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以深圳市F区为例

1 F区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不足、重大科技投资项目较少,目前F区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并不多,大多从事与创新相关的衍生行业。根据统计年鉴,2017年F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岗职工人数为31894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3.7%,低于N区(5.25%)。另外,2018年全区共有高层次人才1714人。这些人才虽包括了一些文、教领域专家,但主体还是各类科研工作者。据初步统计,全区就业于互联网、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的高层次人才占比约23%,金融业占比约18%,制造业占比低于10%。二是科技人才扶持项目少,但支持力度较大。从科技项目扶持情况看,2018年F区全年受理科技扶持项目合计745个,扶持金额合计3.23亿元,单个项目扶持均值为43.36万元,居全市首位。从财政支出数据看,F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支出合计37.21亿元,位居全市第二。
三是人才激励政策偏重管理层、应用型人才,对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激励不足。2018年,F区奖励创新创业人才共164人,从获奖人员职务类型分析,董事长和总经理等管理层占比79.63%,研发及技术人员仅占20.37%。从获奖人员专业背景分析,工科人才占比约35%,主要为信息技术、建筑设计等应用性人才,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性人才不足7%,且近4成理科人才就业于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
四是科技人才产出增速明显,但远低于其他区。从专利申请数看,2018年F区专利申请数为20971件,同比增长28.4%,低于N区、B区。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8004件,同比增长51.2%。从专利授权数看,20
18年F区专利授权数为13232件,同比增长33.5%。低于N区、B区、L区。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010件,同比增长33.7%。PCT申请量2707件,增长率超过120%,占全市总量的14.9%。
2 F区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承接人才、施展才干的“容器”不足。近年来,F区几大重点片区进展相对缓慢,短期难以承接和集聚大量科技创新资源。另外,F区缺乏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机构,平安、深交所等诸多优质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独角兽”“瞪羚企业”“春笋企业”寥寥无几,承接人才、施展才干的“容器”不足。相比之下,N区依托国家高新园、深圳湾总部基地以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G区依托北部科学城和中山大学主打基础科技创新牌,发展后劲及经济影响已逐渐吸引全球目光。
二是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够,核心指标偏弱。F区在科技投入强度、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两项衡量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上总体偏弱。首先是科技投入强度不足。从科技研发投入资金总量分析,2018年R&D经费投入总量为93亿元,落后于L区、N区等区。从投入强度分析,2018年F区R&D投入强度仅为2.3%,远低于全市科技研发平均水平。其次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低。2018年F区人均拥有发明专利76.90件/万人,尽管在全市名列第二,但与N区(210.94件/万人)差距明显。
三是人才综合成本偏高,人才的吸引力有限。BOSS直聘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披露,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深圳落后于北京、杭州、广州、上海,排名第五。应届生最期望前往就业的15
个城市,深圳落后于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杭州,位列第六。调查发现,F区人才综合成本在全市乃至全国偏高,是影响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房价高企,加之城市更新步伐加快,低成本空间愈发紧缺,抽样调查显示,87.27%的受访者反映住房成本高,62.73%的受访者反映创新创业场地租金成本高;另一方面,按照最新大湾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均可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F区在此方面无明显优势。而毗邻F区的香港,实行薪俸税,在减掉免税额和扣除项目之后,与大陆相比,各类人才尤其是高收入体的税负压力是极小的。
3 F区科技人才发展具体建议
3.1 探索制度创新,加速高端科技人才集聚
一是打造人才税收“洼地”。在大湾区新试行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基础上,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全球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同时,对就业于合作区内港企、外企的中国公民,给予同
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深圳市F区为例
王亿哲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中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科技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带出一个创新创业团队,创造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足够的、持续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集聚,是区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F区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从加速资源集聚、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国际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着手,提出加快F区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资源集聚;配置效率;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2-20
[作者简介]王亿哲(1992—),男,广东省汕头市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公共管理硕士(MPA)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282-
等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是加强深港商事、仲裁等制度衔接。允许联营律师事务所以自身名义聘用深港两地律师,在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专业服务等方面,建立深港协同保护机制,为两地科创企业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合作过程中企业上市、债券发行以及知识产权维权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推进资本与项目、需求与服务有效对接,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3.2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
