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大体量建筑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影响

大体建筑是依据形态对建筑的一种定义,主要指体积大的建筑。体积大的建筑,通常也是建筑面积大的建筑,本文对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探讨更多是从形态层面展开的,因而将以体量而不是面积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往研究中有的将“多层大进深建筑和高层建筑”称为大体量建筑[1],也有的将其分为“大体量多层建筑、大型场馆、高层建筑”3类[2],但均未做出定量定义。鉴于此,本文将那些由于平面或高度尺寸大导致体量明显大于一般的建筑称为大体量建筑。在这些大体量建筑中,有些以单体形式出现,有些则以体形式出现,二者虽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程度可能具有量的差异,但性质相同,因此本文研究的大体量建筑既包括单体,也包括体。此外,研究对象不限建筑类型,但限定在城市中心区内,因为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其对中心区城市空间的影响都普遍较大且明显,郊区则相对较小。
从当前大体量建筑同城市空间的关系看,由于建筑体量大而引发的城市空间物理环境不舒适、城市肌理不连贯、场所间通达性不好等问题较为常见,因而有必要对大体量建筑对城市空间宜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和评判标准、提高宜人性的有效措施等问题展开
研究。本文基于我国社会背景决定的大体量建筑快速发展现状和持续发展趋势,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发展现状及成因
在当代,我国大体量建筑的发展状况可从代表性城市北京的建设情况上窥见一斑。表1列举了北京城市中
心区1990年代前后至今建成的、经过整体规划的3个典型大体量建筑,表2列举了城市中心区其它区域的部分典型大体量建筑。这些建筑体量的“大”,或者表现为高度高、或者表现为占地大,也有二者兼备的情况。高度高的,如表中所列西环广场,由底层裙房和3幢99.15m的高层塔楼组成;中国石油大厦,由3组90m高的塔楼组成;三里屯SOHO,由5个购物中心和5幢97m高的办公和公寓楼组成。占地大的,如三里屯Village,南区和北区占地达5.3hm2,其场地在南北方向距离达600m;国家大剧院,占地11.893hm2,其南北方向上距离近500m,相当于西侧6条东西向胡同组成的街区尺度
与戒
我国大体量建筑发展具有数量多和速度快的特点。图1标示了表1和表2中大体量建筑和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从图中可见,
城市中心区大体量建筑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影响Eff ects of Large Buildings in Urban Centers on Amenity of Urban Spaces
[ 王冰冰 ]  Wang Bingbing1
[ 康健 ]  Kang Jian 2,3
作者单位
1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
2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收稿日期
2013/04/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2012)uuv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310005004)摘 要
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大体量建筑的
发展现状及成因,结合实例探讨了大体量建筑易
对城市空间宜人性形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判定标准。
基于这些评价标准,提出“控制建筑尺度”和“开
放和整合外部空间”2个措施,并对其增加城市
空间宜人性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体量建筑;城市空间宜人性;尺度;外部空间
ABSTRACT
Taking Beij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rge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Chinese urban center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amenity of urban space by relevant evaluation criter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t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both “controlling building scale” and “opening and
integrating external spaces”,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eff ectiveness of bettering the amenity of urban space.
KEY WORDS
large building; amenity of urban space; scale; external
space
在很多区域(如东二环北段、西直门、王府井等),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但大体量建筑的数量已经到了汇集成片的程度。速度快的特点,可以从北京CBD 与巴黎拉德方斯(La Defense, Paris)的比较中看出:1993-2011年底的18年间,北京CBD 中心区(399hm 2)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绿化均已经完成了规划的80%,建筑总规模1050万m 2 [3]
而巴黎拉德方斯则从1958-2001年,历经了43年才完成了130hm 2
