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河畔的毛板船家演绎的娄商传奇

      资江河畔的毛板船家演绎的娄商传奇
                  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 谢五八
  :资江是一条神奇的母亲河,在她的千古流淌中,最辉煌的业绩就是演绎了毛板船家的娄商传奇,使其在历史上浓墨重彩了一笔。在从资江到洞庭湖,再到长江的千里水道上,包括娄底在内的梅山地区商人,发明了一次性使用的毛板船,并把它作为商用工具,化险滩恶浪为黄金水道,创造了那个时代商业辉煌,给现代商业、商场和商人,是一个典范,是一个启迪。
关键词:资江  娄商  传奇  毛板船
                 
    资江又称资水,位于湖南省中部,贯穿梅山地区,属湖南省第二大河流,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资江分南源与北源,南源即夫夷水,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流经资源、湖南新宁、邵阳等县市。西源为赧水,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流经武冈市、隆回县等县市。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资江”。资江又名“茱萸江”。“资江”这个名字的来历,据民国三十年(1941)湖南省建设厅《查勘资水报告》
称:“资水流域物产之饶,利源之富,可为他水之冠。”可见取名为“资江”之名是因其流域资源丰富之故。而又名“茱萸江”,是因两岸多见呈香味的植物山茱萸之故。“资江”流经邵阳县、新邵县、冷水江市、新化县、安化县和桃江县等县市,至益阳市资阳区过鹿坪镇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干流西侧山脉迫近,流域成狭带状;上、中游河道弯曲多险滩,穿越雪峰山一段,陡险异常,有“滩河”、“山河”之称。也就是在这条险峻的“滩河”、“山河”之上,梅山地区的商人在清代至民国期间演绎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毛板船传奇。
梅山地区的特点是山多田少,谓之“七山二水一份田”,所以吃饭成问题,特别是当遇上水灾、旱灾尤为如此。而多山就盛产木材、茶叶、竹子、玉兰片、土纸,地下更蕴藏了煤炭、锑矿、铁矿、金矿、朱砂等矿物。要把这些“特产”变成商品就必须运出去,而行旱路山高坡陡,即费时费力,又运量有限,致商家的成本高,销量低,赚头少。如果走水运,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如果远走“”汉口与洞庭湖区域,则同样有资江滩险水急的桎梏。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聪明的梅山商人与能工巧匠发明了专事商运的航空母舰——毛板船。这种十九世纪的“航空母舰”,在资江这条水道上辉煌了240余年,演绎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商故事,创造了繁荣的梅山地区区域经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一、商机催生毛板船
  毛板船发明于何时,又是由谁创造发明的呢?据《新化县志·大事记》(1996年版)记载:“清嘉庆四年(1799年)洋溪船民杨海龙对‘三叉子’木船进行改造,首创毛板船,运煤外销,新化毛板船自此始。”这就是毛板船的源头,也是仅能到的关于毛板船的源头的确切文献记载。那么,毛板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船?据文献记载与一些见过毛板船的老人回忆,毛板船是一种船板粗糙的一次性大型木船。有三个特征:一是造船的木板粗糙,没有经过刨子精加工,更未上桐油防漏防腐。二是容量大,最大可载重120吨,与当时的主要运输船只能载重30吨左右的“洞舶子”、“三叉子”等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三是一次性使用,不反复运行。这一点是与千古百年来所有的船舶不同的地方。凡船舶,无论是造船者还是船舶拥有者,都是希望其船舶的使用寿命越长越好的,唯毛板船例外,有如今天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手绢——面巾纸。从这个层面上说,梅山人是“一次性商品”的鼻祖,那些生产“一次性商品”的国内外“发明家”与商家,只不过是步“毛板船”的后尘而已。