一是打造国际人才服务产业园。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并将已引入的符合市级政策的猎头、人才测评、培训、检测认证等优质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安置其中,打造人才开发“加速器”,为F区乃至深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各类国际化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
二是搭建大湾区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功能:人才政策展示、查询、比对;海内外人才资源展示、匹配、对接;人才项目征集、展示、对接等。通过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人才政策网上看、个人事项网上办、人才项目网上展、人才需求网上、人才评审网上报。
3.3 筑巢引凤,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是建设无编制事业单位和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设无经费、无编制、无级别事业单位试点,积极引进优势科研力量,促进其开展与F区产业紧密相关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F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企业非法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总部。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在F区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采取独立或联合方式在F区设立“技术转移机构”。
二是积极争取重大载体、重大项目资源。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推动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计划、科技资源共享行动计划、协同创新提升行动计划、国际创新拓展行动计划,加快集聚高端科创资源,争取高端科技成果平台、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平台等重大载体、重大项目落户F区。
三是创设宜居宜业的特城区环境。在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商圈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类消费主体和居住人的需求,着重突出美食、服饰、休闲、文化等主题,营造高-中-低兼容互通的特城区环境,全面提升城区的包容性。
3.4 建立开放包容的引才机制,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一是打造特“人才飞地”模式。鼓励总部在F区、纳统在F 区的企业到全国、全球科创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对其就地吸引使用的优秀人才,允许同步申报人才政策优惠,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二是培育科技创新“明日之星”。由联合高校以及区内重点企业,结合F区产业重点,组建青年科学家联盟。通过理事推荐和自荐等方式,面向全球募集20~30岁最具潜质的青年(包括最具潜质的博士生、学者及最具潜质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成为会员,提供创业或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国内外重点实验室项目对接等权益,培育科技创新“明日之星”。
三是提升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实施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养计划,由企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荐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列入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加强人才工作管理者培训,将人才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列为重点对象,每年选派一批管理者到参加中长期的国际培训和挂职锻炼,打造一支适应全球科创中心人才资源开发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工作干部队伍。
四是探索全新的人才挖掘模式。邀请海内外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博士后、教师到F区开展社会实践、助力F区产业发展。瞄准“高校系、海归系、华为系、腾讯系”等创业“新四军”,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库,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
3.5 善用社会资源,强化国际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联合行业协会,分行业、分领域召集辖区企业与德国、日本及香港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教授等人才对接,召开闭门主题型成果转化和对接会,并对企业特聘专家的行为给予奖励、支持等。
二是利用楼宇资源大力发展企业家组织,利用商会等资源设计小范围且有针对性的技术交流对接会、企业家联席会、商务酒会,以推动企业家之间及其与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之间的全方位对接和技术交流。
三是加强对海外留学社团等协会的信息采集和联络工作,通过举办交流活动等促进有效对接,为本土猎头对接海外资源提供支持,对市场化配置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鼓励海内外人才中介机构推荐高层次人才,积极拓展人才人事代理、职业生涯设计、人才租赁等衍生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服务方面的作用。
五是借鉴深圳工业协会发展先进经验,打造1~2个政府支持的社会型新型智库,全面吸纳和整合分散在社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科技人才。
4 结语
人才是第一资源,具有引领发展的战略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F区突出问题导向,用心聚智引才,为科技人才服务提供更多“绿通道”,向F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
供能。而面对现存的问题,应进一步坚定抢抓建设粤港湾大湾区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信心和决心,立足工作实际,积极聚合资源,搭建平台载体,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稳定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做实功,精耕细作科技人才服务,不断增强辖区科技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在代表生产力的高端科技人才发展上占据优势,为F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典范城区提供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友转.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7(08).
[2] 吴瑞君,陈程.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趋势及引才政策创新研究[J].北京教
育学院学报,2020(04).
[3] 白春礼.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N].学习时报,2020-08-14
(001).
[4] 顾承卫.新时期我国地方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分析[J].科研管理,2015
(S1).
[5] 张豪,张向前.日本适应驱动创新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分析[J].现代日本经
济,2016(01).
-283-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58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才   创新   科技人才   科技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