商务办公区、260万m 2办公建筑面积的建设[4]。除北京外,我国其它地区大体量建筑的发展也具有这些特点,例如占地174hm 2、规划建筑面积435万m 2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在1993年至今的20年内,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大体量建筑,如492m 高、建筑面积33.5万m 2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20.5m高、建筑面积28.9万m 2的金茂大厦,建筑面积11万m 2、占地3.2hm 2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
我国大体量建筑发展现状的形成原因,与不同的利益需求相关。对一些以商业模式运营的建筑而言,在土地成本、前期拆迁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容积率增加可降低单位开发成本,进而提高利润率。因此在1997年就有研究提出“为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保证首都城市建设方针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建筑容积率” [5]
,这一观点在我国持续发
展经济的大环境中广泛得到认同,因而建筑为获得高容积率而增大体量、尤其是增加高度,成为了一种趋势。此外,现代社会基于对集聚效应——即“产业集聚使单个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于是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可以实现,带来一系列经济优势,如形成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人才资源的累积和流动”[6]
这一理论的认识,
使很多领域如科技、金融、商业等都越来越趋于集中,这不仅促使了单个建筑体量变大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还促使了大体量建筑区域性集合,如金融街(区)、科技园区、CBD 等的发展即是认同这一理论的结果。
对另一些不以商业模式运营的建筑,如政府办公楼、企业自用办公楼,或一些偏公益性的建筑,如剧场、博物馆、医院等而言,
大体量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经济利益,但在当代我国社会价值语境中,“大体量”往往被很多人解读为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样一来,大体量建筑就能形成广告效应,其传递的“有实力”信息就能为地区或企业建立“积极发展”的成功者形象,从而带来更多的资金投入、效益回报,或者对决策者的政绩肯定[7]
其中还有一类建筑,利用大体量建筑所营造的威仪感,来传递建筑背后的拥有或使用者的权威,从而加强工作效力。这多见于一些立法及执法机构的办公建筑,如政府、法院、公安局等。
可见,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认知的背景下,大体量建筑具有生存的土壤,符合业主对经济或其它利益的追求。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发展趋势不会有很大改变。
1  北京城市中心区1990年代前后至今建成的部分代表性大体量建筑及建筑示意
021
A RCHITECTURAL J OURNAL
2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负面影响
大体量建筑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改变,其中一些是负面影响,如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破坏。宜人性,是指能够满足人需求的特性,包括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而言,影响其宜人性的物理层面因子主要指使用上的,如活动场所充足性和安全性、日照及声环境等的舒适性、行走便捷性等;心理层面影响因子则包括视觉体验、文化认同感等。
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存在不同层面和侧重的认识。如吴良镛先生将《美国城市文化》
在全球16个城市范围内评比“城市宜人程度”(urban amenity)的23个评分项目归纳为3大类:“良好的自然条件及其利用、良好的人工环境建设、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8];美国的哈米德·席瓦尼(Hamid Shirvani)综合了旧金山城市设计方案(1970)、美国城市体系研究和工程公司(USRE,1977)以及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标准(1981),提出“易接近性、和谐一致、视景、可识别性、感觉、适于居住性”[9];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主席弗朗西斯·梯勃特(Francis Tibbalds)针对何为好的城市设计,依据其所在城市设计小组多年的实践,总结了4个要点:“重场所—而不是重建筑物;
多样性—重视混合的土地利用;连贯性(或称文脉)—历史和现有的城市物质形体结构;人的尺度—舒适的步行环境,场所的通达性、易识别性、适应性”[10]。
综合看来,弗朗西斯·梯勃特提出的要点中除“多样性”外,其余3项对于考察建筑体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很恰当,契合了城市空间宜人性影响因子。基于此,本文将评价建筑体量是否会对城市空间宜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标准归纳演绎为以下5点:1)重场所:创造更多适宜人活动的外部空间;2)保持环境的物理舒适性:包括安全、日照、噪声、风雨等方面;3)保持场所的通达性:人能够没有阻碍地到达城市中任一部分;4)保持视觉尺度的近人性:令人亲切的建筑高度和空间比例;5)保持城市肌理的连贯性:包括平面肌理和高度肌理。其中前3条标准同物理层面的宜人性影响因子相契合,后2条标准则同心理层面的宜人性影响因子相契合。
以北京东方广场为例,解读这幢由3组
回字形建筑组成的办公、商业、酒店综
