他对哈斯的人工肾脏又做了重大改进:采用性能极好的赛璐玢醋酸纤维薄膜作为透析膜(即滤过膜);加大透析膜的面积,将长达20米的透析管盘绕在一个鼓形圆筒上;在人工肾脏上安装上血泵等。考尔夫研制的这种人工肾脏的效果比哈斯大大提高了一步,使人工肾脏真正地走向临床,拯救了许许多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3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68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工   血液   透析   肾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