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三大主神:宗教比较讲义之印度教篇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三大主神:宗教比较讲义之印度教篇印度教三大主神
话题:印度教三大主神和文化印度教
水力坡度
宗教比较讲义之印度教篇2011年05月03日星期二下午06:02第三章印度教中世纪初期流传至今的印度传统宗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南亚次大陆,而尼泊尔更奉为国教。历史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吸收印度其它民间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等的思想内容演化而来。在公元4世纪时,在印度笈多王朝的大力扶持下,开始形成,再经公元8及9世纪商羯罗的改革,逐渐定型。该教在某些方面虽与婆罗门教不同,但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仍然沿袭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文化在公元4世纪获得复兴,当时笈多诸王编纂了《摩奴法典》,《耶阇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陀法典》等,是为婆罗门教和后来印度教的基本法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也在这个时期完成。印度教是以承认婆罗门教的吠陀哲学为权威的宗教。这个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也颇为繁荣。同时,神学家们编写了
麦克斯韦理论大批经典和神话集,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腊宗教、罗马宗教思想的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后由于崇拜主神的不同,又出现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转化。笈多王朝以后(公元4世纪),西南印度分裂为许多小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经济上由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和阿拉伯人人入侵,西海岸重要商港、城市相继遭到破坏,致使国际贸易和商业急剧衰落,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农村经济的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教在很多地区
趋于沉寂。到了公元8世纪,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使印度教又出现了新面貌。他系统地阐述了奥义书一元论的原理,对印度的其它宗教、哲学派别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为印度教几个重要派别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南亚次大陆四个方位(包括北印度尼西亚、南泰国等)建立了四座寺院,作为教徒的朝拜中心,并仿照佛教的僧伽组织建立“十名教团”,这是印度教徒有组织的开始。此后,印度教的一些派别开始密教化,并且和佛教的密宗相接近。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礼、俗仪为其特征,主要崇拜对象是女神。印度的咒术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形成的,《阿闼婆吠陀》中就有记录,以后若干世纪中又有新的发展。笈多王朝时,在民间信仰中流行着对湿婆的妻子难近母或时母的崇拜,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后的性力派。印度教密教的出现,一般认为较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建材营销论坛
佛教的密宗为晚,由于密教和密宗的溶合,促使了佛教在印度的衰微。在印度佛教末期,大乘佛教的密宗对孟加拉国印度教中的毗湿奴信徒有相当的影响。公元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河下游信德地区,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公元1526年蒙古帖木耳六世孙巴卑尔建立莫卧儿王朝。这时印度教曾一度受挫,大批寺院被毁,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也有大批贱民为挣脱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捆绑,主动归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诸王中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伊斯兰教统治下,从公元11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另一种是在南印度泰米尔地区出现了虔诚派运动。11世纪前泰米尔有两个由民间诗人或僧侣组成的说唱团体,即信奉湿婆的那衍纳罗和信奉毗湿奴的阿尔瓦尔。这两个团体大力鼓吹对神的信爱,在现世或来生中可以获得
解脱,他们崇拜印度教的主神及其各种化身,反对烦琐的祭祀仪式和种姓制度。这种虔诚运动,经过两个多世纪,由南方逐渐传入北方,汇合各种教派,成为人数众多的虔诚派运动。虔诚派理论的发起人是罗摩努阇。他的后继者罗摩难陀以贝纳勒斯为中心,建立了以崇拜罗摩为中心的罗摩派,以后还有其它的领袖继续发扬罗摩派。这些宗教领袖使用地方语言,翻译了不少梵文古典著作,写了很多热情的诗篇和通俗故事。来到近代,公元16世纪葡萄牙、法国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南亚次大陆,特别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是19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的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在印度启蒙运动中,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他们批判了中世纪经院神学、教派主义、婆罗门专横、崇拜偶像和动物等现象;反对种姓制度以及寡妇殉葬、童婚、不许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的旧习陋俗,要求宗教与世俗生活连系起来,为广大的同胞服务;在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倡民族的文化。在这些团体中,主要有1828年在孟加拉国由罗姆.摩罕.罗易创立的梵社;1875年在孟买由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创立的圣社;1863年在加尔各答由辨喜建立的罗摩克利希那教会;1875年由俄国妇女希仑娜.勃拉夫斯基等在纽约成立,以后又在印度广设分支的神智协会等。这些印度教改革团体在印度近代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些领袖把印度教引入政治,竭力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之上,宣传印度教的理想就是印度民族的理想。目前,该教在印度影响很大,据1982年统计,教徒约占人口总数82.7%。不少政党、集团都和种姓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的教派势力如印度教大会等
仍在活动,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组织。印度教对印度的法制、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基本信仰印度教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相当繁杂甚至相互矛盾。信仰印度教的
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印度教没有统一的经典,也没有公认的教主,因此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的定义。因为它是由吠陀教、婆罗门教演化而来,婆罗门教的一些基本信仰仍被保留下来。一. 种姓分立。印度教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是密切不可分的。世俗生活的核心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婆罗门教法典把种姓划为四种:婆罗门(祭司)、剎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奴隶),以及被排斥在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不可接触者)。种姓制度后来也更复杂。据1901 年统计,印度种姓有45个大的类别和几佰个甚至几千个等级。贱民约有1亿多人,也分成600个等级。婆罗门原被称为“地上的神”,在古代和中世纪主持监督各种祭祀,垄断文化知识;在近代,他们的地位已受到挑战。目前婆罗门种姓中除了一部份人担任祭司外,其余都从事文教事业或经商。在城市各种姓之间,特别是受过教育的种姓之间相互交往和通婚已很普遍,印度的大家族制度正在崩溃。但是种姓分立及其相应的陋俗在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中仍然很流行。二. 业报轮回及其解脱。业报轮回思想在梵书、奥义书中已经提出,被婆罗门教视作根本的信仰,印度教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印度教宣称:每一种生命的物类(有情)包括人在内都有灵魂,灵魂附着一种不可见的业力,业力是由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2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5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度   种姓   宗教   信仰   世纪   制度   社会   建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