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
【摘 要】:在解决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上,传统佛教与现代环保有着不少契合之处,其生态理论为人类战胜生态危机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佛教徒所开展的一系列护生实践是科学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措施。然佛教的发展对生态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积极作用却是主要的。
【关键词】: 佛教; 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 和谐
 
一、佛教生态的理论阐释
1生态环境恶化源起的理念阐释
佛教认为人总是产生痛苦,造成痛苦的根源是”“”“三毒,指爱欲或贪欲,贪欲不能满足,故生愤恨之心,即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三毒虽非针对环境恶化所提出,但包含了解释生态环境恶化的真知灼见。欲海难平,人类对自然过分的贪欲是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
2缘起论世界观的生态理念阐释
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不是孤立的,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金长城国际广告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2地球破洞】有因就有果,事物的缘起是在因果关系中确定的,因果大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大法。故环保视角来看,人与整个自然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故环保理念需要包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在内的全面革新,生态的治理也是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科技诸方面的综合治理。
3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观的生态理念阐释
佛教认为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空间和成住坏空的无限空间的空观的集合。其中成住坏空的宇宙循环理论认为: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毁灭的时期,四个时期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循环如同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既是大千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一芥子,又是唯一一处人类和其它地球生命栖息的家园。这种广袤深邃的描述使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
4无情有性自然观的生态理念阐释
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佛教认为任一极微都蕴涵着宇宙的全部信息。且任一事物都与宇宙有关联,《华严经》中用每一结构都有宝珠缠绕、交错相映、光华无限的因陀罗网来形象表达这种每一生命体都处于复杂的生态系统链中的整体生态网络。
大乘佛教还认为万法皆有佛性,此万法不仅包括有生命的动物,也包括没有生命的植物、无机物。中国最早提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草木有性的是三论宗的祖师吉藏。天台宗湛然大师(711-782)更提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大地、山川、草木都有佛性。禅宗也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蕴涵着无穷禅机。无情有性鲜明地赋予草木等自然物至高无上的佛的体性和价值,将自然所蕴涵的崇高的意蕴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对那些对自然怀有无限贪欲的人们不诋是一计当头棒喝。
佛教生态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无我论,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只有相对的存在,佛教称此为耙式浓缩机。一是人空,二是法空。人空是说生命个体没有实质存在。法空是说一切事物没有实体。空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切事物共有的、永恒变化的无常。这一观点否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优越性,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
芥子罢了,这与现代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5众生平等刘梦露生命观的生态理念阐释
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十分广泛,其众生平等,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是包括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六道和湿生、化生、卵生、胎生四生的平等。六道四生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彼此相容,相互转化,其生命表现形式虽然不一,但其生命本质确是相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力组成的体系。佛教依业报论六道轮回提出慈悲和避免杀生恶业的观点与20世纪中叶以来的生命伦理学敬畏生命理念具有相同的价值理论。
二、佛教徒日常生活的实践探讨
佛教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活方式,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方式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生态环保价值。
1)戒杀
不杀生是五戒的首戒,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斩折草木等,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佛经上记载,求那跋摩因母喜肉食,便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无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烧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生断杀。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平等博爱的慈悲观,把不杀生列为戒律第一条。因不杀生又有禁肉食之规定。《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不杀生就是慈悲,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甘肥任我须,苦痛由他受;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因此,提倡环保就应该从尊重生命做起,不光是人或动物有生命,树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浪费时间就如同杀生。相同的,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聚集大众的因缘而成,所以浪费时间,破坏物质,皆广义的杀生。
2)素食
中国佛教的素食传统乃戒杀精神的具体表现,素食本是对持不杀生戒的保证,就今天的生态问题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佛教而推行戒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梁武帝萧衍,他曾敕令天下不得无故杀生食肉,买肉自杀,其罪一等。众僧食肉,罪剧白衣。3】他本人也身体力行,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十六年(517)三月丙子,敕太医不得以生类为药,公家织官纹锦饰,并断仙人鸟兽之形……郊庙牲牷,皆代以面……kuhle4】唐武后亦佞佛,当政时置佛于道教之上。圣历三年(698)断屠杀,历时二年多5】。
当前野生动物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被人类宰杀食用是一个重要原因,故素食对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且食素的好处显而易见,爱因斯坦就对素食给予充分的肯定: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素食对人类自身健康与环境保护有着双重的意义。
3放生
佛教有着悠久的放生传统,放生,狭义地讲,特指佛教徒用钱赎买被捕的鱼、鸟、兽等活体动物,将其放回到江河、湖泊、山野等自然环境中去,使动物重新获得生命自由。用于放生的动物除了随缘用金钱赎买外,佛教徒还可以向野生动物拥有者进行规劝,使其达到
共识,自觉地放生动物。现实生活中放生动物又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包括野生动物因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遗弃等不确定因素被人们主动救护,并在动物体质恢复后放归自然的行为。放生是戒杀素食的发展,不杀生、素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消极保护,放生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甚至佛经中用投身饿虎、割肉贸鸽、代替母鹿舍身等故事来说明佛的慈悲之心。放生在我国民间是颇受尊敬的善行, 许多寺庙设有专门的放生池,以满足人们放生乞福之意愿,放生甚至发展成一种政府行为,古代信佛的君主,多有敕令禁杀者,《佛祖统记》放生禁杀条记载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都曾经禁杀放生。寺庙甚至还要举办放生会,通过专门活动形成全社会怜爱生命、热爱自然的风尚,目的是要人人都参与其中。若一人一生不杀,则所活生命无算,况由一人以至十百千万人。【6】令人遗憾的是, 后世的放生出现了异化的一面,违背了放生的传统本意。一些野生动物商贩利用人们放生野生动物众生平等、积德行善的良好愿望,捕获、出售野生动物,昧取不义之财,在捕获、饲养、出售的环节中死亡的动物更是不计多,这样的放生已丧失了其积极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4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命   放生   生态   杀生   动物   没有   野生动物   人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