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有机化学物理性质

一、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16.6实验场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
液态:油 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 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 
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 
香味:乙醇、低级酯        苦杏仁味:硝基苯 斯特林冲锋
病毒往事3. 颜 
白:葡萄糖、多糖  淡黄:TNT、不纯的硝基苯  黑或深棕:石油 
4. 密度 
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 升华性:萘、蒽    7. 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        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        微溶:乙炔、苯甲酸 
天台赤城中学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
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
二、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
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 烯烃和环烷烃;
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 炔烃和二烯烃; 
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
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
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
6. 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 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 
如n=7,有以下五种:  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 
7.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 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 
三、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
1.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条件:光照.
2.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1)卤素单质(不能为水溶液):条件-- Fe作催化剂 
(2)浓硝酸: 50-- 60水浴      (3)浓硫酸: 70--80水浴
3. 卤代烃的水解: NaOH的水溶液  4.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新制氢卤酸 
5.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  6.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
6.酯类的水解: 无机酸或碱催化  6. 酚与 1)浓溴水  2)浓硝酸
四、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1.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的加成: 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
2.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 H2、Cl2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
(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 
4. 含醛基的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的加成: HCN、H2等 
5. 酮类、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物质的加成: H2
气刨碳棒注意:凡是有机物与H2的加成反应条件均为:催化剂(Ni)、加热
五、六种方法得乙醇(醇)
1. 乙醛(醛)还原法: CH3CHO + H2 --催化剂 加热→ CH3CH2OH 
2. 卤代烃水解法: C2H5X + H2O-- NaOH 加热→ C2H5OH + HX 
3. 某酸乙(某)酯水解法: RCOOC2H5 + H2O—NaOH→ RCOOH + C2H5OH 
4. 乙醇钠水解法: C2H5ONa + H2O → C2H5OH + NaOH 
5. 乙烯水化法: CH2=CH2 + H2O --H2SO4或H3PO4,加热,加压→ C2H5OH
6. 葡萄糖发酵法 C6H12O6 --酒化酶→ 2C2H5OH + 2CO2
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CHO)
1. 所有的醛(RCHO)      2. 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3. 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酯、 (果糖) 
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七、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有机反应类型 
1. 取代(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酚钠、醇钠、羧酸钠
2. 加成反应: 烯烃水化、醛+ H2    3. 氧化: 醛氧化  4. 还原: 醛+ H2
八、能跟钠反应放出H2的物质 
(一). 有机物
1. 醇(也
可和K、Mg、Al反应)    2. 有机羧酸    3. 酚(苯酚及同系物) 
4. 苯磺酸    5. (2,4,6-)    6. 葡萄糖(熔融) 
7. 氨基酸
(二). 无机物
 1. 水及水溶液  2. 无机酸(弱氧化性酸)    3. NaHSO4
 九、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或变的物质 
(一). 有机物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苯乙炔),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
即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2.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3. 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和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4. 含醛基的化合物 ( 醛基被氧化)  6.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 无机物
1.S(-2): 硫化氢及硫化物  2. S(+4): 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 Fe2+ 例: 6FeSO4 + 3Br2 === 2Fe2(SO4)3 + 2FeBr2
6FeCl2 + 3Br2 === 4FeCl3 + 2FeBr3  2FeI2 + 3Br2 === 2FeBr3 + 2I2 
4. Zn、Mg、Fe等单质如 Mg + Br2 === MgBr2 
(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5. I(-1) 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 
6. NaOH等强碱: 因为Br2 +H2O===HBr + HBrO 加入NaOH后  平衡向右移动 
7. Na2CO3等盐: 因为 Br2 +H2O===HBr + HBrO 
2HBr + Na2CO3 === 2NaBr + CO2 + H2O 
HBrO + Na2CO3 === NaBrO + NaHCO3          8. AgNO3
十、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的物质 
上层变无的(r>1): 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 、CS2等
下层变无的(r<1) :低级酯、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苯及同系物、汽油
十一、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 CH:  C2H2、C6H6和C8H8(苯乙烯或环辛四烯)    2. CH2: 烯烃和环烷烃
3. CH2O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 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 
羧酸或酯. 例: 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5. 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 
例: 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十二、有毒的物质
(一). 毒气 
F2、Cl2、HF、H2S、SO2、CO、NO、NO2等.其中CO和NO使人中毒的原因相同,均是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而丧失输送样的能力. 
二. 毒物
液溴、白磷、偏磷酸(HPO3) 、水银、亚硝酸盐、除BaSO4外的大多数钡盐、硫酸镁等镁盐、(如KCN) 、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银盐等) 、苯酚、硝基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 、甲醇、等
十三、能爆炸的物质 
1. (成分有一硫、二硝(KNO3)三木炭)  2. NH4NO3  3. 火棉
 5. 红磷与KClO3  6. TNT(作引爆剂)  7.   8. 氮化银 
此外,某些混合气点燃或光照也会爆炸,其中应掌握:
H2和O2  “点爆”的 CO和O2  “光爆”的 H2和Cl2
CH4和O2    CH4和Cl2      C2H2和O2
 无需点燃或光照,一经混合即会爆炸,所谓“混爆”的是H2和F2. 
另外,工厂与实验室中,面粉、镁粉等散布于空气中,也是危险源. 
十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的物质 
(一). 有机物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苯的同系物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等) 
5.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      6. 酚类
 7.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8. 煤产品(煤焦油)
9.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 无机物
1.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2. 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3. S(-2)的化合物: 硫化氢、氢硫酸及硫化物 
4. S(+4)的化合物: SO2、H2SO3及亚硫酸盐    5. 双氧水(H2O2) 
十五、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一). 有机物 
1. 含醛基的化合物: 所有醛; 甲酸、甲酸盐、甲酸酯; 葡萄糖.
2. 不饱和烃: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 包括卤代烯、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盐、烯酸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油. 
(二).无机物 
1. 含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 ① S(+4) SO2、H2SO3及亚硫酸盐 
② Fe2+ 亚铁盐  ③ N(+4) NO  NO2 
2. N2、S、Cl2等非金属单质.    3. HCl、H2O2等. 
十六、检验淀粉水解的程度 
1.“未水解”加新制Cu(OH)2煮沸,若无红沉淀,则可证明. 
2.“完全水解”加碘水,不显蓝.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43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质   反应   葡萄糖   烯烃   发生   炔烃   溴水   水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