合体对城市空间宜人性的影响(图2)。从表
3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在以下几方面与上
述宜人性标准有所不符:1)场所少:建筑覆
盖了大部分用地,尽管在屋面层设计了活动
场所,但被大量车道占用;2)物理环境不舒
适:人车混杂造成了噪声、污染、安全等问
题,高大建筑物遮挡日照使许多空间处于阴
冷无光的建筑阴影中;3)场所通达性不好:
建筑基底尺寸约为470m×130m,行人需
从建筑内部穿行,车从屋顶场地层穿行,不
方便且易迷路;4)视觉尺度不近人:空间
界面绝对尺寸大,且缺少近人尺度的其它元
素;5)平面和高度肌理均无连贯性:建筑
所在街区尺寸约为530m×200m,同“自
元大都沿用至明清,以44步规划网格(合
67.76m×67.76m)宏观控制着整个城市的街
坊肌理”[11]完全不同,建筑最高68m,令
北京旧城区由普通的“4m~6m高四合院平
房”[12]构成的平缓天际线突变。
东方广场是大体量建筑的一个典型,其
它大体量建筑尽管与之不尽相同,但都易或
多或少地有违上述宜人性标准。另外,还有
某些大体量建筑通达性不好的原因是封闭式
场地管理,其内部规划井井有条、车流人流
组织通畅,却限制了人们在此空间停留、穿
行的权利。这多见于一些独立使用、不对外
开放的建筑(),如国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
也常见于一些希望同外界能有效分隔的建筑
(),如大学校园、医院、住宅小区等。
3  通过控制建筑尺度增加宜人性
控制尺度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规划
和城市设计意义上的,这里的“尺度”主要
指体量的“物理大小”,即绝对的“尺寸”。
在规划层面,应再次思考芬兰学者埃列尔·
无障碍设施萨里宁(Eliel Saarinen)在20
世纪初基于有
2  北京东方广场平面及鸟瞰
机体生长特性提出的疏导大城市的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的价值,在城市中心区减少大体量建筑的数量,控制容积率和高度。其中控制容积率对于增加场所有直接作用,控制高度则有利于保持城市肌理的连贯性、环境的物理舒适度和视觉尺度的近人性。城市设计层面上的控制尺度,值得借鉴的是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中“传统邻里社区开发(TN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的理论架构,它依据适宜步行和有效利用公交的原则,对街区、街道、绿化带、人行道等元素的尺度和形式,居住密度等提出指导细则,如认为街区规模应保持“从中心至边缘的距离约400m”[13]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街道间距是70m ~100m ……在适宜的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以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约4047m 2)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
[14]
等。对于不同的发展背景,这些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思路和翔实制定细则的方法有参考价值,能够使“控制尺度”的可实施性更进一步。
控制尺度第二层含义是建筑层面的,这里的“尺度”主要指体量的“视觉大小”,是相对的。可以具体到一
些设计手法,如分解体量、临街退层、局部架空、细部变化等。以谢菲尔德市中心的West One 公寓建筑为例(图3),建筑用地约220m 长、60m 宽,最高为10层,同邻近多为2~3层的建筑比较,是一个突出的大体量建筑。建筑控制尺度的手法如表4所示,其中所有手法都对建立视觉尺度近人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底层架空还保持了建筑内部庭院同东侧绿地的连贯性。但从物理舒适性角度评价,其中一些手法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在建筑夹缝、内庭院以及架空的底层周边,存在着明显的局部
风压过大问题。这说明,建筑层面控制尺度的方法,大都能在视觉上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并非万全之策。因而提高城市空间宜人性,更根本的是通过规划和城市设计手段将建筑体量约束到一定的限度内。
4  通过开放和整合外部空间提高宜人性
一个好的建筑,不应同城市割裂。建筑外部空间是建筑同城市之间的媒介,利用好这个重要的媒介,创造一个开放的、整合有度的建筑外部空间,对于增加场所、保持环境的物理舒适性、场所的通达性和城市肌理的连贯性都十分有意义。
整合的前提是开放。一个与城市隔绝的建筑外部空间,内部整合得再好,对城市都没有贡献甚至会形成负面作用。开放建筑外部空间,主要需通过规划法规的方式得以实现。从立法上改变封闭式管理方式,提出开放外部空间的要求,是改变现状的最有效手段。而这需要软实力的支持,如规划师以及决
策部门的思想转变、权力加强,规划机制支撑,以及建筑使用者管理能力的提高等。
整合建筑外部空间,基础是充分了解周围街区尺度、高度秩序、车行道路、步行交通、建筑自身使用要求等。基于对这些条件的综合判断,才能更好地对场地位置、人车流线、空间序列等进行布局,进而达到即便建筑体量大、也能符合宜人性标准的目标。
通过开放和整合外部空间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典型实例是三里屯Village 南区(图4-a
[15]
刘士豪、4-b)。1) 它打破了商业中心室内布
局的模式,采用了开放的“街道”式外部空间,地面层结合下沉广场、上层走道和露台
构成立体外部空间网络,提供了多种活动场所。2) 停车场和货流出入口设于地下,使建筑外部空间完全为步行环境,十分安全;中
心广场空间南北向高宽比约为1∶3,利于日照;广场和大部分露台都面朝中心,减少了道路噪声干扰,具有宜人的物理舒适度。3) 空间序列的走向与形式同周围交通状况相匹配,如东南角通往中心广场的通道,采用斜向、楔形,引导东南角十字路口主要人流进入建筑内部,其它街道也便于人们进入、穿行,保证了场所的通达性。4) 它虽然整体占地大,但内部街区尺度小,东西向街道间距
3  英国谢菲尔德市West One 公寓(a :建筑和周边环境模型示意;b :建筑和周边城市空间关系示意图;c :临街退层;d :D 处架空;e :A 处架空;f :从东侧看建筑)
