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学——精选推荐

军事历史学
克劳塞维茨1780年6月出生于普鲁士王国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一个小税务官的家庭。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13岁上战场。1803年毕业于柏林普通军校,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参加过1806-1807年普法战争,战败被俘,次年回国。1808年起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1808-1809年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
席办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并为王
商君书锥指
性别重塑太子讲授军事课。因对普鲁士国王不满,1812年5月,克劳塞维茨到俄军,任
军参谋长等职。参加过奥斯特罗夫诺、斯摩棱斯克和博罗季诺等会战。1813年
起任俄普联合军团参谋长,参加莱比锡大会战。1814年4月回到了普鲁士军队。1815年任步兵军参谋长,参加林尼会战和进军巴黎。同年秋任莱茵军团参谋长。1818年5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将军。在任校长的12年间,致
力于战争史和军事理论研究,撰写了《战争论》。1830年调任第二炮兵监察部
唐山警示录总监,同年12月调任军团参谋长。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
1831年11月6日因逝世。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虽
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
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可是,克劳塞维茨
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
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
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
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
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主要思想有: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只
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的;物质
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军队的武德是战争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之一;民众战争是战争整个发展过程的扩大和加强;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
而应是一种考察;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
交替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战争论》反映了新资
织里镇
产阶级在战争理论方面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
精辟见解。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战争理论的发展。克劳塞维茨是一位伟大的
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克劳塞维茨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
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他把国家的政治视为整个社会利益
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
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
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
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这些判断是正确的。但他并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军事学术的发展,所以他对这一点的解释是相当矛盾的。克劳塞维茨在研
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
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
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合理情绪疗法克劳塞维茨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
转基因鸡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
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
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克劳塞维茨及其有关论点作了很高的评价。恩格斯称克劳塞维茨在军事方面是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马克思也认为克劳塞维茨具有近乎机智的健全推断能力,列宁称克劳塞维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的著作家。
中国古代军事成就分哪几方面?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也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门家。
此外,中国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
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著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
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有各自显著的成就。
中国古代军事学中国古代军事学的诞生(夏、商、西周时期)人类最初的战争,以狩猎工具为武器。随着生产与战争的发展,生产工具与作战兵器逐渐分化。开始主要是制作和使用石(骨)兵器。
相传约四五千年前,已开始生产金属兵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国夏代虽仍以石兵器为主,但已能制作刀、戈、戚、镞、矛、匕首等青铜兵器。
商代开始了以金属兵器为主的时代。周代青铜兵器进入鼎盛时期。古代军队已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代军队由六"卿"统领。商代军队编制最大单位是"师"。西周军制沿袭殷商而有所发展,严格实行"国人"从军。
夏初甘之战已出现战车,商代后期车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西周军队主力是战车兵,以车乘为基本作战单位。车战一般只在平原地区进行,根据地形
情况将战车列成方阵,作战时通常是对攻。在作战指挥上,至迟到西周中晚期
已用金鼓旌旗。到氏族社会末期,战争指导中已不乏谋略。
据载夏少康以武力夺回王位时,在战前就注意谋略,还派出了军事间谍。
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改变了力量对比再伺机决战。周灭商也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剪除对方羽翼的谋略,然后趁商王室内部纷乱,商都空虚之机,联合诸侯大举东征。商灭夏与周灭商,战前都重视探测对方虚实,获取情报,
用间也是相当成功的。这一时期,军事文献开始出现。
古代军事理论多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献之中。《易经》的卦辞
和爻辞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和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
零星的谋略思想及战争情况。春秋以前已有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比西周有改进。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更加犀利、坚实。中国至迟在春秋晚期已掌握冶铁技术。战
国时期,冶铁业已逐渐盛行,到了晚期,不仅能炼出高碳钢,并掌握了淬火技术,于是开始进入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的时代。
战国晚期还出现了铁制兜鍪、铠甲,聤的出现和弩的改进与大量使用,是
军事技术进步的另一表现,中国最早的聤是抛射石弹杀伤敌人的机械,称投机、飞石机、发石车等。
战国时弩成为当时战场决胜的重要武器,战国时期筑城与攻城技术已相当
进步。在军队组织方面,一是改变了车兵为主的体制。
公元前719年,鲁、宋等国联军"败郑徒兵",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
早记载。春秋末期,吴、越、齐等国的舟师已能在江河、海面作战。骑兵早期
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中,战国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逐渐成为中原各诸
侯国的一个兵种。二是兵制的改革。春秋后期已逐渐打破了"国人"从军的旧制。
战国时普遍实行了郡县征兵制,大批农民被征集入伍,同时采取募兵制,
三是军队和常备军逐渐扩大。
春秋时各国有少量武士常年担任国君的警卫,战国时各国竞相扩编常备军。四是出现专职将帅。作战
样式和战略战术有所改进。由于车战受地形限制较大,春秋末期晋国魏舒"毁车为行",将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徒兵,易车战为步战,
提高了作战机动能力。到战国后期,步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
车、步、骑配合,水、陆并用,使野战流动性加大。春秋战国之际城邑的
迅速发展,使城寨攻防也成为重要作战样式。
作战指导上的变化也很显著。在谋略方面:逐渐否定了重信轻诈等用兵之道,重视审时度势,因利乘便。春秋以前的战争主要以战胜对方为度,战国时
则以消灭敌军实力为准。战国中期孙膑在桂陵之战中以"围魏救赵"、在马陵之
战中以"减灶示弱"诱敌就范的谋略,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战法方面:春秋时期采用了多种方法作战,有两翼突破、再捣中坚(如鄢陵之战);设伏诱敌、乘势歼灭(如鸡父之战);疲敌而击、后发制人(如长勺之战)。车战时代重在野战,战国时设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御,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战国时阵法已有多种多样,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提到了方、圆、疏、数、锥行、雁行、钩形、玄襄、火、水等10种阵法。
春秋战国之际,为适应战争指导的需要,军事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孙子》(见《孙子兵法》)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继《孙子》之后,战国时期兵书中,具
有代表性的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它们在继承《孙子》军事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这些兵书的内容范
围和论述重点,总起来看,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将帅修养和
军队组织、训练、纪律、奖惩制度、指挥、侦察、通信,以及攻防战具、行军
渡水器具等许多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空前活跃。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对战争问题各抒己见,是"百家争鸣"在军事上的反映。其中论兵内
容较多、影响较大的是儒、墨、法、道4家。先秦诸子论兵,开创了古代非兵
家论兵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学,在编年史《左传》、国别史《国语》、典章制度汇编《周礼》和策士论集《战
国策》等,以及先秦典籍中都普遍存在,为军事历史学奠立了基础。军事地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46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战争   军事   作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