  梅山地区山高地险,山民以渔猎为生,历来“不与中国通”,生活在封闭的社会里,直到宋朝中期才归化朝朝廷,有了“耕田”、“读书”概念。到了明代,才开始出现“经商”概念,才有了“商人”之谓。但那时的的所谓“经商”,也只是在本地的手工小买卖,没有大埠商业买卖。随着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起来,一些水运方便的城市成了商旅、商埠之地。特
别是作为江南重镇的武汉三镇,城市穿心80里,人口云集,需求量大,加上汉口更是“”之地,是商品物资的集散之所,是商家十分向往与发财的地方。而小本经营的梅山商户,也开始了作起了下益阳、穿洞庭、贯长江、舶汉口的发财美梦。但他们只能把本地廉价的特产水运到益阳就不敢再往前走了,因为他们都是小吨位的“舶船崽”,不敢漂越浩瀚飘渺的八百里洞庭,更不敢在无风三尺浪的长江上冒险。但利润就是动力,商机就是号令。为了远航争钱,梅山地区的商人与能工巧匠们在船舶上下功夫,首先造出了比小“舶船”大得多的、可以漂越洞庭湖的“洞舶子”,可以载重30吨左右。后来又造出了可以航行长江的“三叉子”,吨位在50吨左右。梅山地区的山里人终于可以饮马长江、在埠外做生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尝到了埠外高额利润的梅山人又不满足现状了,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他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最终创造出了梅山人具有“自主专利”的毛板船。如果套用今天的专利法,是属于“实用新型”的专利技术。首创毛板船的催生过程是这样的:
嘉庆四年(1799年),新化县洋溪镇杨家边村有一个叫杨海龙的船户跑运输亏了本,回到新化,赊购了别人的一只“三叉子”船,运煤炭去汉口卖。这一次他赚了钱,准备返回时,他望着“三叉子”忖度:空船返航是逆水而行,不但花费的时时间多,而且费用高,到了资江还要
人拉纤,很麻烦的,不如把船拆开当木料卖了。汉口木料精贵,船钉价格也不菲,卖木料与铁钉的钱带回去可再造一艘新船了,这样既赢得了时时间,又可以尽早偿还借款。于是他拆卸了“三叉子”卖了船板与船钉,揣着银子从旱路轻松而归。有了这次经历,他更学乖了:既然是在汉口卖船板船钉的,何必要把船打造得那么精致?只做个毛坯不更省钱、省工、省力、省时间吗?于是他们只将粗糙的木板用铁钉订了,既不刨光滑,也不涂桐油,只在板缝里刷点加桐油的石灰防漏,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毛板船”。杨海龙成功了,十多年间积资数十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纷纷效仿制造“毛板船”运煤跑汉口,霎时间,梅山地区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毛板船”大军,并且几百年经久不衰。随之而来的是采煤业、造船业、打船钉的铁匠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从业人员数万。梅山地区的经济迎来了大繁荣时期。例如:在新化县城下游的的游家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自从发明了毛板船后,这里就格外火爆起来,商贾云集,码头货物吞吐繁忙,特别是“毛板船”生意与铁钉生意非常红火。仅上街的伙铺就有200多家,下街铁匠铺有160多家(当地俗语云:“毛板船烂了有三百斤钉。”可知毛板船用铁钉之多了),可见这里的经济有多繁荣,老百姓有多富庶。因为这里富甲一方,所以游家湾还有“小南京”之美称。
二、千里资江演传奇
资江湖南的第二大河流,里程长,河道湾,险滩多,水流急,200多年间,放毛板船的商家在这条水道理,演绎了幕幕传奇故事。
故事之一:煮饭伙夫意外发财
新化县游家湾有一个卖砂罐子的人叫刘经球,他挑着砂罐子四处卖,攒不了几个铜钱,这时兴起用毛板船装煤去汉口卖的水运生意,许多人都攒了钱。刘经球也想与人合伙放毛板船,便去借本钱,不借钱给他,说他能发财,她要打金柱子给弟弟栓马。刘经球气得将一担砂罐子摔碎,再不卖砂罐子了。但因无本钱,没法放毛板船,只能给人在毛板船上打工煮饭当伙夫。一次,在毛板船出发前,他到山上准备船上用的柴火,见有一个很大的干樟树蔸,便作为柴火拖到毛板船上。船到汉口后,其他人上岸卖煤炭去了,只有他在船上准备午饭。这时有几个人来到他的船上四处翻,发现了他的树蔸时便要买他的,问刘经球要多少钱。刘经球听不懂汉口话,摇揺手说:“听不懂,我现在有事”。而汉口人也听不懂刘经球的话,见他伸出一手掌直揺,以为他要五万两银子,便想与之讨价还价。不想刘经球正忙得手忙脚乱,不耐烦地双手摇了几下,叫他们走开。汉口人看了,以为他涨价了:要十万两银子!心想,一下子便翻了一倍价,再熬下去说不准他要翻多少倍了,于是快刀斩乱麻,急急
