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艺术

      奖励的艺术
奖励,不应停留于物质上的刺激,而应着力于精神上的沐浴,如何得当奖励,既能在当时激发学生积极表现,又能为后继的积极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答案是多角度经营,让奖励平中见奇,回归阳光生态,彰显情感的磁力和智慧的张力,从而充满育人的先机。
1.变换方式,新活有趣
(1)变换花样——让奖品常换常新
对于奖品,我总是变着花样,不拘一格:书本、书券,让学生为自己的智慧“充值”,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是给了学生一种品质;书签,并在背面写上一句自创的名言;贺卡,在恰逢节日时奖励,并送上祝福语,既受用又实用;教师的绝版照,并留个亲笔签名或是赠送一句名言。
诚然,奖励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实际上,物品只是载体,绝不是奖励本身,学生更在乎的是其内在所包含的源自教师的那份信任和关爱。而上述这些奖品,就其本身价格而言,都是低廉的,微不足道的,但其价值却不容小视。把这些富有积极意义的物品作为奖品,是对学习
本身最好的激励,它把物质奖励同精神熏陶结合起来,注重内在,富含情趣和意义。这样,奖品既是奖励物品,又是奖励目标;既是奖励载体,又是实现奖励目标的通道;既与学生喜新心理挂钩,又与学习本身挂钩;既是获奖目标,又是获奖动力。
(2)悄然奖励——在秘而不宣的方式中暗渡陈仓
某教师发现一学生很机灵,但作业拖拉甚至干脆不做。一次在他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后,教师让他课后到办公室,奖给他一件礼物,这份礼物是一张纸条,里面写着“你回答得真棒”,学生兴奋不已,奔走宣扬。当然,教师将这办法用在其他同学身上,学生个个享受这种悄无声息的奖励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信内所写是表扬之辞”的思维定势。渐渐地,教师针对学生的毛病及时写了一些告诫话语,而其他同学仍以为是表扬信,这给了他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于是欣然接受默默改进。最后,教师把针对性练习题、解题指导、注意事项、考试成绩、成败原因分析等内容写入信中,并要求学生回礼,如习题答案、学习困惑及其他心里话等。一切都是不露“声”,却在悄然起着重大变化。
案例中,学生从密信内所藏的“无声语言”中体验了被表扬的滋味,渴望拿到秘信。而信中内容的秘密传递方式为此增添了神秘感,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使学生乐此不疲。即便看到
的不再是表扬而是批评内容,但不是当众挨批,对他人而言仍是个“秘密”,给了他宽松的外部氛围,自然乐于接受。最后,使信的内容扩大化及传递方式双向化,表扬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给学生以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催化作用,从而以健康的心态继续努力。
(3)双向传递——让奖励产生循环效应
我有时将卡纸裁剪成书签大小,或是折成各种形状,写上一些需要背诵的内容或是名言警句,以此做奖品,结果发现学生对上面的内容津津乐“背”。受此启发,我有时会适时推出难题,发现学生依然乐意接受挑战。接着,我鼓励学生把答案或是疑问写在卡纸的反面送给我,学生的热情又起。再后来,我私下让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把想回答的话写在其上送给我,既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又不让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有失落感,效果显著。
奖励可以产生教育的循环“经济”效应:教师的奖励富有精神力量,鼓励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而学生回送给教师,表达了对教师的信任,教师自身的情感与智慧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并不断强化。
(4)特殊定义——换个角度赋予奖品以新意
大多数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一般都是按照男女搭配、从矮到高的原则进行排列,多出来的位置往往留在最后一排,而且往往都是一些调皮捣蛋学生的专座,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对此,我在班级中采取“”的办法,将讲台下第一排座位,美其名曰“首席座位”,如同法庭上最高法官叫“首席法官”、乐队里最好的乐手叫“首席乐手”,并宣称只有表现出或进步最快者,才有资格坐到“首席座位”上来。后进生进步的空间当然最大,结果学生竞相积极表现,位置的活力就这样被唤醒。
别致的名字顿时赋予座位以神奇彩,为它批上了一件智慧的外衣,更是赋予它积极的含义,瞬间转化了问题的角度和学生的思维方向,奖励的积极作用在悄悄中进行。可见,多一种特殊定义,多一种激情,这种办法既“省工”又“省料”,投入不多但收效较好。当然,这一奖励手段要特别注意它的适用条件,别让自己的好意之举走向反面。
2.关注动机,注重长效
(1)精神熏陶——在无痕中给学生以濡染
我已不再局限于用物品当奖品,更注重荣誉与机会等精神奖励:合影,与被奖励学生一起并
定格那温馨的瞬间;评语,为被奖励学生量身定做一句精炼的评语;作诗,用其名字创作藏头诗作为奖品,如为一名叫“高原”的同学作诗“高山仰止也敢攀,原野开阔我心专”送给他,绝对独一无二;冠名权,谁认领班级专项备品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谁有创作也以其名字命名,类似于体操中的“李小鹏跳”和“李小鹏挂”;新闻发布会,即席采访,或是简短的庆功仪式;突袭式报喜,在学生尚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其家长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发个喜报,或与科任教师一起登门报喜;专利,对于小发明或是学习方法上具有实用性的创新,以其名字命名“某某发现”“某某猜想”“某某实验”“某某方法”等,还一本正经地发给学生专利证书;共进午餐,与被奖励学生共享一次面对面的温馨;签名,为学生的优秀作品签名,或让他们为班级同学签名,享受名人待遇;留名,在班级“荣誉册”上记下其名字,于是荣誉一一记载在案,或请他留言;代言人,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让其担任“形象代言人”或是“信息发布人”。
奖励,作为教育手段,它虽不是童话,但它需要童话的浪漫,需要一颗可贵的童心,回归它本应丰盈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以上这些特殊的奖品,因注入了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和真诚平等的交流,有了这样强大的“附加值”,其“身价”和实效也随之成倍翻升,教育生活也浪漫轻盈起来。如同在淡水中加入一点茶,无端地生动清香起来。不用说,这样的奖励是教师智慧的彰显,又能反哺教师的智慧。
(2)内在驱动——注重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我还在教室的后墙开辟了“星光灿烂”和“成长足迹”作为奖励园地。前者每月一评,分设尽责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两操之星等20项奖项,并张贴获得者的照片,最妙的是还附有一段颁奖词。后者是学生的成长轨迹,凡有荣誉或奖项获得,都在其上记录下来,成为一条“看得见”的光辉成长路线。
