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十年金榜
重组戊肝疫苗成功上市
2009年10月,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预防戊型肝炎疫苗完成III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并成功上市的戊肝疫苗。该临床研究先后历时5年,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戊型肝炎是世界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世界上有1/3的人口感染或曾感染过戊肝病毒。国际权威科学刊物《柳叶刀》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抗击非典建奇功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对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科技工作者日夜攻关,短期内成功研制开发了首条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防护效果好的生物防护链和α-2b、ω干扰素两个预防药物,及时解决了SARS 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问题;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临床效果明显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为有效救治SARS患者提供了重要支撑。2004年,科研人员顺利完成了SARS疫苗I期
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000米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用户使用。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已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使我国在深水高端重大工程装备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对于增强中国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 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成
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00万件
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现场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自1985
年授权首件发明专利,我国仅用27年时间便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耗时最短的国家。
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
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400km/h、可在350km/h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平。
首次克隆出iPS活体实验鼠
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表了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的论文,证实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这是从干细胞研究迈向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一大步,对干细胞全能性机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药物筛选、基因等临床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
基因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以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片工程中心等为
代表的基因组研究开发基地建立了先进的基因
组测序平台,基因测序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国际重要的测序中心之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已装备200余台各种类型的测序仪,目前测序量为
200G/RUN,100T/月,测序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难忘十年
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回忆《规划纲要》编制——
创新战略绘蓝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自2006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我全程参与了《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对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英明决策深有感触。
编制《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2002年10月,科技部就开始相关准备工作;2003年6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挂帅,23个部门主要领导担
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十多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总理对《规划纲要》的编制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规划纲要》工作方案制订、重大专题战略研究,到规划纲要文本的审议,前后召开了十多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审议。2006年1月,《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
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的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是《规划纲要》编制的显著特点。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规划战略研究,有2000
多位专家直接参与,集成了上万名科技、经济、产业界专家学者的智慧,进行了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形成了1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过程采取多次集中研究、交流讨论的方式;除召开了近千人的专题讨论会,还通过网站鼓励社会各界献计献策。
2004年8月,国务院专门批准成立了《规划纲要》起草组,有来自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和重点大学、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的200多位代表参加。《规划纲要》草案形成后,又经过多轮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前后时间近三年,真是“三年磨一剑”,先后经过几十次整体大改,局部小改难以计数。可以说,《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是一个不断凝练、形成共识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的过程。
《规划纲要》最突出的亮点是自主创新。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大家对“自主创新”的提法曾发生过激烈争论。进行过许多次讨论,最终确定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4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45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规划   纲要   世界   发展   科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