地付了十万两银子,搬走了树根。原来是当地一座火神庙失了火,修复时急用大樟树根雕菩萨,四处寻无适合时材料,只有刘经球的柴火蔸恰恰合适,便花重金买下。刘经球从此有了放毛板船的本钱,开始了毛板船营生。但前二次不走运,数艘毛板船不是翻在资江的险滩处,就是沉入了洞庭湖底。刘经球只好最后一博,一次就组织了十几艘毛板船。不想发运启航时船在窜水湾打转,怎么也划不出去。打了几个回转后,突然发现江面上有一尊关圣帝神像,便捞起来敬拜,并许愿:如船队能顺利过险滩到汉口,将为关老爷造庙宇,塑金身,四时祭祀。果然,船队一路顺风到迖了汉口。不仅如此,前二批沉灭的船只也浮出水面,一同随到汉口。由于前段时间煤船都沉灭了,汉口煤炭紧缺,煤炭翻倍涨价,刘经球便获得了暴利。同治元年(1862年),已成巨富的刘经球不失前言,决定斥资在游家湾建关帝庙还愿。从此,凡放毛板船者,都要先在关帝庙敬香后才放船出发。
故事之二:滩歌演绎成傩歌
资江滩多水急暗礁险,行船很危险。而毛板船载重大、吃水深,行船更危险,划船更吃力。为了总结过滩的经验和解乏,船工们在航行中创作了滩歌做为劳力号子。他们把所经过的地方的风俗、民情、特产与滩名、险峻程度等编辑成顺口、便记的歌谣,边划船边吟唱,这是
当时资江河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从邵阳到益阳有72个险滩,就有72个滩歌。笔者采访到的主要有为《上滩歌》和《下滩歌》两部分。下滩歌部分从邵阳唱起一直唱到汉口,上滩歌则从汉口唱到邵阳。一般上下滩歌有600句左右。但笔在2005年6月3日去新化县桑梓镇鹧鸪管区聚星村采访时,在当地“师教(师公)”第五代传人、80岁高龄的谢善芝老师家如山的“教科书”中,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滩歌。与一般的滩歌有所不同,宗教界已把“滩歌”变成了“傩歌”,把毛板船的冒险之旅编成了“傩戏”,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转变是如何演而化来的,值得很好地研究。最起码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毛板船的商业行为不仅仅限于在商业界的影响,它已经影响到了宗教界。第二,由毛板船催生的滩歌不仅仅限于水手们当作劳动的号子,宗教人士已“移花接木”作为道场的咒语。第三,已从资江河上消失的滩歌声,还保留在宗教的仪式中。第四,当年毛板船商家在千里资江上演绎的传奇故事,又以神鬼的面目在世人面前出现。由此可见,宗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它会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滩歌变傩歌、傩戏就是最好的例证。
    故事之三:老板让舵手坐轿
按一般的常理,舵手船工是打工者、是蓝领,只能抬轿当轿夫或开车当司机;而老板是财富
的所有者,是金领,他们可以或者应当坐轿、坐车。但在毛板船行业里,却翻倒了过来,演绎了一种传奇现象——老板走路,舵手坐轿!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老板长得“贱”,而是有原因的。在商业界有一句名言: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资江水流湍急,暗礁丛生,十艘毛板船下汉口,平均有六被沉没。而按商家的计算,有一艘不沉就可以保本,有五艘平安到达汉口就可以赚大钱。如果十艘全部到达,则商家会赚一个盆满钵满,回家就可以买田、买土、买山、建庄园;有三两个来回不出事,就可以富甲一方,就可以送子弟留洋,就可以修路、架桥、造庙、建祠堂等公益事业,就可以当士绅称“老爷”,变成有钱、有米、有地、有身份、有名望、有地位的上等人士。而决定毛板船在暗礁险滩中不颠覆的关键人物就是舵手。舵手在梅山地区又叫“艄公”,艄公的经验与驾驭水平在“水无常势”的险滩中是否能安全通过的决定因素。所以艄公系商家的荣华富贵于一身,是商家的命运之神,身价很高。当舵舵手安全地把毛板船驶入汉口,将煤炭与船板、船钉卖了后,背着银子,一行人从旱路返回。但商家为奖励舵手,会让其坐轿子,由四人抬着,风风光光,威之武之“荣归故里”。而商家老板为了凸显舵手的“优越感”和以示对舵手的“特别敬重”,往往自己不坐轿,与其他船工一起走路。在毛板船风行的年代里,这个“行规”一直保存了下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645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毛板   汉口   资江   商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