b 023
A RCHITECTURAL J OURNAL
约30m,南北向街道间距最大约67m,保持了北京传统平面肌理连贯性;18m 的建筑高度,也同邻近6层住宅高度相当,保持了高度肌理连贯性。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Jessop West 和Bioincubator 教学楼在在外部空间上的处理也值得借鉴(图5)。此建筑位于交通环岛的东南角,最高部分为6层。在建筑周围,除西侧建筑体量与之相当外,其它相邻建筑均为2~3层小体量建筑。首先它的外部空间完全开放,其次,场地及出入口设置呼应周边城市结构:出入口A、B 的位置分别对应了南北两条道路;出入口E、D 的位置分别呼应着相邻的人行横道;出入口C 为西南侧人流进入建筑提供了方便;场地1作为内部庭院,提供休憩场所;场地2和场地3分别作为Jessop West 建筑西、南侧入口前广
场,缓冲了入口人流,也令建筑后退,减少了对街道空间的压迫感。如表5所示,这些要素构成的空间提供了3个方向上的通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场地的通达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建筑体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因此提出的措施更多地针对建筑尺度和外部空间这些同城市直接“接合”的建筑外部元素。对于通过建筑内部元素,如提升建筑生态性等改善城市空间宜人性的可能,本文暂不做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经济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导致了当代我国城市中心区大体量建筑数量多、速度快的发展现状,并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大体量建筑对城市空间宜人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将
评价建筑体量是否会对城市空间宜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标准归纳为以下5点:重场所、保持环境的物理舒适性、场所的通达性、视觉尺度的近人性和城市肌理的连贯性。依据这些标准,提出了“控制建筑尺度”和“开放和整合外部空间”两个促进城市宜人性的措施。其中控制尺度有两层含义,一个为规
划和城市设计层面上对“物理尺寸”的控制,可通过控制建筑容积率、高度、街区尺度、密度等指标增加宜人性;另一个为建筑层面上对“视觉大小”的控制,分解体量、临街退层、底层架空和细部变化等手法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对于开放和整合外部空间,本
文提出要从规划立法上开放建筑外部空间,并依据周围街区尺度、高度秩序、车行道路、
步行交通、建筑自身使用要求等整合外部空间,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空间宜人性。
4  北京三里屯Village( a :建筑和周围环境鸟瞰示意;b :南区外部空间及流线分析)
5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Jessop West 和Bioincubator 教学楼[a:从西北看建筑;b:外部空间及流线分析;c:Jessop West 建筑西侧场地3;
d :南北向步行空间(从B 点向北看);e:西北至东南方向步行空间(从E 点向东南看);f:西南至东北方向步行空间(从C 点向东北看)]
参考文献
[1] 杨陌,马哲明,李庆红. 大体量建筑的通风研
究[J]. 四川建筑科学,2013(2): 311.
[2] 陈晓扬. 大体量建筑的单元分区自然通风策略[J]. 建筑学报,2009(11): 58.
兰州铁路局
[3]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概述. v/introduction/List.aspx?id=10042[4] 陈一新. 巴黎德方斯新区规划及43年发展历程[J]. 国外城市规划,2003(18): 38.
[5] 陈倩. 试论北京城市建筑容积率与地价之间的关系[J]. 北京房地产,1995(1): 33.[6] 王俊奇,姜辉. “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 7.[7] 建纪.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透视[J]. 中国监察,2004(7): 17-18.
[8] 吴良镛. 关于浦东新区总体规划[J] . 城市规划,1992(6): 5.
[9] [美]雷瓦尼(Hamid Shirvani).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J]. 王建国,摘译.国外城市规划,1990(3): 17-19.
[10] 邹德慈. 当前英国城市设计的几点概念[J]. 国
际城市规划. 2009(S): 105.
[11] 李菁,王贵祥. 清代北京城内的胡同与合院式
住宅:对《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六排三”与“八排十”的研究[J]. 世界建筑导报,2006(7): 6-11.
[12] 刘燕. 北京旧城分区保护整治规划:对建筑高
度和容积率的探讨[J]. 建筑学报,1988(12): 39.
[13] Jill Grant. Planning the Good Community. New
Urban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Routledge, 2006: 57.
[14] 靳润成,张俊芳,刘君德. 新城市主义社区
划与
设计的几大法则[J]. 经济地理,2004(5): 299.
[15] 北京新三里屯Village[J]. 世界建筑导报,
2009(3): 9.图片来源
图2-b :百度地图图4-a :参考文献[15]其余均为作者自绘自拍。
b
b
c
A
B
C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6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城市   空间   大体   尺度   控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