奖励什么、如何奖励,无疑是向学生昭示班级的价值标准。这样的奖励方式,不是倚重物质刺激,而是运用“奖励内部动机”的原则,把视线降落到自身成长的需要上,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只有踏实付出才能获得奖励”的观念,从而在努力和奖励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连带关系。于是激励学生通过主动付出、自觉努力,而后收获成功、自尊感等积极体验,于是每次都有成功的快乐和长大的兴奋,成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这样的奖励内外互补,表里兼顾,可谓“物超所值”、“一本万利”。
(3)激发兴致——在趣意盎然中领略学习的快乐
我根据两个班全体学生的人数买了62本名著,让学生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学
生兴致高昂,意趣盎然。毕业后,让每位学生带走其中的一本书作为对他们阅读的奖励,这样的奖品既是礼物又是纪念品,学生又是惊喜不已,感动连连。
此外,我对学生的最高奖励是与我一起泡书店,师生一同在休闲书吧里,品味书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案例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启迪者;不再是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而是摇旗呐喊的鼓动者。学生也因为这些特殊奖品而对其倍感珍惜,满足了学习的原始动机即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而这又是最重要的学习兴趣。可以想见,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同汽车加了油、时钟上了发条,于是乎,阅读成了一种自发行为。
3.发乎真情,感人于心
(1)注入情感——让奖品倍添附加值
一学生口吃,讲话有些结巴,所以不愿举手发言。在又一次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后,老师奖给
了他一颗话梅糖,并说:“只要吃下这颗话梅糖,再照着老师教的方法练习说话,就会说得很流利了。”学生惊讶地看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谢——谢——谢谢老师。”后来,话梅糖“果然”有效,他的话语越来越流利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教师真诚的爱,一颗极普通极寻常的话梅糖顿时被赋予了情感彩,消除了孩子的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给了他自信的力量,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竟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教师的温暖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的心灵,其作用之神奇真是让人感怀。给奖品穿上一件真情的外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奖励一定是持久的、深刻的,会在学生的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有助于他积极人生观的形成。
(2)奖其所需——需要的才是无价的
大雪飘飞,同学们看着厚厚的积雪一脸神往,教师看到一家境贫寒的学生衣着单薄,于是当机立断,带领他们去打雪仗。一番尽兴后,教师布置当天的作业是以雪为主题的活动素描。最后,那位学生也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围巾和厚厚的手套,为她的整个冬天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对一个学生而言,最难培养的就是自尊心,而最易摧毁的也是自尊心。案例中的教师立足于真实的师生交往,把物品当成奖品发放,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奖励。这种“无言”的奖励方式,是为了让那位寒门学子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享有一份平等和自尊,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样的奖励,以“奖”为主线,以“励”终极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关爱,默默给予,却更无私,这种助人而不欲为人知的方式,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育的境界,从而让奖励焕发出轻舞飞扬的活力。
4.得体适度,不疏细节
当一个学生难得获得奖励时,老师的奖励是他渴望得到的,对他而言就是可贵的,特别是第一次奖励可谓“价值千金”,触动很大。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刺激程度就会逐渐减弱,其价值就会越来越低。当一个学生受老师的奖励成“家常便饭”时,对他而言可能已“习以为常”,几无“价值”,却同时又可能在无形的对比中伤害其他学生。所以要注意奖励的“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唯有做到得体适度,不缺不滥,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
(1)兼顾公平——让奖励兼顾全体与个体
我私下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你们的思维很活跃,可为了照顾其他同学,让他们也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要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再奖励一次,或是奖励一道很有挑战性的题目。这样一来,“活跃分子”欣欣然没了不满,而是更加投入于课堂中,调动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课堂也由此走向有序高效。
课堂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两难:为了尊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就有可能被“活跃分子”垄断了课堂;为了照顾沉默的大多数,而一味压制“活跃分子”或是对他们的发言故作视而不见,又会打击了“活跃分子”的积极性。而这样的奖励措施,既鼓励沉默者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而不是依靠机会的施舍,又引导“活跃分子”学会谦让并关注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尊重差异,兼顾公平,有利于和谐有序的氛围的形成。在这样的氛围里,教师的“调兵遣将”就能如鱼得水,而学生更是得到长效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3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68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奖励   教师   奖品   学习   内容   成长   方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